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卫生和健康发展模式——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结合、预防与治疗并重、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全民参与与共建共享统一、大数据和AI赋能。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卫生和健康之路,也为解决全球卫生和健康赤字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

关键词:健康中国 卫生和健康发展模式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理念下,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和健康工作,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卫生健康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健康奇迹,人口数从5.4亿上升至14亿多,人均预期寿命由35岁增长至79岁,人均预期寿命超过美国。这打破了“只有高收入才能获得高健康”的传统认知,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制度创新和资源优化配置,以较低成本实现较高健康水平。这条道路的成功实践,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崭新的卫生和健康发展模式。

一、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亮点:从“东亚病夫”到“健康中国”

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的奋斗史。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被认为“愚昧落后、民智未开、有家无国、一盘散沙”,80%以上人口是文盲,人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左右,婴儿死亡率超过20%,这些指标相当于西欧国家1820年的水平。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人通常用人力资本来衡量。人力资本包含教育和健康资本,而投资教育和医疗不仅需要巨额资金,而且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这是发展中国家难以提供的,发展中国家因此陷入“马尔萨斯陷阱”。如印度,尽管少数精英人力资本较高,但是大部分民众严重缺乏工业化和现代化所必须具备的人力资本,所以印度至今还是农业国,无法实现工业化。而中国探索出全民人力资本跨越式提升的新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教育和卫生健康作为重大政治问题,与改造社会、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和民族复兴结合起来。毛泽东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在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理念下,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立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四大卫生工作方针,开创了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新中国独立自主地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三级预防保健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讲卫生,消灭疾病,振奋精神,移风易俗,改造国家”,把卫生工作与民族素质提高以及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到20世纪60年代,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都得到了有效的防治,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基本灭绝。中国人独创的医疗卫生道路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称赞,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唯一典范”。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总结中国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三级预防保健网、赤脚医生和农村合作医疗。

中国以极少的资金投入,在经济水平较低时就建立了全民普及的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取得了卫生健康和基础教育方面的辉煌成就。中国人力资本的超常规发展打破了所谓的国际规律。通常所说的国际规律是:人均GDP越高,人均预期寿命越长。以中国1980年的GDP水平,按国际规律,中国当年人均预期寿命仅能达到50岁左右,但实际人均寿命达到了68岁,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健康水平。

1978年改革开放时,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的人力资本。人类社会从来没有过以亿为单位的受过教育、身体健康、思想解放、勤劳能干的优质人力资本,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亮点。

2024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79岁,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成功走出了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健康发展之路。我国创造的全新卫生和健康制度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低成本、高水平的健康绩效的典范,探索出发展中国家优先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不同现代化路径。

二、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者:从“病有所医”到“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

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认为:健康是人的第一权利,是人类最大的财富,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和基本要素。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健康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健康发展道路。

60年前,毛泽东提出的“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奠定了卫生工作服务人民的根本立场;邓小平强调卫生健康事业要与经济建设相适应,推动了卫生和健康领域的改革开放;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卫生和健康事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推动卫生和健康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启动了新一轮医疗卫生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健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把这件事抓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应该是全党全社会必须牢牢树立的一个理念。”“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同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新时代我国卫生和健康工作基本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卫生与健康领域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领域。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出:“加快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基础。”

针对长期存在的关于政府与市场、基本医疗服务与非基本服务以及公益性和商业性的争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指医疗卫生服务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应该主要由政府负责保障,全体人民公平获得”。2015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要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基本定位,将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改革出发点和立足点,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改革,坚持分类指导,坚持探索创新,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

针对医疗卫生领导和管理体制、薪酬、分级诊疗、药品带量采购等重大改革课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负责,统一推进“三医”联动改革,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中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和推动下,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破除多头管理障碍,统筹“三医联动”(医疗、医保、医药)。率先利用全国统一医药和医疗耗材大市场优势,医保局牵头集中带量采购,目前已经开展10批国家药品集采,中选药品平均降价超50%;高值耗材(如心脏支架)集采降价超80%。为了让更多救命药纳入医保报销,医保局实行“医保目录动态谈判”,建立创新药品谈判准入机制,近500种药品纳入医保目录,平均降价50%以上,惠及7.2亿人次,人均减负超1000元,使百姓实实在在获得改革红利。

福建省三明市医改也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怀、推动下成为中国医疗改革的先行者。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3月考察三明市沙县总医院,他充分肯定三明医改,指出:“三明医改体现了人民至上、敢为人先,其经验值得各地因地制宜借鉴。”2012年以来,三明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健康至上,通过医疗、医保、医药“三医”协同改革,创造了一整套顶层设计、系统改革、综合治理、制度转换、推动实施、巩固完善的综合改革方法,建立了符合人民健康需求的医药卫生制度,实现了医疗机构增效、医务人员增收、人民群众受益、党和政府得民心以及医药腐败根除的改革目标,三明医改为全国医改探索出新路,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注意总结和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主要负责同志要支持医改等要求。20248月,国家卫健委要求全国推广“三明医改”经验,5年内实现全覆盖。医改的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之路。

