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按照审慎、科学、严谨的原则,在总结地方经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统筹整合、修订完善有关门诊质量管理要求,形成了《医疗机构门诊质量管理暂行规定》(国卫办医发〔2022〕8号)(以下简称《规定》)。
《规定》适用于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不含急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互联网门诊。
也就是说,包括很多民营医院在内,相当多的医疗机构都适用这一门诊管理规定,对其他医疗机构也有引导作用。
《规定》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明确门诊质量管理工作体系和机制。提出了门诊质量管理的概念,将门诊质量管理作为医疗机构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在医疗质量管理委员的领导下开展相关工作,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定期收集、分析、反馈门诊质量数据,推动门诊质量持续改进。
二是系统性提出门诊质量管理要求。一方面,按照门诊诊疗流程梳理汇总并细化了既往散布在不同文件中的对门诊的质量管理要求,便于医疗机构掌握和落实。另一方面,对挂号有效时间、门诊医务人员出诊安排、MDT门诊等既往无明确规定的事项提出了基本指导,以进一步健全门诊质量管理工作要求。
三是明确了门诊质量管理工作中常用的概念。对门诊、门诊质量管理、门诊质量管理制度、出诊单元等进行了定义,以利于提升门诊质量管理的同质化程度。
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对《规定》提出的36条相关规定进行拆解,我们一一来看:

门诊质量管理工作体系和机制建设

参照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门诊医疗质量控制方法与实践,我们可以这样建设:
 01   组织管理结构
院长全面负责,主管院长主要负责。门诊部具体负责门诊医疗质量管理,并协同信息部门、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药事管理、医务社工部等有关部门和科室,组成门诊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小组,制定门诊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方案、计划、实施步骤、绩效考核指标和目标值、监管办法等,组织实施医疗质量监管,汇总检查结果,形成反馈报告,持续改进。
 02   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2.1 管理制度建设。门诊规章制度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上级规章、医院管理的规定。门诊部为门诊工作制度的编制部门,负责识别与确认编制需求、编写、前期研讨、征求意见以及制度的审批。定期更新门诊工作制度。当国家医疗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上级规章、医院管理的规定无变化时,门诊工作制度3~4年更新一次。当上述内容变化时,门诊工作制度随即更新,原制度废止。每年将修改意见及修改后的制度文本提交院长办公室备案。向全院公示门诊工作制度,组织学习培训,提高知晓度,更好地落实执行制度。
2.2 设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门诊医疗质控指标设定原则是能够真实体现门诊医疗工作状况,引领门诊医疗质量不断提升,被门诊工作管理者认可,与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要求保持一致,具有实操性、连续性、可比性。目前具体分为以下12类38项(表1)。
表1  医院门诊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2.3 设定门诊医疗质量标准。“两兼顾,两对照”,即兼顾全市平均水平和各医疗机构差异化发展的需要,兼顾医院平均水平和各科室差异化发展的需要;部分质控标准为全市或全院统一标准,部分质控标准只对医院或科室做自身对照。

表2:2024门诊质量管理考核办法

2.4 医疗质量评价方法。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包括自查;调取、分析医疗质量相关运行数据;组织专家现场评价;委托第三方明查或暗访。

 0  医疗质量评价细则。

3.1 评价细则“同质化”。首先,明确测算公式和数据提取标准。如以“比例(率)”评价的指标,应明确测算公式中分子和分母的含义;按“人次”或“人数”提取数据;提取数据的时间单元,按“半日”或“工作日”等。其二,明确评价项目的合格标准。包括门诊病历、处方、检查申请单等。其三,查看资料。包括管理制度、培训记录、自查报告、整改措施等。例如,门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分析、改进;危急值监测记录、处置情况;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及改进措施。其四,现场查看。包括分时段就诊、候诊信息提示、自助报到排队系统、分时段预约检查、自助服务项目及设施、检验检查结果查询等。

3.2 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定期组织门诊医疗质量检查,形成反馈报告,内容包括门诊质量现状评价、近期改进成效、现存问题和不足、整改建议。改进措施应该基于认真客观分析问题,查找医疗质量的风险点。以管理指标为切入点,及时调整医疗质量管理指标和考核目标值,密切关注改进效果,使之形成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


门诊质量管理要点


重点一:预约及号源相关

首先,规定中提出了这两点:

1. 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提高患者到院30分钟内就诊率,引导患者有序就诊,减少院内等候时间,减少人员聚集。

这点是合理安排号源和时段,避免大量患者拥堵而导致就医体验的下降,避免“排队两小时,看病10分钟”这种情况的出现,尽可能的让患者的就医体验得到提升。

2.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就诊量变化动态调整各挂号途径号源投放量,加强退号与爽约管理,建立退号候补机制,提升号源使用效率。加强预约挂号管理,提供网络、自助机、诊间、人工窗口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

多种预约挂号方式为患者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年轻人可以通过手机等方式挂号,中年人可以在院内自助机挂号,而老年人则可以通过人工窗口来进行预约。

门诊流程是指患者到医院就诊的全过程。门诊流程的各个环节均会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秩序和医疗质量。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门诊流程基本上仍存在着几十年不变的自然模式,即患者到门诊→排队→挂号→候诊→就诊→划价→缴费→候检→检查→再就诊→再划价→再缴费→取药→治疗→离院等的循环模式。

虽然历经不断改进优化,比如通过预约就诊、移动支付等方式有很大的改变,中间的一些流程也得以精简,但是以上流程的主体目前仍然在各个医院施行。而预约就诊和挂号属于流程中的关键环节,时效性和便捷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就医体验。只有有效地不断优化门诊流程,特别是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提高患者的就诊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才能让患者的就医满意度提升。

重点二:首诊负责制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落实门诊首诊负责制度,在本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首诊医师应当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和转科等负责。

随着互联网医院的不断发展,在线问诊的就诊方式不断出现,进一步方便患者的同时也带来了不良隐患,互联网医院是不允许首诊患者就诊的,那么门诊医生就要严格对自己的首诊患者负责,避免出现差错。

重点三:积极推动多学科发展

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推行多学科(MDT)门诊,MDT门诊由相对固定的专家团队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出诊。MDT门诊诊疗记录内容应当包括就诊时间、就诊科别、参加人员姓名及专业技术职务、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辅助检验检查结果、MDT门诊团队综合诊治意见和参加讨论的全体医师签名等。

多学科门诊的推动,进一步为患者带来就医体验的提升。

重点四:加强门诊就医体验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满意度调查、分析、反馈、改进机制,定期开展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医疗机构应当营造安全、舒适、温馨、清洁的就诊环境。门诊布局科学、合理,设施、设备安全,建设无障碍设施,就诊标识清晰、警示醒目。

规定中有多条提到增强患者就医体验的问题,结合之前医疗领域在2022年的规划,可以看出来在患者就医体验这方面是非常重视的,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实现分级诊疗这样的最终目标。

来源:医有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