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
当天在日内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世界卫生组织虫媒病毒小组负责人迪亚娜·阿尔瓦雷斯说,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约550万人面临这种蚊媒病毒的风险,而且可能出现大范围疫情,给卫生系统带来压力。
据阿尔瓦雷斯介绍,大约20年前,基孔肯雅热疫情曾在印度洋区域大规模暴发,影响约50万人。感染者大多出现高烧、关节疼痛、疲劳等急性症状,极少情况下可能死亡。
阿尔瓦雷斯说,今年以来,法国在印度洋的属地留尼汪岛估计有大约1/3的人口感染了基孔肯雅病毒;在印度以及孟加拉国等东南亚国家也出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此外,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近日报告输入性病例,并发现本土传播病例。
阿尔瓦雷斯说,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蚊子在大多数热带国家存在。世界卫生组织正支持成员国研发实验室诊断方法、培训人员、加强医疗保健系统,并扩大监测范围以追踪和控制基孔肯雅热疫情。
基于此背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发布了《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重点内容分享如下。
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相似。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流行范围呈持续扩大趋势。我国媒介伊蚊分布广泛,且近年来境外输入病例不断增加,导致本地传播疫情风险日益升高,为科学指导各地规范开展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公众健康,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伊蚊在叮咬病毒血症期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
罕见情况下,可发生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导致传播和母婴传播。
3.潜伏期
一般为1~12 d,多为3~7 d。
4.传染期
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
5.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6.流行特征
在我国,基孔肯雅热尚未形成地方性流行,但白纹伊蚊分布范围广泛,适合病毒快速传播的蚊媒活跃期长,面临病毒血症期输入性病例引起的局部传播风险。2008年我国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2010年后相继报告了6起输入引发的本地疫情。7—11月为我国报告病例高峰期。
6.临床特征
基孔肯雅热患者的临床特征是突然发热,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和皮疹,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常见临床表现如下:
(1)发热
急起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一般发热1~7 d。部分患者热退后再次出现发热,表现为双峰热,持续3~5 d恢复正常。常伴有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等症状。
(2)关节疼痛
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急性期多个关节出现疼痛或关节炎表现,可有肿胀或僵硬,晨间较重,严重者不能活动,通常1~3周缓解。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3)皮疹
发病后2~5 d,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伴有瘙痒感,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
二、实验室检测和病原学监测
1.实验室检测
为了解基孔肯雅病毒遗传多样性及传播特征,伊蚊媒介生物带毒率和病毒载量,评估疫情扩散范围,开展实验室检测,包括核酸检测、病毒培养分离、基因组序列测定分析和血清特异性IgM、IgG和中和抗体检测等。具体要求见《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附件2)。
2.病原学监测
包括病例监测和媒介伊蚊监测,报告病例的医疗机构、县级疾控中心负责采集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急性期的血清样本,发生基孔肯雅热本地传播疫情时,采集伊蚊的样本。具体检测方法见《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附件2)。
(1)病毒核酸检测
境外输入病例应尽量全部采集样本。本地病例按以下要求采集:当病例数量少于20例时,应尽量全部采集;介于20~100例时,采集样本数不低于20例;超过100例时,采集样本数不低于病例数的20%。
(2)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
选择不少于20%的核酸检测阳性样本开展病毒E2和E1蛋白编码基因序列或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本地传播疫情样本选择,应兼顾不同时段、不同地区样本,优先选取首例本地病例样本。
不具备基因测序条件的县级疾控中心,应将标本送至地市级或省级疾控中心进行检测。省级疾控中心及时汇总将病毒基因组序列上传至“病毒病病原监测预警系统”(https://www.ivdcvma.cn)。
综合整理自网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