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要求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改革,就是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最关心的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系统连续、公平可及的医疗服务。


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坚持公益性导向,系统实施五项改革,医院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就医体验和就医获得感显著提升。




系统整合“质量、安全与效益”,一体推进医疗服务管理和医院运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




实施“国考”指标优化行动,重点优化包括CMI(病例组合指数)、平均住院日、四级手术占比、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等在内的“国考”指标。实施药品和耗材专项治理行动,创新性推行“红黄绿”分类管理,开展处方点评,对超标科室标红、标黄,由药学部、后勤处、行风办及纪检监察部门进行警示谈话或相关处罚,进一步控药、控耗、控费。


加强医保基金使用的监管,坚持“常规问题定期查,重点问题专项查,异动问题随时查”。对医院各种风险点进行全面梳理,形成风险点清单,根据清单不断完善医院运行管理。动态调整医疗资源,病床资源配置向手术科室、疑难病种科室倾斜,进一步优化病种收治结构和医疗服务结构。以“国考”为导向的改革,重塑了医院医疗管理和运行体系,重塑了医疗工作评价体系。




系统整合“人才、学科与科技”,一体推进人才引培、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




制定并贯彻落实“同济医院科技人才工作二十条”,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工作制度建设和制度保障。“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深化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创新能力、创新贡献为导向的院内科技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改善人才成长环境,拓展人才引培渠道。


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创管理体制机制,重点是转变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能,强化科研规划与政策引导,变管理为服务,实现“三个服务”,即为科研平台服务、为科研人才服务、为科研项目服务。改革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制度,充分整合院外优势创新及人才资源,培育顶级科研成果,助力各类高层次人才的成长。


紧跟世界医学前沿,在生命科学新赛道上进一步对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先后成立同济医院国家医学中心科创院、同济医院医工交叉研究院、同济医院数智研究院、同济医院临床转化研究院等机构,前瞻性地推进科创工作集成化管理,为参与并赢得未来竞争下好“先手棋”。




坚持“优劳优酬、兼顾公平”,结合国家有关政策,深化薪酬分配与绩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医务人员待遇。



不断完善科主任负责制下的医疗组绩效考核,重点关注CMI值、四级手术占比、时间消耗指数、费用消耗指数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并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薪酬分配。设计了科学、合理的绩效调节系数,重点加大对儿科、急诊科、中医科等科室的倾斜;构建包括医、护、技、药、管等不同岗位的绩效考核与分配体系,充分体现不同岗位的薪酬差异。


实施了包括门诊优质服务、手术服务、MDT(多学科诊疗)等一系列专项绩效考核与激励措施。同时构建了核心人力资源、科研和教学绩效奖励体系,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技术和管理岗位以及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建立编制内和编制外职工一体化的工资结构体系,实行优绩优酬,兼顾公平。




以“合法合纪合规”为目标,深化行风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清廉医院建设水平。




一体推进三级行风监管体系、医保基金合理使用监管体系、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等“三个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行风巡查、医保基金合理使用巡查、医院内部风险点巡查等“三项巡查”制度;不断完善中央巡视整改长效机制、医保飞检整改长效机制、大型医院巡察整改长效机制“三项整改长效机制”建设,确保依法行医、廉洁行医,建设清廉医院。




围绕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深化医联体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制定医联体建设管理办法,提升医联体建设制度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医联体分类管理,根据医联体医院的实际情况,建立“紧密型”和“松散型”医联体,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人员派出规模、技术下沉等级、人员培训范围、学科建设目标等。制定并完善援疆援藏管理办法,强化对援疆援藏人员的管理,确保工作成效。




改革催生强大动力,医院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医疗服务方面,2023年,医院门急诊服务患者844万人次,出院患者32.4万人次;CMI值较2022年增长25.33%,四级手术占比增长2.52个百分点,住院均次药费和均次耗费明显下降,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下降25.44%,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增长1.83个百分点,药、耗收入占比下降3.43个百分点。医院在湖北省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专项评价中获得全省第一,住院患者满意度达99.22%。


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医院连续13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超百项,在最新科技量值排行榜上位列全国第四;以第一作者第一单位在《细胞》发表论文1篇、在《英国医学杂志》发表论文3篇,领衔创办的国际唯一的脑出血英文期刊首获影响因子;首创肥厚心肌旋切技术,由国务院新闻办向全球推介;11项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


在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方面,医院现有院士2人、杰青9人、万人领军人才2人、长江学者11人以及“四青人才”21人;临床医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获批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委省共建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