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医保局的政策要求,2024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都要全部开展DRG/DIP支付,这势必会影响所有的医院与医生,作为医疗产业上游,这项政策也会对医药产业产生深刻的影响。


趣学术此前分享过行业专家的解读,今天成都某医院的消化内科医生的分享,让我们从医生角度去观察医保支付方式变革给临床带来的改变。


从医生分享中我们看到,医生开始主动学习,以在控费逻辑更好做好疾病诊疗。那么对于药企来说,如果能够在产品对应的疾病领域了解DRG、DIP的付费标准,更好研究疾病,制定更为优化的疾病诊断诊疗方案,赋能医生,这对临床、对患者都有极大价值。他们和兄弟科室之间的纠纷,提醒药企在跨科室合作方面,也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抛砖引玉,趣学术希望通过真实案例的分享,在DRG、DIP全面执行情况下,能够给药企提供一些更好地做医学信息的传递提供借鉴和参考。


DRG/DIP也开始在我们医院执行了,之前已经习惯了医保按项目付费,突然间切换到一个全新的赛道,作为医务人员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痛苦的调整和适应,下面都是发生在我身上的真实故事和感悟。


改变了问诊和治疗习惯


我们医院从去年开始DRG/DIP付费,最直观的变化,是改变了问诊和治疗习惯,鉴别诊断收紧了一点。


作为内科医生,我们平时的问诊时间,相对来说都比较长,病史采集比较详细,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我们会考虑得比较多。譬如,一个以“呕吐”为主诉的患者,可以是消化性溃疡、肠梗阻、心肌梗塞、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颅内肿瘤、挤压痤疮引起的颅内感染、感染中毒症状、酒精中毒、农药中毒等等,而这些,都是我作为一线医生遇到过的病例,病历书写时,呕吐这样的待诊诊断,我们通常会写至少4个鉴别诊断。


现在,可能只写2到3个疾病鉴别,主要原因是钱不够用,疾病的鉴别诊断需要用到各种检查和检验技术,都鉴别的话,费用就超标了。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我院皮肤科只有门诊,没有病床,在以往,以腹痛为主诉的带状疱疹的患者都收入消化内科住院。以前接诊腹壁带状疱疹的患者,会建议做一下胃镜来鉴别消化性溃疡,腹部CT鉴别胰腺炎等,现在,带状疱疹患者,基本上只做胸片和腹部彩超。从诊疗上是符合规范的,单次住院,只解决主要矛盾,合并的其他疾病,下次住院去其他科室解决,这样的话,DRG才能过得去,患者单次住院费用也不高。


这样执行了一段时间的DRG/DIP付费后,我们科的费用确实控制下来一些。作为医生,我认为这也对,毕竟省下来钱可以帮助更多患者,但同时,我还是有些担忧,检查主要是为了更好做疾病的诊断,少做检查,可能会无法及早、及时发现一些疾病,可能出现诊断延迟,譬如一些早期肿瘤,就有概率被漏掉。


这里同样有一个例子。之前我们科遇到一位突发呕吐的中年男性,我们受限考虑消化系统本身的问题,结果胃镜、彩超、胸片、血常规都没什么问题,常规抑酸止吐4天都没有好转,最后为了排除头颅问题,做了头颅CT,就发现他颅内有肿瘤。


患者检查出了颅内脑瘤,患者入的就是头颅肿瘤组,整体的花费就不会超标。


如果头颅CT是正常的,患者可能最后查出的是别的问题,那个问题可能最后入的组花费就超标了。而根据医院的规定,DRG是占医院对科室考核的20%,如果有50%的出院病例,其费用或住院时间超标,就会扣除绩效的10%。如果这个病例超出了花费,我们全科室是会有扣分惩罚的,扣分过多会影响绩效。刚开始施行DRG的时候,我们经常扣分,绩效一塌糊涂,辛苦工作一个月,感觉还不够扣的。所以,后面大家就尽量避免扣分,但是,又很担心:诊疗上只本着规范、最节约方式,会不会错过一些疾病的早期,反而对患者不利呢?


医务人员必须强化学习


DRG/ DIP实行这一年,我和很多同行交流,大家普遍表示,有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钱不够花,DRG要求的金额,我们难以完成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在目前情况下,我想作为一个普通医生,可能也不能想太多有的没的,现在要做的,可能更多是适应政策、熟悉政策,然后尽可能提升自己的诊疗水平。因为鉴别诊断收紧后,我需要更准确识别病变,尽量减少患者医疗负担。所以,DRG/DIP付费后,对我的另一个影响就是,作为医生,我个人的内功也得到提升。


2个月前,我给一名青年男性便血患者做肠镜检查,发现他直肠有一枚直径约1cm肿物。刚发现时,我还挺惊讶,怎么22岁就长腺瘤了,表面污秽,甚至是早癌可能。结果切除送检后,告诉我考虑梅毒感染的可能。最后,患者按照息肉切除做了手术,而不是按照肿瘤做了手术,其中很多费用不能报销。幸运的是,患者觉得费用不多,并没来过来找茬。


