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强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包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应当独立设置重症医学科。医疗机构内各专科ICU床位,配备满足综合重症救治需要的监护与治疗设备。医院应当按照平急结合原则,储备一批可转换ICU床位。
图片来源:国家卫健委医政司
对此,为提升全国重症医学的医疗服务能力,实现重症医学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让区域间均衡布局重症医学专科建设,该文件详细列出了主要目标:
“到2025年末,全国重症医学床位达到15张/10万人,可转换重症医学床位达到10张/10万人,相关医疗机构综合ICU床医比达到1:0.8,床护比达到1:3。到2027年末,全国重症医学床位达到18张/10万人,可转换重症医学床位达到12张/10万人。”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带头人邱海波在解读该文件时表示,重症医学的救治水平,是整个医院综合医疗能力的体现。“十四五”期间,将重症医学作为临床专科建设的优先支持方向,积极推进省市(县)层面的重症医学重点专科的建设,引导医疗机构将重症医学科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在政策和财政给与重点的倾斜。
各省至少有1家医院达到国家级水平
在持续完善重症医学医疗服务网络部分,《意见》明确,设置并加强重症医学专业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依托高水平医院设置“国家重症医学中心”和“国家重症区域医疗中心”,发挥其“医、教、研、防”辐射带动作用。
为提升重大突发事件危重症伤病人员集中救治和区域协同能力,“到2025年末,力争每个省份至少有1家综合医院达到或接近国家重症区域医疗中心能力和水平”。
早在2022年10月26日,“国家重症医学中心”和“国家重症区域医疗中心”的设置标准即正式出台,对医护床位比、重症医学科年均收治患者以及诊疗能力、核心技术、教学能力等提出了一系列硬性指标。
根据2023年11月25日发布的复旦版《2022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显示,重症医学专业排名前十的有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
而该名单与疫情期间的“重症八仙”所在医院有5家重合,其余3家还涉及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和北京宣武医院。“国家重症医学中心”和“国家重症区域医疗中心”的申报评选,或会从上述医院产生。
“为带动全国和区域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提升,要‘推进医学医疗中心建设’,即依托高水平医院布局国家医学中心,按规划开展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高医疗服务和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2023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明确。
按照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定位,《意见》中的“国家重症医学中心”主要是在重症医学方面起到引领作用,而“国家重症区域医疗中心”主要是提升区域间的诊疗水平,弥补区域间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重症医学补短板,
县域医疗和西部是重点
此次《意见》出台是为了重点补齐西部地区和县域重症医学医疗资源短板,实现区域重症医学医疗资源均衡发展。
以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牵头三级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提升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提升急危重症识别、处置和转诊能力。
“在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里要安排重症医学医护人员,并配备呼吸机、ECMO(体外膜肺氧合)、监护仪等设备以及必要的便携设备,适应执行不同规模救援任务,形成可在区域内或跨区域调度的快速反应、机动灵活救治力量。强化重症医学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建设,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意见》强调。
在县域部分,《意见》还明确,到2025年末,力争每个县域至少1家医院重症医学科能力水平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水平,推动一批县级医院重症医学科能力水平达到三级综合医院水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