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营院长俱乐部


就在近期,陕西神木一家民营医院的“突然关闭”,在区域内乃至全国民营医疗圈投下一颗深水炸弹。


据“宁波晚报”报道,神木中西医结合医院已于近日停诊关门。当地卫健部门人士回应称,停诊原因与“欺诈骗保”有关。目前该院医保定点资格已被取消,复诊无望,未来很可能不再开业。


值得关注的是,这家医院并非刚刚起步的小型机构。它成立于2011年,是神木市唯一一所二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也是一家非营利性质的民办综合性二级医院。拥有职工366人,其中高级职称29人,中级职称33人,实力并不弱。然而,一夕之间,十二载经营付诸东流。


01

举报、调查、停诊

“民营医院骗保”再引关注

根据官方披露和媒体报道,事件的几个关键节点值得每一位管理者警觉:


内部人员主动向主管部门举报医院“骗保”;

上级部门介入调查,“确实查出问题”;

医保定点资格被取消,医院停诊;

即便想恢复运营,也因“内部矛盾无法解决”而作罢。


一家经营十多年的二级医院,为什么如此轻易地“猝死”?


直接原因看似是骗保行为暴露。但深层次看,取消医保资质相当于切断了大多数民营医院的“生命线”,特别是像神木中西医结合医院这样定位的机构,失去医保几乎意味着失去绝大部分患者来源。


再加上内部管理混乱、矛盾激化,最终导致整体崩盘。


02

表面是“骗保暴雷”

实质是管理模式之困

不少民营医院至今仍抱有侥幸心理,把“医保套现”“项目替换”“分解收费”等行为视为“行业潜规则”,甚至作为弥补营收缺口的手段。


然而,神木这家医院的倒下,再次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医保强监管时代,旧有生存模式已然行不通。


监管环境已变:从国家医保局成立到飞行检查常态化,从大数据监控到举报机制完善,打击骗保的力度和精度不断上升,“擦边球”变成“高压线”。


内部治理缺失:此事件中“内部人员举报”成为导火索,暴露出医院在治理结构、文化凝聚、合规内控上的重大缺陷。当员工与企业不是利益共同体,风险一触即发。


依赖单一生存通道:许多民营医院严重依赖医保收入,缺乏差异化服务能力和自费市场拓展意识。一旦医保线断裂,整个业务即刻停摆。


03

民营医院如何走出“医保依赖”,

实现真正良性发展?

这家二级医院的倒闭,不应仅仅被视为一场孤立的风险事件,而应成为民营医院管理者自我检视的契机。


以下几点,值得每一位院长和管理层深思:


重新审视医保定位:

医保是资源,不是捷径。必须坚决杜绝骗保行为,建立严格的内部合规审查机制,莫把救命钱当成“唐僧肉”。


构建多元收入结构:

加大特色专科、高端服务、自费项目的开发力度,提高非医保收入占比,增强医院抗风险能力。


推动管理规范化与文化建设:

合规不仅是制度,更是文化。内部凝聚力的缺乏往往是更大危机的开始。管理者须重视团队建设与价值观传导,建立畅通的沟通与反馈机制,避免“举报”成为内部矛盾的出口。


回归医疗本质才是最长远的经营:

民营医院不能永远活在政策的缝隙或套利的阴影里。只有真正以患者为中心、以疗效立身、以口碑获客,才能行稳致远。


神木这家医院的故事结束了,但它留下的警示仍在回荡:靠违规手段获取利润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 未来能存活并做强的民营医院,一定是那些尊重规则、回归医疗、管理规范、价值驱动的机构。


希望每一位管理者,都能从中看到教训,而非热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