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青海省卫生健康委获悉,为持续深化青海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青海省卫生健康委联合省委编办、青海省发展改革委、青海省财政厅等9部门制定印发《青海省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医共体运行管理机制全面形成,县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到2030年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协作密切、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青海省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图源:青海省人民政府
《实施方案》从四个方面作出了具体安排:

一是把握重点,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共体

《实施方案》明确县政府是医共体建设的责任主体,各县要组建由政府、机构编制、发展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医保、药监等部门及乡镇、街道和医共体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医共体建设推进机制。厘清医共体建设权责利关系,制订完善政府办医、医共体内部运行管理、外部治理三张权责清单。

二是部门协同,完善医共体推进机制

《实施方案》明确医共体内推行医保基金总额付费。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运行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整体核定医共体内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统一纳入医共体绩效工资总量分配范围。医共体按照成员单位核定的人员总量和岗位机构比例统一岗位设置方案,实行县管乡用、乡聘村用。

三是创新形式,强化医共体服务模式

《实施方案》明确加强医共体与城市医院的合作,城市医院对医共体派出至少3名以上专家给予医疗、护理、管理等常年驻守指导。推动医共体牵头医院将“人员、技术、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医共体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医共体内信息化建设,建立县域内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中心。探索将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列入医共体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其业务优势,有针对性地补齐基层短板,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四是多措并举,提升县域综合服务能力

《实施方案》明确通过开展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行动、“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中藏医馆建设等提升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制定县乡村三级疾病诊疗目录,完善转诊病种及管理办法。结合县域常见病、多发病加强教育阵地和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引导辖区居民养成规范就医和用药习惯,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医共体运行管理机制全面形成,县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县域就诊率达到90%左右,6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服务能力标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提高到55%左右。到2030年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协作密切、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聚焦改革重点,
推动综合医改提质增效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青海全省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医改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重点,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综合医改取得显著成效。

一、有序就医新格局加快形成

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中医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项目落地开工。海南州、玉树州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主体已封顶,海东市正在进行主体施工。启动海西州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国家试点,全省组建42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深入实施青南环湖支医行动,累计选派1127名卫生专业人员下沉到6州31个县,加快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全省县域内住院量占比达到56.35%。56家医疗机构通过相应等级评审,7家县级医院通过二甲综合医院评审,县级公立医院二甲扩面行动圆满收官。“优质服务基层行”和社区医院建设持续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达标率达45%。制定“十四五”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2023年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0个、省县共建县级临床特色专科8个。

 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深化

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落实1800万元支持13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动态调整5批次511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中藏医192项),调价金额3.21亿元。深化薪酬制度改革,核增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量,15家省直公立医院年核增绩效工资人均水平6.96万元,较上年增长9.3%。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岗位、高级岗位结构比例调整提高,并建立编内外高级岗位调剂使用机制。全省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为31.91%(其中,省级医院28.59%,市州县级医院37.52%),同期上升3.02个百分点;出院患者三四级手术比例49.57%,同期上升3.87个百分点。

三、医疗保障制度优化完善

印发2023版青海省医保药品目录,新增111种药品,将70种涉及26类门诊慢特病药品调整至门诊保障用药范围。印发《青海省藏(蒙)医医疗机构制剂医保目录》,492种制剂品种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占全省藏(蒙)医医疗机构制剂的71.4%,率先实现藏(蒙)医医疗机构制剂规范化管理。推进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全省91家DRG付费医疗机构和123家DIP付费医疗机构开展实际付费,医疗机构次均住院费下降600元,平均住院天数缩短0.8天,累计兑现奖励资金7.9亿元。常态化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累计集中招采药品725个品种、耗材50类,平均降幅50%,群众用药负担切实减轻。落实集采结余留用政策,兑现资金9450万元。全省三、二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金额占比分别为29.96%、54.03%、71.43%。

四、中藏医药传承创新取得成效

建设国家中医优势专科8个、市州级重点科室2个,国家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2个,实施县级中藏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项目10个,建设旗舰中藏医馆24个、中藏医阁95个,省中医院等6家中藏医医院纳入全国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医院范围。实施青海省中藏医药科研创新项目21项,搜集挖掘藏医药古籍文献10部,整理出版《藏医药大典》续编等专著26部。联合西藏制定印发《藏医疾病分类与代码》。

五、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全面推进疾控体系改革,组建青海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市州县疾病预防控制局挂牌成立。印发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三年提升行动方案和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责任清单,加快推进各级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控机构协作机制,落实“乙类乙管”防控政策。

六、统筹推进其他领域改革工作

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率达84.2%,确定6家医疗机构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示范点。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改造,完成11家省级医疗机构和5个市州平台的数据对接工作。1家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通过国家5级测评,2家医疗机构自评达到5级,省级评价16家达到4级、67家达到3级,电子病历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省人民医院等4家省级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达到四级。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农村牧区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等项目,培养培训卫生人才2.18万人次。
青海省将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着力均衡布局优质医疗资源
此外,记者从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获悉,2024年,青海全省综合医改工作将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健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高质量推进健康青海建设。  

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刘浩年介绍,今年青海省进一步健全医改工作的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坚持“一把手”抓医改,聚焦重点任务落实,加强政策配套、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均衡布局优质医疗资源,改善基层基础条件,加强探索创新,力争在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创出特色,创新亮点。  

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落实医共体内行政、人事、财务、业务、用药、信息等统一管理机制。用足用好帮扶力量和资源,推进省、市州、县级公立医院临床专科体系建设,健全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统筹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认真做好各级医疗机构编内招聘、校园引才及州聘县用工作。

全面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扎实做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深入实施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提质攻坚年行动,科学合理核定各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完善分配制度,提升医务人员积极性,实施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和省县共建中藏医特色专科建设。

优化完善全民医保制度,扩大DRG/DIP实际付费范围,统筹实施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医保总额付费试点,常态化组织实施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落实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护理、手术和中藏医服务等项目价格。

加快推进疾控改革,推进各级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完成市州、县级疾控机构与卫生监督机构整合重组,建立完善疾控与医院之间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协调机制,将更多的资源用于疾病前期因素的干预、重点人群健康促进。

来源:华医网综合整理自人民日报、青海省卫健委、西海都市报、青海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