三、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有力抓手: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加速演进。卫生和健康是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变量,百年变局中的卫生健康挑战本质是治理危机与发展模式危机。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加之疾病谱、生态环境、极端气候、生活方式变化以及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构、科技革命加速、地缘冲突频发等系统性变革,使全球及中国卫生和健康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复合型挑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均面临健康赤字的困境。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有力抓手,其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人民健康是根本目标,公平可及是根本原则,预防为主是根本方针,改革创新是根本动力;其特点在于具备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改进和持续提升迭代的能力。它突破了西方依靠高精尖技术和巨量资源的“医疗中心主义”的局限,将健康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目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速建立起中央统一指挥、地方分级负责、部门协同配合的应急机制,14亿多人闻令而动,共同编织了世界上最大、最强、最严密的健康保护网,所有人公平地得到安全的健康保障,创造了人类抗疫史上的奇迹。对比美国等国家在疫情中暴露的联邦与州政府协调失灵、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中国道路优势确保了健康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彰显了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的制度优势。中美竞争中,卫生和健康领域是彰显我国制度优势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中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卫生和健康发展公共产品。我国通过“一带一路”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向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医疗援助,派遣援外医疗队2.9万人次,救治患者2.8亿人次。在非洲,中国援建的30所医院和30个疟疾防治中心,极大改善了当地卫生条件;在东南亚,中国与东盟建立公共卫生应急联络机制,提升了区域传染病防控能力。中国的预防为主的理念、基层卫生服务模式、赤脚医生制度和中西医结合等经验,为发展中国家破解“看病难”问题提供了借鉴。

中国积极推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改革,参与全球卫生规则制定,推动世界卫生组织改革,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响应。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勇当全球抗疫的主力军,为全球抗疫作出巨大贡献。中国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22亿剂疫苗,展现了负责任大国担当。今天全球最前沿的卫生政策倡导: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社区是疾病防控的第一线,正是学习和推广中国在疾病防治工作中所积累的有益经验。

中医药是中国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的特色。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与中国卫生健康发展道路的探索紧密相连。从历史传承到现代实践,中医药始终是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特色优势,其价值在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完善卫生健康体系、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中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医药以“整体观”“辨证论治”为核心,强调“阴阳平衡”“天人合一”,注重从体质、环境、心理等多维度干预健康,与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这种“治未病”(预防为主)的理念,天然契合中国卫生和健康发展中“预防前移”的战略导向,为慢性病管理、亚健康调理、养生保健提供了系统性方案。中医药在基层医疗中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一根银针、一株草药即可实现基础诊疗,尤其适合偏远地区和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例如,中医针灸、推拿、中药汤剂等在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中成本低、副作用小,能有效缓解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助力卫生健康服务的公平可及。中医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众信任的传统医学体系。将中医药融入卫生和健康发展道路,既能增强民众对本土医学的文化自信,也能通过“中医药+”的模式(如中医养生文化推广、中医药旅游),推动健康理念的普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文化生态。

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与实践,正在为解决当代卫生和健康难题(如慢性病防治、医疗成本控制、健康公平性)提供可行路径,也为世界卫生健康事业贡献着源自中华文明的智慧与方案。这一路径既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又面向现代健康需求,彰显了中国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的独特性与生命力。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约有40亿人使用中医药。中国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建设了30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在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参与救治的确诊病例占比达92%“三药三方”等中药方剂走向世界,为全球抗疫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

在应对老龄化和多重疾病并存的挑战中,中国正在构建“大健康”治理格局。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建立跨部门健康促进协调机制,让每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国家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素养提升行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进一步激活AI在卫生健康行业的应用潜力,建立“医养康护一体”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健康需求。

203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并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健康公平,城乡、区域健康差距显著缩小;健康服务体系高效协同,探索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智慧型健康模式。 

未来,中国将进一步推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在全球卫生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一带一路”卫生健康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卫生和健康公共产品;参与全球卫生规则制定,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卫生秩序;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推动中医药成为全球卫生治理的重要力量;积极应对全球卫生和健康挑战,在新药研发、传染病防控、疫苗研制等领域贡献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卫生和健康发展模式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结合、预防为主与治疗并重、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全民参与与共建共享统一、大数据和AI赋能。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卫生和健康之路,也为解决全球卫生和健康赤字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

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条道路从中国国情出发,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卫生和健康现代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让全体人民共享健康中国建设成果,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健康根基,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注:本文转自公众号“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5年7月30日,作者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木兰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