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建立医疗设备绩效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为医疗设备绩效考核与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
在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构建多维度医疗设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该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湖北省6家三级综合公立医院4类医疗设备(CT机、MRI机、DSA仪、超声仪)2019—2021年的绩效水平进行评价。
结果
本研究构建了包括设备服务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水平4个一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包括9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对各医院、各类设备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医院的设备绩效评价结果有明显差异;DSA仪的综合绩效水平相对较低,进一步纵向比较发现,其经济效益逐年下降,社会效益发挥不充分。
结论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服务医院设备管理决策及高效运营,帮助医院从建立管理机制、加强人员管理等方面不断提升医疗设备精细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设备的综合效益。
前 言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高质量发展等工作要求,公立医院管理工作需要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三级综合公立医院通常规模较大,医疗设备种类繁杂且数量较多,各类资源的科学配置与管理对于医院充分发挥公益性以及保持高效运行至关重要[1]。
近年国家对于医疗设备的投入力度加大,为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以及提升临床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也暴露出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模式落后、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对设备运行评价不足等问题[2]。建立全面有效的医疗设备绩效评价体系,对医院进行精细化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十分必要。因此,本研究结合医院工作实际,建立医疗设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湖北省6家三级公立医院的医疗设备绩效进行评价,以期为提升医疗设备配置科学性、管理规范性和使用有效性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一、医疗设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纵观近年来医疗设备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选取,最常见的评价指标包括社会、经济和技术3个维度[3]。本研究利用万方、知网、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文献数据库,通过检索“医疗设备管理”“医疗设备绩效”“设备评价”等关键词,广泛收集和阅读医疗设备绩效考核相关文献资料,从设备运行、服务产出、经济性等方面提炼归纳出医疗设备综合评价相关指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38号)以及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文件均要求,将设备产生的社会效益、科研价值等列为医疗设备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4];同时,2021年6月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18号)指出,坚持和强化公益性导向,全面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持续优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重点考核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等[5]。
基于上述文献研究及相关政策依据,本研究初步构建了包括设备的服务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水平4个维度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其中,服务效益主要考察设备在医疗使用中的效率、可靠性等;经济效益主要考察设备本身及其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经济价值;社会效益主要考察设备对临床诊疗的服务效果、临床满意度以及产生的科研价值;可持续发展水平主要考察设备绩效管理和绩效增长方面的发展能力。
二、医疗设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邀请12名专家进行专家咨询,其中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专家3人,医院财务运营管理正科及以上管理人员3人,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正科及以上管理人员3人,医院医务管理正科及以上管理人员3人。共开展2轮专家咨询,第一轮咨询邀请专家讨论筛选出适宜指标,评价各类指标的科学性及重要程度;第二轮主要对各级指标进行评分,作为权重计算的基础和依据。
随后采用熵权法确定评价体系内各指标权重。熵权法是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无量纲化指标测评值,使各指标值处于同一数量级别,进而进行综合测评分析。
三、实证研究资料来源
(一)研究对象选取:本研究选取在医疗工作中利用率居前列的CT机、MRI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仪和超声仪这4类医疗设备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二)调查对象选取:
