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佛山市成为全国10个成功入选2022年度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城市之一。与之相对应的是含金量十足的医改成绩单:佛山市形成15分钟优质诊疗圈;医疗服务能力在广东省地级市排名第一;公立医院员工满意度全省排名第一;医改考核成绩居广东省前列;分级诊疗制度稳定巩固,市域内就诊率保持在99%以上;佛山市人均预期寿命82.61岁,居民健康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近年来,佛山市大胆创新体制机制,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神,通过强基层、建高地、登高峰,构建起市优、区强、镇活、村稳的卫生健康新格局,打造出群众好看病、看好病的佛山模式。
如果说医疗卫生是护佑人民生命健康的“盾牌”,那么深化医改便是筑牢筑厚“盾牌”的利器。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佛山市坚定落实国家、省医改工作决策部署,因地制宜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均衡发展 就医过程方便省心
“从门诊到住院,整个就医过程方便省心,医生护士水平高,让我很放心。”5月24日,在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新城院区儿科病房内,朱女士正在陪护年仅3个月大的儿子。说起就医体验,她竖起大拇指。3天前,她儿子被诊断出严重支气管肺炎,住院治疗后已好转。
朱女士家住佛山市顺德陈村,是一名三孩妈妈。以往孩子生病,她大多选择前往市妇幼保健院,但禅城院区离家较远,且停车不便。新城院区启用后,她开车从家到医院只需10分钟,加上智慧医疗服务的完善和优化,就医效率大幅提升。
“挂号、检查、缴费、取药等环节,基本都能用手机完成,告别了抱娃奔走在各窗口的狼狈。”朱女士惊喜地表示。伴随医改政策落实,很多费用都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且“一站式”结算报销,不仅就医便利度和效率提升了,还减轻了就医负担。
好看病、看好病,一个个就医小细节,折射出佛山医改的大变化,而朱女士感受的正是佛山人的医改获得感。
近年来,佛山市坚持“一张图”谋划、“一盘棋”统筹、“一体化”推进,全力构建高标准卫生健康政策体系、高水平医疗资源供给体系及高效率全周期健康保障体系,市民就医获得感得到了全面提升。
早在2019年,佛山市就紧跟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步伐,在省内地级市率先实施高水平医院登峰计划,市、区财政分年度投入16亿元,重点建设11家医院,力争将佛山打造成为珠江西岸区域医疗中心。
撸起袖子加油干,各医院不断加快建设步伐。在2021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考核中,有4家医院获得A级。其中,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和广东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医院;佛山市中医院获评广东省中医名院,并入选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
着眼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佛山构建由高水平医院牵头的9个城市医联体,吸纳区域内的二、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带动佛山市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提升的主力军。
与此同时,佛山市引入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等近10家高水平医院和高等医学院校合作办医,促进公立医院优质资源均衡化发展,提升区、镇(街道)医院综合实力。佛山市组建30余个专科联盟(含中医类别),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动,带动全市专科能力持续提高。
截至2022年年底,佛山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699家,其中三级医疗卫生机构28家,三甲医院12家;81%的镇街设有二级及以上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标准化建设全覆盖、中医馆建设全覆盖,基本建成15分钟优质医疗服务圈,医疗服务能力评比结果持续位列广东省地级市第一名。
在健康保障方面,佛山同样不遗余力。五区成功创建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职业健康监管综合评价全省第一,居民健康素养水平31.16%,位居全国、全省前列;同时,佛山市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全面实施免费婚前检查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二检合一;大力发展多元普惠托育服务,截至2022年年底,佛山市每千常住人口拥有3岁及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9个,供给量位居全省第一名。
百花齐放 特色医疗服务遍布五区
走进顺德均安沙头社区服务站,患者郭女士正在全科-专科家庭医生门诊就诊。全科主治医师负责查阅和汇报郭女士的病情和体检报告,另一位医师--来自均安医院内一科的主任医师马飞一边听汇报,一边看诊。最后,两名医生共同为郭女士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
这是健康共同体运作的一个缩影。2022年,佛山市以顺德区为试点,组建由镇(街道)医院牵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与的紧密型健康共同体,以慢性病、重大疾病管理为突破口,探索基层医防融合服务模式,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近日,该服务模式的经验成功入选2022年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名单。
