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先天发育异常的新生儿,或是因疾病因素导致听力下降的老人,如果能够及时治疗,很有可能不会导致聋哑或残疾,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
安徽此次组织几个大品种OTC中成药集采,再次说明集采不存在“安全区”。非处方药也纳入了集采范围,留给药企的腾挪空间将越来越小。

01 

焦点

【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
延迟退休政策终于正式“落地”。2024年2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

从2025年1月1日起,我国将用15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60周岁延迟到63周岁,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50周岁、55周岁,分别延迟到55周岁、58周岁。

这是职工法定退休年龄自上世纪50年代确定后,七十多年来首次进行调整。除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外,决定将调整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从2030年起由15年逐步提高至20年,每年提高6个月。

在统一实施延迟退休基础上,决定允许职工达到最低缴费年限,可以自愿选择弹性提前退休,提前时间最长不超过3年,且退休年龄不得低于原法定退休年龄;也可以在单位与职工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弹性延迟退休,延迟时间最长不超过3年。

【美国众议院通过《生物安全法案》,五家中企被点名】

美国拟议《生物安全法案》事件进展已有半年之久。美国时间2024年9月9日, 美国众议院全体会议对《生物安全法案》(H.R.8333)进行全体成员正式投票,最终,该法案以306票赞成、81票反对、44票弃权的结果,满足通过该法案所需的三分之二票数获得通过。

该法案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美国联邦机构与外国生物技术公司展开业务往来,并点名了5家中国公司,分别是中国合同研究组织(CRO)巨头药明康德、其姊妹公司药明生物、华大基因集团、华大基因关联公司华大智造以及华大基因子公司Complete Genomics。

该法案将迫使美国制药和医疗保健企业减少对中国研究和制造的依赖。《生物安全法》将禁止联邦机构与被列入“关注名单”的生物技术公司签订合同,并禁止与使用这些公司设备或服务的企业签订合同。

健言:药明康德在回复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和许多业内人士都密切关注该拟议法案的发展,并担忧其对美国在生物技术创新、药物研发和患者护理方面的领导地位,以及对研发成本的影响。”“众议院的投票只是立法进程中的一步,我们亦希望该法案在没有进行适当修订的情况下,不再继续其立法议程。”

华大智造公司则在公开声明中表示,“我们作为基因测序行业上游设备提供商,不收集任何基因数据,客户基于公司测序平台所产生的数据,均由客户自行收集、存储、处理及管控。”该声明同时谈到,该法案基于不正确的信息和毫无根据的指控,反而帮助了一家占据全球基因测序仪市场高份额的美国公司,在美国市场消除市场竞争。

02 

产业

【台风“摩羯”过境,重创海南文昌鸡产业】

2024年9月6日16时20分前后,超强台风“摩羯”在海南省文昌市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7级以上,是继2014年“威马逊”之后,登陆中国的最强台风,给当地带来了不小经济损失。

台风过境四天后,多家知名椰子鸡连锁餐厅发布公告,称各大门店的文昌鸡供应受到较大影响,面临价格上涨甚至断供风险。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发现,“摩羯”导致多个文昌鸡养殖场遭受严重损失,部分损失超过千万元。(具体参见《1320万只文昌鸡死于“摩羯”,万余养殖户在废墟上重建》)

文昌鸡作为海南四大名菜之首,其供应链的中断直接影响了下游椰子鸡餐厅的原料供应,预计未来几个月内消费者可能面临文昌鸡供应紧张和质量下降的问题。就当前情况来看,文昌鸡市场价暴涨,一斤涨价2元,平均一只鸡涨价约8元,供应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紧张。

2022年2月21日,在海南文昌东路镇,散养的文昌鸡活蹦乱跳。视觉中国|图


03 

医保


【人工耳蜗等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采】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10日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颜清辉在会上表示,将开展人工耳蜗等高值医用耗材集采。

人工耳蜗技术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出现,已经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成为目前全聋患者恢复听觉的惟一有效治疗方法。

研究表明,多数重度耳聋患者的病变主要位于内耳的听觉感受器部分,而听神经多是完好的。随着人工耳蜗市场手术量增长,国内人工耳蜗安装量逐年递增,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人工耳蜗安装实际需求近1.7万套,其中进口量占比近7成。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市场上现有的人工耳蜗设备价格普遍在十万元左右,一些进口产品要三四十万元甚至更高,给许多普通家庭带来不小的负担。

健言:听障人群相对来说是个小众群体,但这些人的需求和负担也应得到解决。譬如一些先天发育异常的新生儿,或是因疾病因素导致听力下降的老人,如果能够及时治疗,很有可能不会导致聋哑或残疾,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过去有些产品价格比较昂贵,纳入集采后有望极大降低患者负担,让更多患者可以用得起,用得上。另一方面,我也建议在集采过程中,能够充分听取临床医生等各方专家的意见,制定更合理的竞价单元规则,对不同代际、不同性能水平的产品加以区分,不要陷入“唯低价论”的怪圈。(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顾海)

