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1990年到2021年,中国抑郁障碍病例数从3440万激增至5310万,涨幅高达54%。

图片

来源:FFL未来食品实验室

编辑:棂星

封面来源:pixabay

图片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是一种以个人情绪低下为主的精神心理学疾病,临床表现为情绪消沉、沉默寡言、思维迟缓、睡眠障碍、身体疼痛,自残、自杀是抑郁症最严重的后果。在世界范围内,抑郁症已成为患者负担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图片

▲图源:网络


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1990年到2021年,中国抑郁障碍病例数从3440万激增至5310万,涨幅高达54%。


抑郁症的病理制十分复杂,尚未阐明。目前研究结果显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体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炎症反应、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素、神经营养因子的相互促进作用密切相关。


图片

以“郁证”为核心,

中医对抑郁症的解读


抑郁症在古代虽无确切病名,但其相关症状和治疗方法在中医古籍中早有记载,主要归属于中医的“郁范畴。

相关记录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灵枢·癫狂》中描述了抑郁引起的症状,如“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并提出治疗方法应“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脾胃论》记载了因抑郁引发的消化道症状,如“虽食不散,常常有痞气”,并采用散滞气汤进行治疗。《类证治裁·郁症》记载有:“病发心脾,不得隐曲,思想无穷,所愿不得,皆情志之郁也。”以“苦辛凉润宣通”为治疗法则。古代医家普遍认为抑郁是由于情志不畅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引发脏腑功能失调,形成了以“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为核心的整体辨证,辅以调和肝脾、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等治法,总结了众多代表性的方剂,如逍遥散、柴胡舒肝散、百合地黄汤等。
图片

▲图源:网络


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理论基础在于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中药用药是中医治疗疾病最重要的方式之一,通过使用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作用的药物,调节患者气机,改善脏腑功能,从而缓解抑郁症状,达到治疗目的。


在中医药发展的潮流中,理论与实践不断融会贯通,中药复方专利在临床理论体系中逐渐完善,为抑郁的辨证诊治提供了重要参考。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对抑郁症进行辨证分析,将抑郁症归属于中医的“郁证”“癫证”“脏躁”等范畴。从中医角度来讲,抑郁症是由于患者长期肝气郁结、脾胃不和、气血瘀滞引起的一组以情志不畅、心情抑郁、心烦郁闷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其病位主要在肝,可累及心、脾、肾病因多为素体本虚、气机不调,包括气机不畅、气机瘀滞导致肝失疏泄而心烦郁闷;脾失健运而消化不利,食欲减退;心失所养而神情萎靡,消沉懒言;脏腑阴阳失调而难以自洽。

图片

从神经到菌群,

中药五类抗抑郁作用


中药在治疗郁证方面应用广泛,且经多年临床实践证明具有显著抗抑郁效果。与临床抗抑郁化学药相比,中药中多种化学成分相互协同,可有效避免单一成分药效的副作用。


结合抑郁症病理机制及中药治疗作用,可将中药抗抑郁作用分为以下五类: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表达、调节炎症反应、调节HPA轴激素分泌紊乱、调节NTF及其他多因素综合作用。


图片

▲图源:网络


□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表达

单胺类神经递质(5\-HT、NA和DA)在抑郁调控中意义重大。抑郁症发病与5\-HT和NA在突触间隙浓度不足有关,导致精神活动和心理功能全面低下。5\-HT功能低下与情绪低落、食欲消减等症状相关;NA维持大脑兴奋性和记忆觉醒,其浓度降低与抑郁发病有关;DA功能低下也在抑郁调控中占重要地位。远志、甘草、柴胡等单味中药及补肾活血饮等复方,均可通过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或其受体浓度发挥抗抑郁作用。


□调节炎症反应

抑郁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免疫炎性因子分泌异常,炎症因子水平升高而抗炎因子水平降低,损伤神经元功能,影响神经递质传递。知母、银杏、益母草等中药及百合地黄汤等复方可通过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升高抗炎因子水平,调节机体免疫,改善抑郁症状。


□调节HPA轴

HPA轴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抑郁症患者HPA轴功能持续性亢进,导致GC、ACTH、CRH、CORT水平升高,损伤神经细胞功能,危害机体健康。钩藤、川芎、丹参等单味中药及补肾疏肝方等复方,可改善HPA轴功能。


