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如何做好学科建设
医院需要切实从效率、成本、质量等多方面契合现代医院需求,打造出一套“理论+临床+新技术+实验+循证”科学体系,讲求医学学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可循证、可验证的学科建设一体化标准
来源: 医学界智库 郭俊
如果说高质量发展是医院的一顶皇冠,那么皇冠上的明珠就是学科建设。业绩或多或少都反映着医院发展的生态,学科建设的成长性和学科业务价值经济收益能力的可持续性。
本文依据不同医院所具有的产品和服务综合运营能力,以及不同患者、不同阶段,对应的学科产品和服务需求差异,将学科建设路径选择分别比作:原地等待的“直升机”,先慢后快的“兔子”,循序渐进的“乌龟”。
综合梳理思路,笔者认为,“乌龟策略”似乎是能够展现学科建设发展经验与创新实践相结合,更稳妥、更容易也更经济的选择。
一、知易行难:高质量学科建设
2022年,任何医院都不可能像2017年那样经济形势良好,行业格局像2019-2020年那样蓬勃发展,3-5年前学科建设的思路已经不适用了。
其次,学科建设不只是大医院的专属,也是二级、三级医院将要探索的目标。具体在实现学科建设路径选择上,医院到底走的多快,都有哪些技术选择,不同医院可能出于不同的考虑,会有不同的选择。在笔者看来,医院进行学科建设至少有两大关键动力:
大多数医院享受政策的红利,更多是人口和资源红利,并不怎么重视技术红利,面对海量的医疗服务诉求,与尚在发展中的医疗资源供给之间,横亘着一道学科建设带头人的天堑。
在当前的高质量发展时代,没有一家医院能够单独应对医疗卫生突发事件的挑战,都在共同探索融通创新的学科建设生态,从点到线及面,希望打通医院学科建设发展体系化的“最后一公里”。
再次,判断一家医院学科建设发展的价值逻辑,还是要靠医院管理理念对学科价值的“推升”。比如,医院学科建设发展中,善于利用现有架构和生态,设计契合市场需求的优秀产品和服务。
二、如何打好学科建设底子?
首先,对于医院而言,学科建设路径选择的新方向,既要与自身规模体量相匹配,同时又不能与现有业务体系支撑相去甚远,更需要有相应的规划和指引。由此可见,遵循学科建设和发展逻辑,无论从底层技术、技术流程、还是技术路径,都需要对垂直临床需求进行布局,这是学科建设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医院学科建设存在各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医院管理决策者普遍重视。大多数医院要么关注技术难度,要么关注学科建设声誉度的影响,鲜有统一整合两者的。
具体而言,目前各家医院在学科建设上的感知、规划、决策执行并没有明显差异,也并不存在“一招制胜”的独门秘籍,更多是对学科建设渐进路径选择的判断,更少考虑成本预算与控制范畴。所以,在DRG/DIP支付方式下,将学科建设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专科病例数、病例分组、CMI值(病例组合指数值)、平均住院日、次均费用等等指标,亦或选择合适的基础常见病做足手术占比和手术例数指标,这都是基于绩效考核必须遵循临床路径的选择。这正是当下医院在业绩变化的不确定性中,拿着学科建设锤子找钉子,而进一步忽略了学科建设路径选择,这个最基础、最重要、最核心的“底牌”问题。
其次,从实用的角度和价值创造的角度出发,学科建设格局判断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沿着这个思路展开,在学科建设关键技术路线的选择上,痛点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医院价值、产业格局判断战略的问题。因为学科建设路径选择逻辑,时机、生态都远比技术本身复杂。做强学科建设一定要排除学科业务间竞合关系影响,找到学科建设的多靶点共性,提高学科产品和服务含金量,这才是更接近统筹设计和优化学科建设路径选择的最优解。
再次,围绕用户需求展开竞争力升级,也是一条能够不断进化并能满足用户多场景需求,强化学科建设的精细化之路。无可置疑,现如今医疗健康需求用户已经全面向新,那么,医院学科建设在向新的路上,如何打破医疗产品和服务和需求用户之间的信息壁垒,缩短医生诊疗服务和需求用户之间的沟通路径,靠的就是学科建设迭代性创新。
综上,未来3年因时而变、因势而动,需要切实从效率、成本、质量等多方面契合现代医院需求,打造出一套“理论+临床+新技术+实验+循证”科学体系,讲求医学学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可循证、可验证的学科建设一体化标准。不仅能够持续提升学科价值产出效率,这也成为医院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要素。(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