1.医疗机构:采取分层抽样与典型抽样相结合,综合考虑医院地理区位(湖北省东、中、西部)、床位规模(分为小于1000张、1000~1500张、大于1500张),选取湖北省内配置上述4类设备的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共6家(代号分别为H1、H2、H3、H4、H5、H6)作为资料获取来源,现场收集6家医院CT、MRI、DSA、超声仪器2019—2021年的相关运行数据。
2.医护人员:对每家医院的医、护、技等人员进行4类医疗设备配备的现场满意度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是否满足诊疗工作需要、设备工作效率满意度等。共回收有效问卷234份,有效回收率97.5%。
3.患者:在H1~H6医院的4类医疗设备检查室外,每类设备随机抽取50名接受检查的患者,对其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是否满足就医需求、预约检查等候时长、接受检查满意度等。共回收有效问卷1156份,有效回收率96.3%。
(三)实证研究方法:基于构建的医疗设备绩效评价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6家医院4类医疗设备绩效进行评价和比较。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其中TOPSIS法是模糊综合评价法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在医院绩效评价、卫生决策、卫生事业管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TOPSIS法是一种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法,又称优劣解距离法,其中D+为正理想解,D-为负理想解。本研究通过使用TOPSIS法计算综合评价指数,其中C*i值越大,评价对象的优先级越高,即说明该医疗配置在医院的绩效评价结果越优。使用SPSS 23.0与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结 果
一、医疗设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结果
通过指标遴选,遵循系统性、相关性、通用性、可测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等原则[6-8],最终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的医疗设备绩效评价体系。基于专家咨询评分结果,运用熵权法计算出医疗设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见表1。
本研究对一级指标的信度、效度进行验证,服务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水平的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923、0.829、0.947、0.951,说明各一级指标内所含指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同时KMO值均大于0.75,提示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二、湖北省6家医院的医疗设备配置及运行基本情况
本研究调查的6家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床位1000张及以下的医院3家,1000张以上的医院3家;辖区内服务人口数在100万人以下的医院3家,超过100万人的医院3家;CT机配置最多的是H1和H4,MRI机配置最多的是H4,DSA仪配置最多的是H6,超声仪配备最多的是H1。见表2。6家医院2021年CT机运行情况见表3。
三、6家医院医疗设备绩效评价结果
运用TOPSIS法对6家医院的4类医疗设备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见表4。整体来看,H2、H5两家医院4类设备绩效评价的整体情况优于其他医院。其中,H2医院的CT、MRI、超声仪器绩效评价均排名第1,DSA仪绩效评价排名第2,整体设备效益在6家医院中最好;H5医院的DSA仪设备绩效评价中排名第1,其余3类设备评价排名也较靠前;H3医院的CT机绩效评价排名第2,DSA仪设备绩评价排名第3;H1与H6医院的各类设备绩效评价结果均位于中等及中等偏下;H4医院除超声仪绩效评价排名第2之外,其余设备评价结果均排末位。
四、各类设备绩效情况比较
本研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4类医疗设备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结合相关文献[9],将医疗设备绩效水平分为4个等级(V1,V2,V3,V4),分别对应的分数为(90,80,70,60)。根据各指标标准(表5)对6家医院的数据进行判断,再将判断结果标准化处理形成隶属度矩阵,通过对指标赋予权重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得到评价分值。
以2021年为例,对CT、MRI、DSA和超声仪的设备绩效进行得分,评价结果见图1。横向对比可看出,4类设备得分MRI机>CT机>超声仪>DSA仪,其中MRI机得分均接近80分,提示MRI机的绩效水平最高;DSA仪的绩效相对欠佳,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可能与DSA单次检查费用较高、利用率相对较低有关。
对4个评价维度的分析结果显示,4类设备的服务效益维度得分均高于其他维度,具体得分为MRI机>CT机>超声仪>DSA仪;经济效益维度得分为MRI机>CT机>超声仪>DSA仪,同时经济效益在各类效益中整体不突出,提示设备产生的经济价值较为有限,进一步分析发现设备维护成本普遍较高;社会效益维度得分为CT机>MRI机>超声仪>DSA仪;可持续发展水平维度得分为MRI机>DSA仪>超声仪>CT机,其中前三者的得分均较高,提示设备管理模式较为健全,发展前景良好。
五、不同年份设备绩效评价结果分析:以DSA仪为例
因DSA仪的服务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分均低于其他3类设备,但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故对2019—2021年的DSA仪绩效情况进行单独分析。①综合效益:2020年得分较2019年有所提升,但2021年与2020年基本持平;②经济效益:得分逐年下降,提示应充分发挥医疗设备经济价值,开展多种方式的探索,全面提升资产利用效率;③社会效益:3年无明显变化,但3年得分均明显低于其他指标,说明DSA仪在临床服务中未充分发挥价值,进一步分析数据发现,DSA仪在科研应用方面的表现较差,科研应用时间较短,设备相关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均较少;④服务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二者均呈现先升高后保持的情况。见图2。
