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一连多月,“国家喊你减肥”不断引发公众关注,不少医疗机构开设“体重管理门诊”,誓要与“卡路里”斗一斗。

 

资料显示,截至今年5月,在广东东莞就有3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体重管理门诊,1215支家庭医生团队深入居民家中,为其量身定制“减肥套餐”。今天我们来看看东莞市莞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N-RCSP精准营养体重管理特色门诊建设实践》的创新案例

 

中心副主任杨云波介绍,该门诊通过多学科融合、精准化干预与趣味化运营,为基层体重管理探索出一条可复制路径。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其开设相关门诊不久,该地通过线上咨询体重管理的群众达500人次,其中参与人数达200人左右,精准管理者24人,有效率达100%,且参与精准管理者皆效果明显,减重后慢病指标好转。

 

他们是怎么做的?

 

 

社区医疗新突破:

从治病为中心转向健康为中心

 

杨云波表示,莞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莞城街道下属的公益一类事业编制单位,成立于2008年,现有工作人员132人,其中专技人员127人,临床一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17人,包括正高2人、副高16人、中级70人、初级39人。中心为莞城街道8个社区及2个科技园约17.34万常住人口提供基本医疗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科室方面,这里设有全科、外科、妇科、口腔科、皮肤科、中医科、康复理疗科、功能科等服务科室。业务用房面积4480㎡,功能科室有检验室、DR室、B超室、肺功能检查室等。


2025年5月21日陈教授团队在现场为居民查体

 

作为服务17.34万常住人口的公益医疗机构,该中心近年来突破传统诊疗局限,构建“N-RCSP精准营养管理模式”。该模式以营养干预(N)为核心,整合机能康复(R)、中医食疗与经络(C)、运动科学(S)及心理情绪(P)管理,形成“五师共管”特色团队——由营养指导员、中医师、康复师、全科医师及心理师协同作业,实现“一次就诊,多维干预”。其是由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学科带头人陈骁熠教授牵头成立,首创N-RCSP精准营养健康管理模式,是非药物的健康管理模式。

 

“体重问题本质是生活方式病。单纯依靠药物或节食效果有限,必须从代谢基础、行为习惯和心理动机全面突破。”杨云波强调。门诊创新设计三级预防体系:一通过社区内营养健康宣教,加强全社区群众各类疾病的普遍性预防二级是通过对社区居民的营养健康筛查,加强对社区内有健康风险居民的选择性预防;三级是通过对患者的膳食营养干预,加强对各类疾病的针对性预防。

 

级通过社区宣教实现普遍预防;二级筛查高风险人群针对性干预;三级对确诊患者定制长期管理方案。

 

科学流程+趣味运营:

让健康管理“可持续”

 

杨云波介绍,中心在开设相关门诊之前,专门去洛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参观学习,对营养门诊的设置进行了详细调查和梳理,全面整合了现有资源,包括人员配置、适用的药物、中医适宜技术、仪器设备等,并且和陈骁熠教授深度探讨学习,比如人员资质问题、成本及绩效的平衡、设备器材的定位、如何与公卫融合等。

 

我们来看看仪器设备。该地门诊配备人体成分分析仪、运动风险评估系统、13件套体质监测仪、食品模具等,首诊即建立包含体脂率、肌肉量、内脏脂肪等20余项指标的动态档案。

 

管理建构方面,由中心主任黄秀贤牵头,副主任杨云波负责具体实施。定位方面,中心针对婴幼儿、学龄前儿童保健的定位是疾病预防和慢性病管理,对青少年群体实行特殊人群营养支持,针对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工作思路是进行亚健康人群管理,对于成人健康管理主要定位是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干预。

 

中心接诊的患者张先生的案例颇具代表性:通过4周干预,其腰围缩减5cm,体脂率下降1.9%,肌肉量增长1.4kg,内脏脂肪等级从14降至12。“方案精确到每餐主食刻度线,用食品模具直观指导份量,不再凭感觉吃饭。”张先生表示。

 

具体而言,该中心营养门诊的全周期管理包括线上线下双轨赋能

 

其一是21天干预闭环:首周完成心理评估与营养处方开具;次周融入中医体质辨识及理疗;第三周启动运动处方,全程辅以微信群打卡督导。

 

其二是打造“云端营养站”:开发专属小程序支持饮食记录、智能分析及线上课程,2025年6月推出的十二期主题直播涵盖蛋白质代谢、食品标签解读等实用内容,单期吸引超200人同步学习。

 

其三是游戏化激励:设计“科学甩肉大作战”积分竞赛,设置周冠军(奖励运动水杯+体成分分析)、季度总冠军(智能手环+中医理疗)等激励机制,如此一来,参赛者配合度大大提高,数据显示,在这里做精准治疗的患者体脂率平均下降1.7%。

 

数据印证成效:

社区医疗的普惠价值

 

运营三个月内,门诊预约咨询量突破500人次,管理肥胖及代谢异常患者24名,有效率100%。

 

我们还可以根据临床数据做进一步思考

 

首先是慢病患者的健康指标得到改善患者周女士甘油三酯从3.02 mmol/L降至0.88 mmol/L(正常范围0~2.30 mmol/L);

 

其次是行为习惯转变参与者日均饮水达标率提升42%,高糖饮料摄入减少78%;

 

再次是经济成本优化整合现有收费项目(如体质辨识、人体成分分析),人均月管理成本较三甲医院降低67%。

 

 

更深远的价值在于基层医疗资源盘活。中心联动三甲医院专家资源,由广东省精准营养应用分会主委陈骁熠教授团队驻点带教,同时通过“社卫一家庭一企业”网络将服务延伸至科技园区、学校。在2025年全民营养周期间,门诊发起“吃动平衡进楼宇”活动,单日为200余名企业员工提供快速筛查。

 

面对社区健康管理新需求,杨云波提出三大方向:

 

分级服务扩容:细分青少年、孕产妇、老年群体需求,开发差异化管理包;

 

医防融合深化:将营养干预嵌入国家公卫项目,如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中增加膳食处方;

 

智慧平台升级:接入AI营养师助手,动态生成个性化菜谱并与生鲜平台打通。

 

精准营养门诊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基层医疗服务理念的重构。”杨云波总结道,“当社区医生从开药方转向开‘生活方式处方’,健康中国的根基才能真正筑牢。”目前该模式已在东莞多个社卫中心试点,有望成为全国基层慢病管理的标准化范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