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门诊质量管理工作体系和机制建设
2.3 设定门诊医疗质量标准。“两兼顾,两对照”,即兼顾全市平均水平和各医疗机构差异化发展的需要,兼顾医院平均水平和各科室差异化发展的需要;部分质控标准为全市或全院统一标准,部分质控标准只对医院或科室做自身对照。
表2:2024门诊质量管理考核办法
2.4 医疗质量评价方法。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包括自查;调取、分析医疗质量相关运行数据;组织专家现场评价;委托第三方明查或暗访。
03 医疗质量评价细则。
3.1 评价细则“同质化”。首先,明确测算公式和数据提取标准。如以“比例(率)”评价的指标,应明确测算公式中分子和分母的含义;按“人次”或“人数”提取数据;提取数据的时间单元,按“半日”或“工作日”等。其二,明确评价项目的合格标准。包括门诊病历、处方、检查申请单等。其三,查看资料。包括管理制度、培训记录、自查报告、整改措施等。例如,门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分析、改进;危急值监测记录、处置情况;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及改进措施。其四,现场查看。包括分时段就诊、候诊信息提示、自助报到排队系统、分时段预约检查、自助服务项目及设施、检验检查结果查询等。
3.2 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定期组织门诊医疗质量检查,形成反馈报告,内容包括门诊质量现状评价、近期改进成效、现存问题和不足、整改建议。改进措施应该基于认真客观分析问题,查找医疗质量的风险点。以管理指标为切入点,及时调整医疗质量管理指标和考核目标值,密切关注改进效果,使之形成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
二
门诊质量管理要点
重点一:预约及号源相关
首先,规定中提出了这两点:
1. 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提高患者到院30分钟内就诊率,引导患者有序就诊,减少院内等候时间,减少人员聚集。
这点是合理安排号源和时段,避免大量患者拥堵而导致就医体验的下降,避免“排队两小时,看病10分钟”这种情况的出现,尽可能的让患者的就医体验得到提升。
2.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就诊量变化动态调整各挂号途径号源投放量,加强退号与爽约管理,建立退号候补机制,提升号源使用效率。加强预约挂号管理,提供网络、自助机、诊间、人工窗口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
多种预约挂号方式为患者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年轻人可以通过手机等方式挂号,中年人可以在院内自助机挂号,而老年人则可以通过人工窗口来进行预约。
门诊流程是指患者到医院就诊的全过程。门诊流程的各个环节均会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秩序和医疗质量。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门诊流程基本上仍存在着几十年不变的自然模式,即患者到门诊→排队→挂号→候诊→就诊→划价→缴费→候检→检查→再就诊→再划价→再缴费→取药→治疗→离院等的循环模式。
虽然历经不断改进优化,比如通过预约就诊、移动支付等方式有很大的改变,中间的一些流程也得以精简,但是以上流程的主体目前仍然在各个医院施行。而预约就诊和挂号属于流程中的关键环节,时效性和便捷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就医体验。只有有效地不断优化门诊流程,特别是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提高患者的就诊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才能让患者的就医满意度提升。
重点二:首诊负责制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落实门诊首诊负责制度,在本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首诊医师应当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和转科等负责。
随着互联网医院的不断发展,在线问诊的就诊方式不断出现,进一步方便患者的同时也带来了不良隐患,互联网医院是不允许首诊患者就诊的,那么门诊医生就要严格对自己的首诊患者负责,避免出现差错。
重点三:积极推动多学科发展
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推行多学科(MDT)门诊,MDT门诊由相对固定的专家团队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出诊。MDT门诊诊疗记录内容应当包括就诊时间、就诊科别、参加人员姓名及专业技术职务、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辅助检验检查结果、MDT门诊团队综合诊治意见和参加讨论的全体医师签名等。
多学科门诊的推动,进一步为患者带来就医体验的提升。
重点四:加强门诊就医体验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满意度调查、分析、反馈、改进机制,定期开展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医疗机构应当营造安全、舒适、温馨、清洁的就诊环境。门诊布局科学、合理,设施、设备安全,建设无障碍设施,就诊标识清晰、警示醒目。
规定中有多条提到增强患者就医体验的问题,结合之前医疗领域在2022年的规划,可以看出来在患者就医体验这方面是非常重视的,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实现分级诊疗这样的最终目标。
来源:医有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