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点抢医院的专家号,一到医院看病就“脑仁疼”,即使生病也宁愿扛着去上班,这说的是不是你?疾病与健康,从来都是人生绕不开的命题,而医生与患者,则构筑了人世间最奇特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生死之交”。本期《开讲啦》邀请到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她将与广大青年共同探讨医生与患者的相处之道,了解罕见疾病与健康的真正含义,一起完成一场与生命的对话。

协和挂号为啥这么难?

“协和挂号捡漏小tips”“还有谁不知道的协和挂号小技巧”“协和怎么才能挂着号?”在互联网世界,随处可见关于“协和挂号”的攻略帖,在这些帖子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情况,那就是协和的挂号真的很难!对此,身为院长的张抒扬表示,作为全国的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北京协和医院被大家看成“生命相托的最后一站”,当患者有诊断不清楚或者治疗效果不满意的时候,都想来协和看看,所以协和集中了大量的疑难危重症病人,患者多、病情复杂,协和的医生需要面对更多且更艰难的挑战。张抒扬感慨:“医学是不完美的,医者也不是万能的,我们在不断改善服务,同时也希望患者理解我们,希望大家能把我们看平淡、看普通。”

【看病时,医生可不可以跟我多说两句?】

当你在医院花了很长时间排队、做检查等结果,进入诊室后,医生在十分钟内就结束了对你的诊断,此时你会心理不平衡,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吗?

“医生和患者会快速建立起一种最特殊的人际关系。”张抒扬对此回应,对于医生来说,与患者多交流沟通、安慰帮助很重要;对于患者来说,医生一上午不喝水不起身地看诊,包容理解也很重要。小撒听到这里深有感触地表示,世界上最美好的一句话是什么?就是医生对你说,检查出来了,没事儿!

一米多高病历背后的43年生命赛跑

这是1990年,协和开出的一份检查报告。

报告上的患者唐剑,在1981年第一次走进协和时,就听到张孝骞教授对腹痛难忍的他说,“你不是急性胆囊炎,你有可能是克罗恩病”。克罗恩病,当时对于一个18岁的少年来说,还很陌生。然而,1990年经过检查被确诊后,他便和这个罕见疾病,抗争了四十三年。

在这几十年里,他经历了无数次克罗恩病导致的各种感染和并发症,九死一生,协和消化内科三任主任张孝骞、潘国宗、钱家鸣“接棒”为他诊治。张抒扬回忆着说道,在这场“持久战”中,协和参与救治的学科涉及30个,有300多位医护人员与他一起和病魔赛跑,与病毒抗争,他自己也见证了整个克罗恩病研究的过程。

唐剑的病历,完整摞起来足足接近一米高。

病历,是协和医院的“三宝”之一,北京协和医院留存了1921年建院以来的400多万份病历。一本本病历如同疾病探索的教科书一般,记录了医生与患者对疾病探索求实、求知、求真的过程,看着载满历史痕迹的病历,张抒扬激动着说道:“我的理解是,病历是活的,是具有生命符号的!”这是医生和病人共同完成的一本生命之书,它代表了医生包括每一个普通人对生命的敬畏。

“那如今唐剑的状态如何?”

“很好。”

看病,其实看的不是病,是人!

协和三宝,病案、教授、图书馆。协和逾百年来涌现出无数知名教授,他们既是悬壶济世的大医,也是教书育人的巨匠。谈到自己的恩师方圻教授,张抒扬回忆着说道,当时和老师一起看诊时,每位病人,老师都会亲自开门迎进来,病人离开的时候,也会亲自站起来送病人出去。从老师身上感悟到的最深刻的传承,便是那种以病人为中心的尽心、用心、走心,用爱心给予病人温暖。

这是1991年,作为总住院医生的张抒扬,在参与其他科会诊时的会诊记录。小撒看到这份记录时,不禁感慨道:“最触动我的,是最后四个字,不要太凉。这四个字仿佛让人从一个专业医生的记录中跳脱出来,感受到了爱的温暖和美好。”

看病,其实看的不是病,是人。站在病案两边的,一边是医生,一边是患者,但永远是人和人的交流,人对人的关爱,人们共同对生命的探究。

(来源:CCTV)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