讨 论
一、医疗设备绩效评价的构建及思考
本研究综合运用德尔菲法及统计分析方法,初步构建了医疗设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涉及医疗服务、经济性、社会性以及医院发展的各项指标。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该指标体系用于医疗设备的绩效评价比较适宜,对于医院医疗设备的配置及管理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医疗设备的绩效评价不仅可以直观反映设备的管理与运行状况,还可以充分体现医院的管理模式及运行水平[10]。本研究通过分析6家医院医疗设备使用情况,可为其他类别的医用设备配置及使用评价提供参考,服务医院管理决策,例如对于使用率高、功能利用率高、社会效益显著的设备可以加大资金投入[11];另一方面,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准确的绩效评价分析,可为医院医疗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科室绩效考核提供准确的量化信息和客观的评估依据,促进医院内部医疗设备科学管理体系的构建,从而提高公立医院高效运营的精细化管理水平[12-13]。
二、树立设备精细化管理理念,提升设备综合管理效率
医疗设备的配置和高效运行,不仅能推动临床诊疗服务能力的提升,更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健康,因而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促进医疗设备的精细化管理。第一,设备配置要充分考虑医院实际需求,开展购置前评估研究。以本研究中医院H2和H4为例,二者的医院规模相近,但设备配置情况相差较大,其中H4医院配置的CT机、MRI机数量明显多于H2,而H2医院各类设备的评价结果整体优于H4医院。第二,建议医院相关管理部门设置专门的设备运行管理人员,明确管理方向和管理标准并落实具体职责[14],定期对各类设备进行运行分析和绩效评价,在精细化分工的同时加强各部门协同合作,提高管理效率。第三,建议医院配套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15],对设备的规划、采购、分配、使用、收益、检查、维修、评价、报废转让等信息进行高效整合,服务于医院管理决策,让设备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更好地服务医疗工作开展。
三、优化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向过程管理要效益
医疗设备投入资金大、技术复杂、运行成本高,不同设备的经济效益不同,同一设备不同年份的经济效益也不同。本研究结果显示,DSA仪的经济效益逐年下降,提示医疗机构对于医疗设备的管理可能不够科学,例如未对设备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定期分析,未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监管并进行适时维护,未设置专人专管等。针对部分医疗设备存在的经济效益发挥不充分问题,建议对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第一,在设备购置配备阶段应做好成本效益分析,确保设备配置合理。应结合上级部门卫生资源规划、医院实际情况、医疗服务需求等因素,广泛收集资料对设备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对设备配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充分论证,避免产生医疗资源浪费、增加医院设备运营管理成本。第二,在设备使用阶段应做好运行维护工作,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设备常规运行使用期间,医院应指派专业部门和人员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与检查,最大程度减少设备损耗产生的额外成本,并做好设备的质控工作,让检查质量得到保障。第三,加强设备使用人员培训[16]。设备效益的充分发挥,很大程度上受到设备使用人员的影响,因此医院应加强对设备使用技术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素质,从而设备优化使用,确保设备稳定运行。第四,规范医院资产处置流程。应及时公开、公平、公正处置医院资产,并积极推动低效、无效资产逐步退出,减少对“存量”的占用,为新增资产配置“腾空间”,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四、将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提升人民群众就医体验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论是各类设备之间的横向比较还是某类设备的纵向比较,社会效益评价水平均相对较低。本研究中社会效益评价既包含患者满意度,也包含设备的科研参与度,探索建立高效的设备管理和使用机制,能让患者和医院双方获益。强化资产配置与资产使用、处置的统筹管理十分必要,应建立完善设备共享共用、调剂和以旧换新机制,研究制定设备资产盘活方案,通过自用、共享、调剂、出租、处置等多种方式,有效盘活医院设备资产,提高利用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设备的综合效益[17]。一方面使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就医满意度更高,同时也让医院的医疗和科研可用设备资源更加丰富、灵活,提升医疗设备的社会效益。
五、探索设备科研管理模式,提升设备的社会效益
本研究以DSA设备为例进行了纵向分析,设备在科研过程中的利用情况会对其社会效益产生影响。充分发挥医疗设备的效益,除了要保障设备的医疗需要,还要加强科研教学等工作,在考虑设备自身特点的前提下,进行相关的科研[18]。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大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引进和开发,提高设备科研应用率;形成完善的科研课题管理制度,采取分级管理制,定期检查科研项目进度和工作质量,确保科研经费有效利用和科研课题持续推进;加强院际间科研合作和设备共享,探索建立科研设备的院内、区域内共享共用或者合作机制,建立科研设备公共服务平台,探索面向社会公开模式,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以提升医院科研创新水平和医疗设备社会效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