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医改的深水区,浙江的探索始终闪耀着制度创新的光芒。浙江以制度理性为内核,通过“制度重构+数字赋能+价值重塑”的三维改革,将卫生健康现代化从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治理范式,构建起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的生态系统。 制度重构 在利益藩篱中开辟改革新航道 公立医院改革的制度破壁 在去行政化层面,浙江推出“编制备案制+年薪制”政策组合拳。台州等地推行县域医共体编制池制度,将分散在乡镇卫生院的编制统归医共体管理,实行人员县招乡用、轮岗流动。湖州等地推行以岗位年薪为主的薪酬制度改革,医务人员薪酬中稳定部分占比明显提升。这些改革打破了事业单位编制“铁饭碗”的光环,建立起了同岗同酬、优绩优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在价格调整层面,浙江建立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宁波等地建立“价格调整—成本监测—医保衔接”的闭环模型,累计调整价格项目1500余项,上调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手术项目价格,下调检查检验等项目价格。这种结构化调整不仅体现了技术劳务价值,更释放出“以价导医”的政策信号,用价格杠杆引导患者合理就医。 在治理结构层面,浙江率先试点公立医院社会监督委员会制度。试点公立医院组建由人大代表、社区代表、医保专家等组成的社会监督委员会,对医院运营、药械采购等关键领域开展第三方监督。这种阳光治理模式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从口号转化为可量化的制度约束。 支付方式改革的逻辑变换 在住院层面,浙江主要推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改革。浙江突破传统支付方式“就支付论支付”的局限,将DRG付费工具升级为医疗行为“矫正器”,通过建立临床路径与支付标准的动态匹配机制,倒逼医疗机构从“拼设备”转向“拼技术”。这一改革引发的不仅是医疗费用结构的变化,更是医疗价值体系的根本性重塑。 在门诊层面,浙江创新探索门诊病例分组(APG)付费改革。浙江将门诊病组的医保付费与临床疗效挂钩,开创疗效价值付费新模式。数据显示,改革后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和检查检验重复开单率明显下降。这一支付机制的本质是推动门诊服务从“流量经济”转向“质量经济”,重构医患之间的价值交换逻辑。 值得关注的是,浙江在支付方式改革中创造性地引入风险调整机制。针对老年患者、罕见病患者等特殊群体,浙江建立疾病严重程度分层模型,对超出标准成本的合理支出予以补偿。这种精细化设计既防止了医疗机构推诿重症患者,又保障了医疗公平。 数字赋能 在数据洪流中重构治理新范式 “健康大脑+”的治理超越。浙江“健康大脑+”的建设已超越传统信息化工程,进化为数字孪生式的治理基础设施。当380亿条健康数据在云端流动时,其价值不在于存储规模,而在于构建起数据穿透型的治理能力。 更具革命性的是“两卡融合”工程。浙江将社保卡与电子健康卡合二为一,看似是技术整合,实则是打破部门数据壁垒的制度突围。当患者凭“浙里办”一个二维码即可完成预约、诊疗、医保结算等全流程操作时,传统医疗机构的信息围墙被彻底拆除。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数据主权转移,为构建个人健康账户奠定了制度基础。 “数字医保”的治理升级。浙江率先上线省级智慧医保平台,其价值不仅在于结算速度从8秒提升至0.4秒,更在于构建了“区块链+医保”的新型信任机制。浙江试点的诊疗行为全流程上链行动,将处方开具、药品配送、医保报销等多个环节纳入区块链存证,使医保审核从事后抽查变为过程自证。这种技术赋能的实质,正是将传统监管的“猫鼠游戏”转化为阳光下的共治。 更具前瞻性的是医保智能风控体系。该体系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历史违规案例,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实现从人工抽查到智能狙击的跨越。 民生导向 在共同富裕中重塑健康新伦理 “山海”提升的制度深意。针对医疗资源分布的地理不公平,浙江没有简单采取财政“输血”模式,而是通过“管理权+技术流”的双下沉,重塑山区海岛医疗生态。