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5日下午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谈及新质生产力,关心卫生健康的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推进卫生健康现代化提供了关键动力。
把创新种子埋进肥沃土壤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表示,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让创新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发芽并壮大。作为一名生物医药领域的工作者,李校堃表示,将瞄准世界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持续探索集政府、高校、医院、医药企业于一体的医药创新发展生态,努力解决创新药领域的“卡脖子”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自贡市副市长陈张铭认为,在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要做到5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教育科技人才引领与新基建发展的协同,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牵引的协同,更加注重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带动医保、医疗、医药、公共卫生协同,更加注重公益宗旨和支持卫生产业发展的协同,更加注重区域共治和参与全球健康管理的协同。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张俊杰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感到非常振奋。既是医生也是科技工作者的张俊杰表示,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上还存在一些“卡脖子”的领域,需要通过医疗技术及装备的创新来突破。
作为心脏病学专家,张俊杰致力于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以及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介入诊断与治疗,钻研微创瓣膜介入治疗和复杂高危病变医疗技术等,已取得突破性成果。“我们与企业一起研发的国产经导管瓣膜已经上市,打破了发达国家的垄断,让相关患者不仅能够看得上病,而且可以看得好病、看得起病。”张俊杰说。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谭国鹤这两天一直在学习新质生产力的相关内容。在谭国鹤看来,让人们理念发生改变,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病理诊断被称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却由于自动化程度较低、病理医生缺乏等原因,发展相对受限。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工智能阅片成为可能,显著提高了阅片速度和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病理医生不足的问题。同时,人工智能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也提升了阅片的质量与效果。
由谭国鹤牵头负责的长寿与老年相关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全国长寿领域唯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寿科技是一个新的领域,也是推进健康长寿产业发展的重要新质生产力,期待能取得质的突破。”谭国鹤说。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第二医院教授孙蓉表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必须有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有选择地推动新动能发展
在卫生健康领域,尤其需要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卫生健康系统的新质生产力一定要牢牢把握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核心目的和最关键要义。”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医药学院总医院副院长蒋朝阳表示,要坚守质量安全的底线,用创新的方式、模式来解决老百姓所面临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卫生健康系统的新质生产力需要与高科技相结合,包括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生物医药产业中应用广泛。
“但与国际相比,在人工智能等的应用上,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尚处在早期阶段。我国在核酸、蛋白质等组学数据库和面向机器学习的大型数据集等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起步较晚,高质量数据匮乏成为我国生物医药智能化转型的主要瓶颈之一。”李校堃建议,从全局、源头上解决我国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运用系统观念,高质量打造医药创新生态系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深入谋划创新主体、政策、资本、人才之间的良性循环互动,形成我国生物医药领域战略科技力量。
陈张铭表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可以提升质量,保障服务可及有效,需求侧参与健康管理并遵循供给侧健康指导,新的健康服务模式会慢慢形成,将有别于现在的提供健康服务与购买健康服务模式,共同参与组成新的生产力。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药学部副主任方向明说,在麻醉药物、器械研发上,我国投入大,技术攻关成效也大,国产的麻醉药、麻醉机、监护仪质量很不错,但还有些设备需要实现从0到1的突破。譬如,主动脉球囊反搏泵,核磁共振诊间的麻醉机、呼吸机、监护仪设备,后者的材料必须是非金属、对磁不敏感的材料,这方面的器械目前还需要进口。方向明建议,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牵头,组织重点、集中攻关,联合不同学科人才、结合企业研发力量,用新质生产力破解这些难题。
“新质生产力不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谭国鹤表示,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增长路径,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本特征,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新质生产力要促成质的飞跃,融合新型的、前沿的、引领潮流的技术手段等。从医药研发角度讲,加快创新药物研发、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借助数字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可以加速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进步升级,促进医药产业向“中国智造”转型。
“创新、突破的前提是不能违背伦理道德规范,不能损害人体健康、生命安全,这些底线是不能突破的。”谭国鹤强调,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科技创新中,要看准了再去做,审慎地做。
汇聚强大的人才支撑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做好人才文章,以超常规举措,聚焦特色优势,培养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汇聚强大的人才支撑。
陈张铭表示,解决人才问题,不仅要有人才规模,还要有解决突出问题、复杂问题的高精尖人才,更要有培育人才、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注重创新人才和新基建的协同,可以促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更有效推动新服务模式产生与应用,降低创新和应用成本,实现更绿色发展,以此培育适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所需的新技术。比如,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卫生健康领域亦是如此。卫生健康数据的及时有效采集汇集、整理分析、合理合规使用,是卫生健康领域的新质生产要素,是科研技术及成果转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生产资料,是科技成果应用和服务新模式应用的重要基础建设条件,也是劳动者即科技创新人才最重要的创新工具和路径。
李校堃还建议,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生物医药领域人才培养战略合作,探索设立政府、高校、生物医药企业等共建共享的人才学院;鼓励药企联合高校或者研究机构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并针对对应专业给予奖学金支持;推动高等院校面向产业需求设立医药相关课程,联合企业开展实习、实训,将传统医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进行融合,培养医文、医工、医理等复合型医药创新人才;鼓励各类职业院校加快培养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急需的工匠型、技能型人才,从而形成完整的产学研链条,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孙蓉表示,加强中医药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建设,中医药才可创新发展。建议多模式联动培养,形成以创新价值、能力水平、贡献大小为维度的人才评价体系,持续释放人才创新发展活力;对确有真才实学的中医药人才,适度放开年龄等限制,既要鼓励年轻人才在基础研究中挑大梁,也要持续支持长期深耕中医药领域埋头苦干的人才。
文:首席记者 姚常房 记者 张磊
编辑:杨世嘉
审核:赵星月 潘华虹 闫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