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好的机会,大抵是想的,就像“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已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默契。
但在社会这汪水中,人才的流动会激荡起阵阵波澜,从而打破了各自“相安无事”的平静。
而“打破”之后,有人欢喜亦有人愁。比如,在医疗行业,上级医院的“吸虹式”挖人,下级医院或一些私营医院可谓是苦不堪言。
说起大医院挖人事件,2022年5月20日,一则“近40名专家跳槽郑大一附院”的新闻曾在当时引发热议。有人将郑大一附院此举称为“虹吸式”挖人,此事引起轰动后,河南省卫健委不得不发函叫停此次跳槽。而这样一件“魔幻”事件的发生,也映射出了一些行业真相——那就是大医院“挖墙脚”并不稀奇,甚至已经泛滥起来了。据山东济南市卫健委网站4月23日消息,济南市卫健委近期答复市第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人大代表侯艳关于“公立医院存在攫取企业医院人才现象”等问题的建议称,济南市卫健委主要负责人已明确要求:“不要无序地相互挖人,不要瞄准市内,更不要瞄准基层”。侯艳在建议中称,公立医院存在攫取企业医院人才现象,使得企业医院更加举步维艰,建议公立医院尽量不要挖同地区企业医院医生。对此,济南市卫健委在3月18日作出的答复中表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做好2020年县级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20〕50号)要求“要切实加强人才交流的管理,禁止采取另建档案等违规做法调入人员,禁止上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虹吸式’抢挖人才。”市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人在全市医疗管理工作会议上也明确要求:“要有全局意识,不要无序地相互挖人,不要瞄准市内,更不要瞄准基层。”下一步,市卫健委将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医疗机构解决人才瓶颈的措施通常无外乎:外引内培,要么从外“挖人”,要么通过内部路径培养。但医务人员的成长周期较长,骨干医生尤其如此,因而,一些医院宁肯冒着“不讲武德”的风险,也要“挖墙脚”,对于一些医生来说,出于薪资待遇和个人发展的考量,也可能欣然跳槽。譬如河南医护集体跳槽当地某知名三甲医院一事。当时就有人认为,这样的举动有可能引发被挖医院向其他基层医疗机构“挖人”填补岗位空缺的冲动。从而对人才吸引力原本就不足的基层医疗发展构成挑战。为保障基层医疗的健康发展,据悉,2020年,国家卫健委、人社部联合发文,明确提出,禁止上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虹吸式”抢挖人才。而在地方层面,早在2018年,原河南省卫计委印发《关于确保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稳定的通知》,明确一系列硬标准,对规范基层人才合理流动划出红线,遏制卫生人才非正常流动。该省提出,各级卫生部门要加强对人才流动和人才档案的管理,禁止采取另建档案等违规做法调入人员。不允许上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虹吸式”抢挖人才。如果上级医院确实需要从基层挖人也可以,需要对流动人才前期培养的投入进行合理补偿,前提是未经同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从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调入人员。例如,对未经同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从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调入人员的单位,要按工作年限每年20万元的标准补偿给下级调出单位作为人才培养费。即便如此,其实也无法完全阻止上级医院对下级医院人才的“虹吸”。此前就有县级医院院长表示:好不容易招来一个人想好好培养,把人派去上级医院,培训完后人却不回来了,简直就是“为他人做嫁衣”。“县里医生平均工资6000元,而到省里就上万元了”,一位县医院院长曾无奈道:有些本科毕业生来基层工作几年,刚到了能独当一面时,便迫不及待跳槽。事实上,除了基层医院、下级医院,民营医院也是被“挖墙脚”的对象之一。近日,“民营医院的医生,正在降薪挤进公立”这一话题在业内引发热议。曾几何时,还是独当一面的公立医院医生跳槽至民营医院发光发热,如今怎么变了风向?民营医院发展前景不明朗、稳定性差、医生成长受限等等,是一直以来的问题,这里不必赘述。特别是近期发生在民营医院的一件事,不得不让人对民营医院的医护地位重新进行审视——4月11日,有网友发视频称,自己80多岁的奶奶在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金城医院住院。在此期间,发现该医院给老人家用的是过期的电极片。事情核查之后,医院给当事人退了款,而离谱的事情发生了——医院将涉事医生与护士两人一同解聘。这件事的离谱程度呢,就正如网友所说的那样:这玩意就相当于去饭店吃饭,顾客皮肤接触了过期桌垫,老板怕惹事把厨子给开了。而不可理喻的离谱背后,是卑微的医护人员,更准确的说,是民营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公立医院,很难想象,医护人员会因过期的电极片被开除。当前,DRG 医保支付改革,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口碑,没有比公立医院更低成本、高效率运营的民营医院,生存会更难。因此,医生去公立医院,并非什么匪夷所思的选择。所以,在错综复杂的背景之下,你看着好像是上级医院卖力地挥动着锄头在“挖墙脚”,实则,下级医院的医生何尝不是拼尽了全力才博得一个“被挖”的机会。“不管是公立医院之间相互挖人,还是私立医疗机构从公立医院挖人,都不应该采取破坏性的,整个学科一锅端的方式。应该采取更加智慧,更加温和的挖人方法。”2018年2月,知名妇产科专家段涛教授在《创业日记之致公立医院院长的一封信》中如是提到。在段涛看来,挖人是要有分寸的,是要讲究手法的,可以是大动作,但是要小切口,这样不会引起震荡,顶多会引起暂时的阵痛。首先,无序地相互挖人,特别是瞄准市内和基层,对于整个医疗体系的稳定和发展都是不利的。这不仅可能导致人才资源的过度集中,使得一些基层或较小规模的医院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更可能破坏医疗服务的均衡性,使得一些地区的医疗服务质量下降。其次,这种行为也可能引发医疗行业的恶性竞争,使得医院更加注重短期的人才争夺,而忽视了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发展。这对于医疗行业的长远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对此,2023年12月25日,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严禁公立医院举债建设和超标准装修,规范基本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加强多院区建设管理,严禁未批先办、未批先建,坚决杜绝无序扩张。对于被“挖墙脚”的下级医院,则需要强化自身的“硬实力”,从而去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比如基层医疗机构,深化医联体建设,通过医保等手段引导、完善分级诊疗都是切入点;比如民营医院,回归医疗本质,找好定位、打造特色专科等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引用当下很火的一句话回答下吧——我上班就是为了赚钱,别和我谈理想,我的理想是不上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