从目前来看,国家对于公立医院的定位依然强调“公益性主体”,对于自费营收占比设限,是出于社会公平和医疗可及性的考虑。
过去几年,公立医院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这不是个别医院的个别现象,而是整个系统的现实写照。医保控费、药占比考核、DRG/DIP改革一波接一波,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医保支付,被一点点压缩。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人力成本年年上涨,医疗资源需求不降反升,医院只能在夹缝中找活路。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头部公立医院开始设立“国际医疗部”。听起来高大上,像是给外国人看病的地方,其实更像是医院在制度内找到的一块“自由经营区”,靠商业保险、全自费来赚点“真金白银”。
但问题来了:国际医疗部,真能成公立医院的救命稻草吗?它的作用有多大?能不能复制推广?有没有政策天花板?我们不妨一起来拆解这个现象。
一
为什么大家都在搞“国际医疗部”?
说到底,医院是要活下去的。过去靠医保“养着”,虽然价格低,但只要病人多、检查足、住院率高,医院就能活得不错。可现在控费越来越严,医保总额预算一刀切、DRG按病种付费砍价、临床路径限制开药和检查……一系列政策下来,医生的积极性被打压,医院的收入也撑不住了。
在这种环境下,国际医疗部就成了“体制内的体制外”:不走医保通道,全部自费,价格可以市场化,服务可以差异化,医生也可以获得更高的绩效回报。说白了,就是给医院和医生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让他们在管控之外,找点喘息的余地。
而头部医院搞国际医疗部,有三个现实考量:
1. 有资源。名气大、专家多、外语能力强,吸引外籍患者、高净值患者的能力确实强。
2. 有政策空间。大医院通常和上级部门沟通渠道畅通,有更多“先试先行”的可能。
3. 有品牌诉求。国际医疗部本身也是医院品牌的一部分,象征高端、国际化,对医院整体形象有加分。
二
患者是谁?能有多少?
国际医疗部主要面对三类人群:外籍人士、有高端商业保险的群体、以及不愿排队、不差钱、想要“更好服务”的自费患者。
先说外籍人士。这个群体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但整体数量并不多,而且很多人更倾向于去外资医院或私立医疗机构,不一定首选公立医院的国际医疗部。
再说商业保险患者。目前中国的高端商业健康险覆盖率极低,真正能“全额报销”国际医疗部高价服务的人不多,大多数人还处在基础医保阶段。至于愿意全自费的国内高净值人群,也大多有自己固定的就医渠道,要么去国外,要么找熟人关系,愿意公开透明付高价的并不算多。
所以,尽管这类人群的支付能力强、客单价高,但基数有限,注定只能是医院收入中的一小部分。
三
营收贡献到底有多少?
在头部三甲医院,一年总收入几十亿,国际医疗部即使运营得再好,年收入也就几千万到一两个亿,占比可能不到5%。而且政府早有规定,公立医院自费项目营收占比不得超过10%,这等于给国际医疗业务套上了“政策天花板”。
再考虑到运营成本高(专人、专科、专病房)、患者数量少、医生时间有限,很多国际医疗部其实处于“盈亏平衡”状态,甚至靠医院补贴维持。

四
医生怎么看?患者体验如何?
医生喜欢国际医疗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绩效更高、环境更好、流程更顺畅。没有医保控费的束缚,不用担心检查项目超标,也不用挤门诊挂号系统,可以更专注做医疗本身。
患者也确实能感受到差异化:不用排长队、不用抢号,有专人陪同、环境好、服务细致。但说到底,这些只是医疗服务“应有之义”的升级版。
问题在于,这样的“优质体验”一旦和高价挂钩,就会形成反差感。尤其是当普通门诊人满为患、医护人力捉襟见肘时,国际医疗部的“优雅从容”容易引发社会情绪,甚至加剧“医疗资源分配不公”的印象。
五
能推广吗?其他医院能学吗?
头部医院搞国际医疗部尚且困难重重,资源有限、政策限制、患者群体稀缺,那些地市级、县级医院就更别提了。
它们既没有品牌吸引力,也没有足够的专家资源,更没有稳定的中高端患者基础,贸然设立国际医疗部,只会陷入“高投入、低回报”的困局,最后沦为摆设。
这也是为什么“国际医疗部”目前还只是少数大型医院在做,谈不上普及,更不是一个可以“拯救公立医院”的普遍方案。
六
政策会松绑吗?
从目前来看,国家对于公立医院的定位依然强调“公益性主体”,对于自费营收占比设限,是出于社会公平和医疗可及性的考虑。
未来有没有可能放松这个自费项目营收占比不得超过10%的限制?有可能,但一定是“试点先行”“限定区域”“有限突破”。毕竟一旦全面放开,可能带来“看病更贵”“医疗资源向有钱人倾斜”等一系列舆论问题。
而且,不放松的另一个逻辑是:如果医院靠国际医疗部赚钱越来越多,反而可能导致主业“走偏”,普通门诊变成“低回报业务”,出现医疗系统“空心化”风险。
七
问题的本质在哪?
公立医院设国际医疗部,其实是逼出来的策略。根子还在于:
1. 医保支付机制没能覆盖医院全部合理成本。
2. 医疗价格体系与服务价值严重倒挂。
3. 人力资源缺乏灵活机制,优秀人才激励不足。
医院靠看病赚钱,却不允许“多劳多得”;医生想干活,但得担心医保审计;医院想发展,却被各种财务、绩效、政策框死……在这个系统性矛盾下,国际医疗部只是一个“补丁”,不是解决问题的“系统更新”。

八
那出路在哪?
1. 商业保险要真正发展起来,让更多人有条件覆盖高端医疗服务,让医院不再完全依赖医保。
2. 医疗价格机制要重新设计,保障医疗服务应有的价值回报。
3. 医疗服务的分层体系要理顺,把基础医疗和高端服务分开管理、分开定价。
4. 政策上要给予医院一定的经营自主权,让它们在公益和市场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九
写在最后
设立国际医疗部,是公立医院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的一种尝试,但我们不能指望它“拯救”整个系统。它是补充,不是核心;是特例,不是常态;是头部医院的缓冲区,不是全行业的解药。
要想真正解决公立医院的危机,必须从医保支付、价格机制、人事制度、商业保险等多个层面,做系统性的再设计。
不然,今天靠国际医疗部喘口气,明天可能就得关停某个科室,后天可能就有人离职跳槽。公立医疗不是靠卖高价服务活下去的,还是得回到它的本质:为大多数人提供可及、可负担、可持续的健康服务。
国际医疗部可以存在,但它不该成为希望的全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