在新一轮医改前,顺德区专门聘请全国知名医改专家詹积富、深圳罗湖医改智囊团等前来支招,高规格推动健共体建设。2022年7月,顺德健共体建设方案出台,10个镇(街道)健共体同时挂牌成立。
如今,二级公立医院专科医生加入家庭医生队伍,将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门诊特定病种与家庭医生签约联动管理,签约后两病报销比例提高至95%,并实行打包付费、结余留用政策;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推动重大慢性病的筛查与管理等,已成为健共体新常态。
放眼佛山市,医改的种子绽放五彩花朵。
在南海区,5G赋能构建三级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曾多次创造生命奇迹,其经验荣获2022年广东医改创新典型提名奖。
99岁的刘婆婆是一名受益者。去年6月,她突发胸痛,被送往罗村医院就诊。其心电图同步上传到胸痛专家群,专家判断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需要立刻介入治疗。
在5G技术支持下,刘婆婆一躺上救护车,视频影像和生理数据就传到了南海医院,院内急救团队进行实时指导,并做好抢救准备。从入院到完成手术,全程仅50分钟,刘婆婆术后不久就能下地活动。
2018年,南海医院发起成立南海区胸痛中心联盟,将区级三甲医院、镇(街道)二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纳入其中。目前,全区12家、14个院区胸痛中心医院共同构成覆盖全区的心梗急救网络,急救患者抢救时间总体上缩短近25%,救治率提高35%以上。
敢为人先,勇立潮头。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佛山还率先探索打造“家门口医养结合”健康安居服务模式,不断深化医养结合改革创新,打造“健康安居三有服务样本”,亮点纷呈:
顺德均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盘活多方资源,利用闲置用房改建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为本地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家门口医养结合服务,为全国各地提供公益普惠、便利可及的“顺德均安样本”。
佛山健翔护理院、南海区第七人民医院探索医院康养服务转型试点。南海区第七人民医院成为佛山市首家利用富余病房设置医养结合床位的二甲公立医院,正探索“一院式”解决老年人医疗、康复、养老、临终关怀的问题。
以南海区狮山镇、高明区杨和镇为典型,通过镇政府牵头,由医疗机构托管公办敬老院,打破了养老机构和医院之间资源难以充分共享的问题,促进两院医养融合发展。
破解难点 看病有保障用药更便宜
继5月10日至5月20日“健康·佛医保”再启投保后,2023年度佛山市居民医保也再启参保申报。一直以来,佛山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居民医保的参保工作,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贴标准每人每年达到1283元,稳居广东省前列。
都说医保是医改的“牛鼻子”。在多年的医改大潮中,佛山市医保改革的经验,同样处于领先水平。
2018年以来,在国家、广东省医保局的全力指导下,佛山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扬佛山市“赛龙夺锦,竞标争先”精神,在全国率先对全市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含民营)实行支付方式改革。改革首年即实现实际付费,实现统筹地区、医疗机构、基金支付和病组四个全覆盖。
2019年5月,佛山市成为广东省唯一的支付方式改革国家试点城市;2021年度清算中,医保基金支付率达106.5%,结余留用的医院有76家,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67.3%,盈余总额达3.7亿元,促进了医院公平竞争和优质发展;2022年,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对广东省开展DRG能力排名,佛山位居省内地级市第一名。
备受关注的还有关乎佛山市千万市民切身利益的“门诊共济”改革。该项改革于2022年11月1日正式实施,不仅大幅提升了医保支付范围、医保目录支付比例、医保的实际报销比例,还实现了市民呼吁已久的跨区、跨市、跨省“三连跨”,彻底解决了门诊看病的区域性限制。目前,改革满半年,政策落地总体平稳,医保费用结算顺畅,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分级诊疗有效促进,改革达到预期目标。
解决老百姓看病就医难,根源在“医”,落点在“药”。聚焦医药领域,佛山市同样大胆创新,多项改革走在前列。譬如2017年,全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在全省率先同步取消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和医用耗材加成;2018年,佛山市率先实施医保国家谈判药“双通道”保障,累计服务超12万人次,医保基金支付5.23亿元。
与此同时,佛山市在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上持续发力,近4年共节省资金49.73亿元。
一方面,常态化制度化参与国家组织药品和医用耗材带量采购,2022年,全市公立医疗机构药品耗材采购金额共计119.38亿元,节约采购资金约10.75 亿元;另一方面,自2020年起,佛山市联合广州建立广佛跨区域药品采购联盟,发挥资源优势和规模效应,提升广佛两地药品供应保障能力,切实减轻人民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蔓蔓日茂,芝成灵华。在医改惠民生的新征程上,佛山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深化医改、真抓实干、下真功夫,走出一条具有佛山特色的医改高质量发展之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