国家医疗保障局打算对人工耳蜗这类高值医用耗材进行集中采购,不仅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还能推动医药行业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不过,这对市场上的竞争者,比如已经占据国内约20%份额的国产人工耳蜗品牌诺尔康,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挑战,但也可能成为推动其进步的动力。(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新增5种门诊慢特病】
9月13日,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管理服务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指出,在基本实现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等5种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县域可及的基础上,决定新增5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纳入跨省直接结算范围。

2024年底前,所有统筹地区作为就医地提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病毒性肝炎、强直性脊柱炎等5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

健言:跨省结算的适用人群第一类是长期居住在外地的人群,例如帮忙照看子女孩子的老年人;第二类是打工或者异地就业的人群;第三类是为了更好的医疗服务,选择异地就医的人群,可以节省来回报销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此次《通知》进一步破解了堵点难点问题,扩大覆盖的病种范畴,对患者来说肯定是更加方便,同时也对加强医保基金的使用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顾海教授)


【安徽多个非处方药被纳入集采,集采不存在“安全区”】

非处方药也将纳入集采!2024年9月9日,安徽省黄山市医保局发布关于征求《安徽省2024年度中成药集中带量采购文件(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根据通知,安徽省即将启动中成药集采,此次纳入集采的中成药共18个产品组35个品种,其中含有多款非处方药。

此次集采虽然涉及品种不太多,但影响较大。9月10日,生产999感冒灵的华润三九股价逼近跌停,收盘的时候,还跌接近9%。生产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的葵花药业大跌6%。

此前,黄山市医保局2023年牵头开展全省中成药集中带量采购工作,确定13个产品组,29个通用名药品询价目录,共有35家企业参与报价,34家企业拟中选,拟中选价格平均降幅39.26%,最大降幅92.66%。根据全省上年度采购量测算,预计每年可节约药品费用4000万元左右。

健言:安徽此次组织几个大品种OTC中成药集采,再次说明集采不存在“安全区”。非处方药此前是政策真空地带,这几年中成药企业热衷于为产品申报处方药、非处方药双跨品种,减轻集采压力。如今,非处方药也纳入了集采范围,留给药企的腾挪空间将越来越小。(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

04

政策


【卫健委印发《第五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

为丰富儿童适用药品的品种、剂型和规格,满足儿科临床用药需求,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药监局通过组织专家遴选、社会公示等,研究制定《第五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包括15个品种,涉及25个规格、8种剂型,覆盖全身用抗感染药、呼吸系统用药、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剂等治疗领域。

健言:儿童用药研发难度较大,有的疾病存在“病等药”,有的则是有了药,存在“能不能用、如何用、说不清”等情况。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的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儿童用药上市速度正不断加快。

05

药械

【我国首款猴痘疫苗获批临床试验】
据中国生物官微消息,2024年9月9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自主研发的MVA株猴痘减毒活疫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临床试验通知书,这是我国首款获批临床的猴痘疫苗,有望在我国对猴痘病毒导致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健言:大多数情况下,猴痘病毒对人们的危害相对较小,多数患者能在3周内自愈,但其对特定人群如免疫力低下者危害较大,尤其是艾滋病晚期患者,可能导致重症、危重症甚至死亡。

我国自主研发的猴痘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希望。未来猴痘疫苗的应用,将主要聚焦于这些高风险人群,特别是艾滋病患者和与病人发生亲密接触的人群,普通人群不必过于恐慌。(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

06

前沿


【首个磁控假肢问世:开启手部假肢新未来】


9月12日,世界上第一只磁控假肢手在意大利问世。没有电线,无需电气连接,截肢者就可通过思考控制手指运动,实现抓取等日常活动。

据科技日报报道,意大利比萨圣安娜高等学校生物机器人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全新接口,这种接口被安装在截肢者的残臂与机械手之间,能够解码用户的运动意图,从而实现对机械手的自然控制。

团队将此项成果称为假肢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进步。这一前沿技术已在第一位患者身上成功进行了测试,患者的手臂上植入了6块磁铁,使用假肢已测试了6周。患者能自如控制手指的运动,拿起并移动不同形状的物体,还能完成许多日常动作,如打开罐子、使用螺丝刀、用刀切割、拉上拉链等。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机器人》杂志上。

健言:这种完全由自身神经驱动的神经假肢,可以解码主人运动意图的假肢,或将给遭遇不幸的截肢者或先天性缺陷人群,带来新的希望。

本文来源于《南方周末》2024年9月16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