□调节NTF

NTF对神经系统功能维持至关重要,为情绪行为调节提供营养支持。抑郁患者海马及前额皮质中BDNF含量显著降低,血清中GDNF及TGF\-β含量升高可改善抑郁行为。天麻、远志、柴胡等中药及柴郁地仙方、百合知母汤等复方,可通过调节神经营养因子改善抑郁症状。


□其他多因素综合抗抑郁作用

调节肠道菌群微环境:抑郁病理机制与肠道菌群变化有关,肠道菌群紊乱可影响HPA轴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栀子鼓汤、醒脾解郁方等中药复方及管花肉苁蓉提取物,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发挥抗抑郁作用。


抗氧化应激损伤:在氧化应激损伤所致抑郁症发病过程中,中枢系统相关脑区氧化应激损伤会加重。苏木中的苏木素、宁神灵颗粒、山柰酚等中药及复方可通过抗氧化应激损伤改善动物抑郁行为。


调节“线粒体”功能:抑郁症患者体内线粒体结构、功能异常,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可能是抑郁调控机制之一。四君子汤、黄芪配伍三七等中药及复方,可通过调节线粒体功能改善抑郁行为。



图片

11种常用中药,理气类药为主

有关研究显示,200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网”公开了治疗抑郁430项中药专利,共涉及421首中药复方,包括369味中药,使用总频次为4521次,其中次>80次使用频有11味中药具体排名见表1。


表 1 中药复方专利治疗抑郁的 421 首复方常用中药分析(频次>80 次)

图片


□柴胡

具有一定的镇静安神作用,能够缓解焦虑、烦躁等情绪问题,改善睡眠质量,对于失眠、多梦等神经衰弱症状具有显著的疗效。


□白芍

在中医中主要用于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敛阴止汗。它适用于肝血不足、情绪抑郁、肌肉痉挛等症状。白芍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中医治疗中常用的药材之一。


□郁金

在中医中具有行气解郁,凉血,利胆退黄的功效。它用于气滞血瘀、胸胁胀痛、情绪抑郁等症状。


□酸枣仁

具有养心安神,敛汗的功效,主要用于心神不宁、失眠多梦、情绪抑郁等症状。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适用于脾虚湿盛、心神不宁、情绪抑郁等症状。


□甘草

在中医中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它用于情绪抑郁、心悸、失眠等症状,常作为调和剂使用。


□当归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适用于血虚引起的情绪抑郁、月经不调等症状。


□远志

宁心安神,祛痰开窍,用于心神不宁、失眠多梦、情绪抑郁等症状。


图片

▲远志。图源:网络


□白术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适用于脾虚湿盛、情绪抑郁、食欲不振等症状。


□石菖蒲

开窍宁神,化湿和胃,用于心神不宁、失眠多梦、情绪抑郁等症状。


□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情绪抑郁、头痛、胸胁胀痛等症状。


图片

▲川穹,图源:网络


根据数据挖掘结果,出现频次最高的归经主要以肝经、心经为主,其次是脾、肺、胃、肾经等。按照《中药学》中药功效分类进行总结分析,治疗抑郁的中药主要以理气类药为主,以疏肝解郁功效的药物使用频次最高,其次还涉及清热解毒、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宁心安神等功效。


图片

跨过障碍

中药抗抑郁的深层次挑战


在现代药理研究中,中药抗抑郁作用的研究确实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首先,作用机制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尽管针对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发挥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较为常见,但中药通过其他作用途径改善抑郁的研究相对较少。其次,对于中药抗抑郁机制的阐释还不够彻底,缺少深入系统性研究,对中药作用机制的探

索不够深入透彻,且各作用通路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较少,对于个体的整体性理论体系仍不够完善,需要不断探索。


此外,病理模型的单一性也是一个问题,目前的研究大多只针对单一途径进行验证是否有效,建立的抑郁症模型很难与临床抑郁患者复杂的病症情况一一对应。再者,变量的复杂性也是一个挑战,抑郁症作为一种心理障碍,患者的精神状态及个人情绪会对病情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如患者是否在服药期间接受心理咨询或家人朋友的抚慰都会影响患者抑郁程度,而此类非药物因素的影响在研究中很难将其量化排除,在评估药物作用时会有一定干扰。因此,在后续研究中还需加以改进完善。


在后续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中药抗抑郁的作用机制,完善理论体系,改进病理模型,并考虑非药物因素的影响,以提高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科学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