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年来,以四川为代表的西部省份逐渐进入第一方阵。在全国医改的画卷上,四川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卫生杂志微信公众号近日连续推出“看四川”系列报道,翔实描绘四川医改的生动气韵、清晰轮廓和斑斓色彩。
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四川独特的省情决定了其在医改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和多重的挑战。但四川人民也把与生俱来的干劲充分体现在医改工作中。经过不断地攻克难点,找到发力点,打造亮点,四川不仅在深化医改领域成效凸显,还以较低的医疗卫生投入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健康绩效。从推进医改的角度来看,四川省复杂多样的社会经济环境为医改工作带来了多重挑战。一方面,四川是全国的人口大省,也是西部地区医疗服务体量最大的省份。另一方面,四川省内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区域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大量优质医疗资源集中于成都平原经济带,老、少、边地区优质医疗资源依然缺乏。除了社会经济发展、气候环境变化给城市地区带来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压力之外,四川省还面临着地方性疾病、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等多方面的挑战。所以,四川省要做好医改工作,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必须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凭借着敢为人先、吃苦耐劳的精神,四川省成为国家综合医改试点省份之一,在深化医改过程中,涌现出了诸多亮点,摸索出了独到的经验。第一,四川省始终坚持医改高位推动不放松。省市县三级均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医改领导小组组长,“一把手”抓医改;由一位政府负责同志分管医保、医疗、医药工作;同时,将医改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干部考核,高效有力地推动改革。第二,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行为“三医”监管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机构、人员、行为的全程、动态、精准监管。第三,四川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工作,迈出了分级诊疗的坚实步伐。省级和市级三级医疗机构、中央在川医疗机构采取分片包干的形式,支援卫生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的市(州)级医疗机构以及部分县级医疗机构或重点学科,以此带动医疗卫生能力整体提升。第四,四川省着力打造医学“高峰、高原、高地”,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持续加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以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推进落实临床专科高质量发展工程。第五,四川省充分发挥公共卫生和医疗协同作用,提高医疗服务、卫生应急和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预防为中心转变,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第六,四川省作为国家中医药示范区,持续关注中医药的发展和使用,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从卫生投入产出的效果来看,四川省以低于全国人均水平的卫生费用实现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健康绩效。近年来,四川省又因地制宜推出了多项改革创新举措。比如,今年1月1日起,四川正式实施基本医疗保险调剂金模式省级统筹。按照政策要求,四川基本医疗保险调剂金模式省级统筹将按照分级管理、责任共担、统筹调剂、预算考核的思路,实施省级统一预算、省市两级调剂、省市县三级责任共担和分级经办管理,逐步实现预算管理、基金调剂、参保筹资、待遇保障、支付机制、经办管理“六统一”。又如,四川省积极推动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省医疗保障局负责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触发评估指标体系,全省统一执行。医疗保障部门于每年9月份前会同相关部门,对照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触发评估指标体系,收集本调价周期上一年度的实际数值进行量化评估。这些做法对深化医改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下一步,四川医改继续走向深入,仍需要直面难点,找准发力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和突破。针对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还应发力强基层。资源过度集中容易造成的问题是“大树底下不长草”,核心区域越做越强,而地市级、县级医院难以发展。所以,四川省应继续加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地市级医院和县级医院的能力建设,以此来提升医疗资源分布的均衡性,解决患者跨地域就医的问题。针对医疗体系构建乏力的问题,还应发力进行机制变革。虽然四川省在强基层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但并没有形成典型模式,原因在于机制变革没有跟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薪酬制度改革等还有待加速。所以,只有实现机制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连接不紧密等问题。
文: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 梁万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