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文成县共建的5G手术中心,表面看是远程医疗技术的应用,内核却是医疗产权的重构——三甲医院通过技术入股获得县域医共体运营权,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共同体。这种改革破解了“帮扶一阵风、人走茶就凉”的困境,使得山区县城手术量有了突破性增长。针对人才培养困局,浙江将“累计一年以上在县级以下或者对口支援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经历”作为申报副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之一,鼓励医生每年赴基层服务。 健康保障的“浙江温度”。浙江建立大病保险精准保障机制,通过打造“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补充险+慈善救助”五重保障网,相当程度上降低了患者自付费用。浙江开发健康扶贫动态监测系统,依托全省健康大数据平台,实时识别因病致贫返贫风险家庭,自动触发医保、民政、慈善联合会商机制,推动健康保障从被动救济转向主动防御。更值得称道的是,浙江探索了罕见病用药多方共付机制。这种救命药可及性的突破,体现了生命至上的制度伦理。 范式突破 中国式健康治理的模式重塑 制度理性超越技术崇拜。浙江医改证明,数字化不是“魔法棒”,支付方式改革也不是“万能药”,真正的突破在于构建“制度—技术—价值”协同进化的生态系统。当健康大数据与分级诊疗制度深度耦合,当DRG支付标准与临床路径优化同步推进,改革才能产生乘数效应。反观某些地区将AI诊疗设备盲目投放基层,却忽视基层医务人员能力建设,最终出现“智能设备当摆设”的困境。浙江实践表明,技术必须嵌入制度框架,才能释放价值。 系统集成破解碎片化改革。浙江“三医”协同治理不是部门协作的物理叠加,而是通过“目标—责任—利益”三位一体的制度设计实现化学反应。卫生健康部门推动服务转型,医保部门主导支付方式改革,药品监管部门严控质量安全,这种齿轮咬合式的改革避免了政策内耗。浙江经验揭示,改革需要建立超越部门的超级协调机制,通过权力重构形成改革合力。 治理现代化重构“政府—市场”边界。在公立医院改革中,浙江既没有走向全面市场化,也未退回行政化管理,而是通过“理事会+职业院长”的治理模式,建立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这种有管理的竞争机制,为破解公立医院改革世界难题提供了东方方案。浙江模式说明,改革必须弥合公益性与效率性的鸿沟,形成患者代表、医保专家、临床医生组成的多元共治结构。 改革启示 浙江经验的“破圈”价值 改革动力的可持续性密码。浙江通过“患者获得感→医生认同感→社会支持度”的良性循环,构建了改革动力再生产机制。一方面,医务人员认为薪酬改革后“职业尊严提升了”;另一方面,居民对医改效果表示满意。这种多方共赢格局打破了“改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的魔咒,为深水区改革积累了社会资本。 治理工具的协同进化逻辑。浙江医改的经验证明,单一政策工具在复杂改革中的效能有限,必须构建政策工具包。在建设县域医共体的过程中,浙江同步推进数字化管理、医保激励约束给付、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和医共体建设监测评价等,形成全链条治理闭环。这种多工具协同策略为其他地区破解责任、管理、服务、利益难协同等问题提供了方法论。 制度设计的可迁移性原则。浙江医改的精华在于,构建了“标准模块+弹性适配”的制度框架。例如,APG付费体系中既包含全国统一的疾病分组核心标准,又允许各地根据经济水平动态调整权重系数。这种“硬核+柔性”的设计,使得改革经验能够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其他地区在借鉴浙江APG付费模式时,结合地方疾病谱特点,新增民族医药特色病组,进一步验证了浙江经验的适应性。 未来,浙江医改将在深水区持续前行,锻造制度韧性成为破题之钥。面对老龄化挑战,需加快医养康护一体化改革,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智慧养老平台+社区康复站”三位一体模式,有效应对银发浪潮;面对DRG付费改革可能引发的医疗不足风险,需建立“医疗质量+费用控制”的双评价体系,将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等质量指标纳入考核体系;面对数字化带来的隐私焦虑,需探索完善数据信托制度,建立患者主导的数据授权使用机制。
文: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金春林
编辑:宁艳阳
审核:孔令敏 杨金伟
制作:中小卫3号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