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属21家医院的经营数据公开,让公众看到:亏损其实不是个案,而是常态。

有人问:医院怎么会亏?财政补贴去哪了?是不是管理不行?


但真相更残酷,也更简单:

不是医院不会算账,而是这笔账本身就算不平。




一、亏损不是经营失败,而是制度撕裂


今天的医疗体系正在承受一种“错位性撕裂”:


  • 医疗服务的价格是计划经济逻辑定的;

  • 医疗生产要素(医生、设备、药械)的成本是市场经济逻辑决定的。


医生薪酬、耗材成本、设备折旧、信息化运维……

这些都按市场走;

但诊疗、护理、床位、手术的价格,却被行政定价和医保支付锁死。


就像让一家企业:


用计划价卖产品,用市场价买原料。


必亏。越努力越亏,越忙越亏。


这不是哪家医院管理不好,而是系统结构本身有裂缝。

医院被要求同时扮演三种角色——


  1. 公共服务的承担者(价格要低、可及性要高)

  2. 市场竞争的参与者(吸引人才、买设备)

  3. 财政压力的缓冲垫(自负盈亏、不能垮)


三重角色互相冲突,所以亏损不是异常,而是常态。




二、财政补助、节流增效,为什么都救不了?


财政补助当然有,但补的是“公益缺口”,不是“制度缺口”。

精益管理当然能省钱,但省的是“运行浪费”,不是“结构性亏损”。


你用一桶水扑火,可以救一间房;

但如果地基在冒烟,你必须把结构改了。


这就是很多评论看不透的地方——

医院的问题不是“经营短板”,而是“制度短板”。




三、那怎么办?


——解法不是“加钱”,而是“加调节阀”


要真正解决亏损,不需要推翻现有体系,也不用在“市场与计划”之间二选一。

而是要补上一个缺位已久的东西:


调节阀(Adjustment Valve)


——让计划与市场之间不再直接硬碰硬。


调节阀包括三个核心机制:


1. 重新厘清“公益医疗”的边界(政府兜底)


哪些服务是公益性的,必须计划化、低价且由财政补?

哪些是非公益部分,可以逐步市场化、由价格信号调节


现在的混合状态,既让公益部分补得不够,也让市场部分放得不够。

调节阀的作用,就是让两类服务各归其位。


2. 建立“成本—价格联动”机制(动态调节)


医疗服务价格不能再一调十年,而要按以下因素自动或定期调整:


  • 成本变化

  • 价格通胀

  • 技术升级

  • 人力成本(比如社平工资)


部分省份已在试点,但必须从“试点探索”走向“系统机制”。

只有让价格不滞后,医院的收入才能不失真。


3. 医院内部的“有限市场化”——效率与公益的平衡器


不是搞“完全市场化”,而是:


  • 精准成本核算(Activity Based Costing, ABC)

  • 精益流程(Lean)

  • 科室运营透明

  • 绩效激励与质量绑定


内部要用市场工具提升效率,

外部仍保持公益属性。


这不是市场化压公益,而是市场工具托公益。




四、结语


医院亏损不是“经营失败”,而是制度的诚实。

只要收入仍是计划逻辑、成本仍是市场逻辑,亏损就不是新闻,而是常态。


真正的解法不是提高价格,也不是要求医院“勒紧裤腰带”,

而是补上那个缺位多年的东西:


一个能让计划与市场兼容的调节阀。


只有这样,中国的医疗体系才能既守住公益底线,又不让医院在制度夹缝中持续流血。


来源:丹说方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