但,这件事让我深刻反思,督促我认真学习各种肠道感染知识,也想到在成都这座城市,青年男性的肛门直肠病变,一定要考虑STD。这只是督促我学习进步的一个案例,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只有不断学习,才有可能让疾病诊断更精准。当然,仅靠学习是不够的。临床上面对患者是多种多样的,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对疾病认识越多,诊断才有可能越精准,费用才能更好的控制。



此外,DRG/DIP付费后,督促医务人员进步同时,还需要我们做更多工作,不仅仅是打击吐槽的“会计”工作,还有很多无形、不能体现为绩效的工作。


譬如,有些老年病人,以往他们来医院时,不会有一个毛病,往往会说出7、8个症状,让你都给查一查,甚至提出给他全身做一遍核磁共振的要求。为全身做核磁共振,这是明显违背医疗原则的行为,不合理,虽然是无辐射,而且费用很贵,一个部位500多块钱,这种情况,我都会拒绝,但是有一些其他检查,和他提出症状相关的,考虑到患者年龄大,难沟通,以前为了省事,我可能就开了。但现在,我会一一仔细甄别,无需做检查的,我再一一解释,某个症状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夜尿多可能是前列腺增生,先做彩超和尿常规、PSA;头疼可能是没休息好,毕竟去年的头颅MRA基本正常;这次先解决在我们科住院的主要矛盾——腹痛。


当然,我们收到的抱怨不止如此。套餐式的检查,患者入院时所有检查都做完了,现在一步步检查,为了节省费用,按照疾病可能性一步步做检查,虽然确实节省了部分费用,但是会延长住院时间。现代生活节奏快,年轻人很少有时间全程陪护家人住院,较长的检查等待时间、住院时间,让患者和家属也有意见,我们只能尽量做解释了。


不同科室可能因费用生出嫌隙


控费是DRG的一项基本要求,对住院患者来说,落实到出院科室,各科室在合作检查治疗时,也可能会因为费用生出嫌隙。


例如,胃肠外科和肛肠科收到的腹痛便血患者,基本上都会来消化内镜中心,做胃肠镜检查。住院患者如果没有禁忌,签署了息肉切除手术同意书后。在胃肠镜检查术中,我们会给患者切除发现的息肉,如果多个部位都做了治疗,可能胃肠镜检查和治疗总费用会花2000多块钱。


病人确实一次检查,就把治疗也做了,省时省力,但是,如果做了手术,兄弟科室的DRG可能就会控制不住了,不达标,兄弟科室就可能被扣绩效。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情况:一位患者拟行痔疮手术(通常在痔疮术前做胃肠镜检查),DRG要求总费用是7500块钱。在以往的情况下,如果在胃肠镜检查时发现息肉,我们会同步做息肉切除手术,而由于这名患者息肉很多,手术费用就比较多,加上这名患者继续做痔疮手术,他的总费用就接近10000块了。这时,发现超DRG上限的肛肠科医生,给我们打电话了,要求我们把胃肠镜检查治疗的费用少收一点。


我们内镜医生面面相觑,后面给兄弟科室解释了一下,材料什么的都用了,系统也录了,只能按物价局标准收取,如果以后要做胃肠镜的患者经济条件确实困难,可以让患者做普通胃肠镜,不打麻药,费用便宜一半,我们内镜中心的医生都会温柔进镜,尽量减少患者痛苦。


后来,其他科室也都控制好了各自的患者费用,至少没有因为费用超标,再提让我们少收费的问题了。


当然,这也算是DRG、DIP推行的好处了,倒逼我们改变和其他科室合作的方式方法,无形之间,促进了不同科室之间的交流。


我对DRG/DIP的期待


虽然作为一名普通医生,我无力改变什么,但是,既然说了,我对DRG/DIP还有一些期待。



首先是对专业编码员的期待。


DRG/ DIP后,病案首页的填写要求一天比一天高,要求出院24小时内填写完成,要求所有手术操作在首页中体现,要求花费最多、危害最大的疾病编码在前。


一线医务人员经常值班,运气不好可能忙通宵,有时参加医疗保障、培训,就没办法按时按要求完成这项文秘类工作。我们迫切希望有专业的编码人员代替我们完成这些工作,让我们专注临床诊疗。


其次,是对稳定劳务报酬的期待。


我个人也在对DRG/ DIP进行分析,从国家层面来说,它是指南针,也是指挥棒,对我们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务人员在更少的费用下完成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也要求医务人员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提升内功,准确识别病变,尽量减少患者医疗负担。但是内功提高、就诊水平提升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有一个过程。国家是否可以有所考虑,解决这个问题。


从我和熟悉的同行来说,DRG/ DIP后,医务人员绩效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每个月减少了1000-3000块钱不等。我们希望DRG/ DIP施行的同时,医务人员的收入能够相对稳定或者固定。不少地方的同行,因为多收病人多扣钱的情况,出现了“躺平”,也就是每个月收病人到一定数量,就尽量不收病人了,比如每个月就收10个患者,够数以后门诊再来需要住院的患者就诊,就推荐患者去上级医院治疗。假如有稳定收入的话,上述情况应该能避免。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