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中外合资合作医院已有20多年,目前中外合资医疗机构60余家,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等省市。
与中国公立医院遵照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不同,外资医院的收费标准自成体系,支付方式成为外资医院发展的关键。


作者冯茜宁
运营|  孙悦

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

2月26日,我国首家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天津鹏瑞利医院开诊迎接患者。从2024年12月16日获得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短短数月实现开业,其推进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外资医院来华落地的步伐愈发紧凑,这股浪潮,将在国内医疗市场激起怎样的波澜?日前,《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进行了探访。
多地开花开新局
外资医院的讨论热度,源自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2024年9月共同发布的《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全岛设立外商独资医院(中医类除外,不含并购公立医院)。
超高的讨论热度,不仅是因为这一政策是继2014年国家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新设或并购的方式在7省市设立外资独资医院,到2015年限制外商投资医疗机构之后,对外商独资医疗机构的再次开放,市场的目光更多聚焦于外资医院落地后给中国医疗市场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2024年11月底,国家卫生健康委、商务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4部门公布《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试点工作方案》),“靴子”终于落地,为9省市引进外商独资医院勾勒出“路线图”。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岳看来,中国作为一个医疗服务需求巨大的市场,将吸引全球最优质的医疗投资者进入中国投资。
市场,是政策的试金石。由台商100%投资设立的南京吾同口腔医院在南京登记,预计2025年6月开业;新加坡绿叶医疗集团与深圳市卫生健康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深圳建设国际医疗总部和外商独资专科医院;广州白云鹏瑞利医院落户广州,并将于2026年建成投入使用……外资医院接连在深圳、天津、广州、南京等城市签约落地,以实际行动彰显出对中国医疗市场长期向好发展的信心。
公开数据显示,本轮试点的9个省市,占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45%以上,外资企业和外籍人员较多,外籍人员医疗服务需求相应较大。在招商引资成为地方“一号工程”的背景下,推动外商独资医院试点不仅能给地方政府带来新增投资项目,也将进一步优化当地营商环境,提升国际服务水平。
筑巢引凤,各试点地区纷纷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推动外资医院落地。2024年12月,天津市、广东省、上海市先后发布《天津市外商独资医院审批操作说明》《广东省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工作方案(试行)》《上海市深化外商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工作方案》,因地制宜对试点范围、设立外商独资医院基本要求与条件、管理要求与措施等进行进一步明确,为引入国际先进医疗资源、打造多元化医疗服务格局奠定基础。
一家外资医院负责人向《中国医院院长》表示,随着外商独资医院和药械的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其相应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医疗纠纷裁决等新的问题将不断浮现,投资人关系与产权结构的新形式也带来新的商业和法律关系。制定外商独资医院及合资医院的法律法规,在立法层面上保障投资者权益的权益,明晰国际医疗保险、在华医疗事故处理程序等法律细节尤为关键。

从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到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一系列利好政策如春风化雨,为外资医院扎根中国市场开辟全新的发展路径。王岳表示,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日益增长,国家正在进一步打造分层次医疗服务,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就医需求,为全民健康提供更加坚实、全面的保障。

投资方式多元化
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医院数量达到3.8万所,其中三级医院有3855所,公立医院诊疗人次数占全国医院诊疗人次数的83.5%。在我国,医疗资源总量并不匮乏,真正稀缺的是优质医疗资源。
《试点工作方案》对外商投资主体设置了准入要求,如能够提供国际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提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医学技术和设备;可以补充或改善当地在医疗服务能力、医疗技术和医疗设施方面的不足,拓展多元化服务供给格局……外资医院的入驻,不仅是多元化医疗格局的扩充,更将为医疗管理和服务升级带来新的活力和动能。
由日本永远幸医疗集团投资的上海永远幸妇科医院是我国第一家外商独资医院。浦东新区官方信息称,该院于2016年5月正式营业,开业三年实现盈利纳税。
《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了解到,上海永远幸妇科医院诊疗项目包含妇科、不孕症、中医妇科、男科等,主要开展以女性健康综合服务为基础、以不孕不育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助孕治疗为特色的医疗服务。截至2024年9月,该院累计服务30万余人次,经助孕治疗出生2277名宝宝。
该院打造了一支专业化国际医疗团队,出诊专家主要国籍来自中国和日本。通过和日本总部的人才培训、医生交流、定期会诊、联合科研来传承和体现自然周期技术理念和医疗服务。
在投资首家外资医院取得不错成效后,日本永远幸医疗集团继续“加码”,中外合资医院永远幸(海南)医院于2022年6月与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签订入园协议。日本永远幸医疗集团在华投资一路顺遂,充分彰显出我国医疗市场对优质医疗资源的强烈渴求和高度接纳。
王岳认为,外资医院会分流一部分高净值家庭,竞争压力下会让国内医院打开视野与国际接轨,更加注重医疗质量、医生的同质化水平以及患者的就医感受,提升国际化水平。
梳理2024年9月以来签约的外资医院,其投资主体均在亚洲地区,其中新加坡资本尤为活跃。来自新加坡的鹏瑞利集团是一家集房地产和医疗健康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鹏瑞利集团旗下有医院和医疗中心、医疗健康综合体管理及综合养老服务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在中国业务遍及13个城市并拥有约22000张床位。
丰富的中国本土投资经验,成为鹏瑞利进一步投资的底气。更为关键的是,从天津鹏瑞利医院到广州白云瑞利医院,鹏瑞利集团所建设的外资医院,并非在中国市场“单打独斗”,而是配套于大型交通导向型开发项目(TOD项目),可便捷地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患者。
如,天津鹏瑞利医院位于天津鹏瑞利国际健康商旅城,与天津鹏瑞利康复医院(二级康复医院)、天津壹博鹏瑞利脑科医院(三级脑科医院)、天津鹏瑞利护理院共同织就了一张全面的医疗网络;广州白云瑞利医院所在粤港澳大湾区白云国际大健康医养城,投资主体也是鹏瑞利,将打造辐射东南亚的全生命周期国际医疗服务高地。
“鹏瑞利集团在中国有着多年的医疗投资经验和市场开发经验,他对整个市场了解较深。”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卫生健康局原副局长徐毓才表示,“地产+医疗”的模式增加了鹏瑞利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契合地方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的需求,实现政企双赢。
徐毓才表示,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亚洲国家,文化底蕴中既有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又融合了现代国家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多元理念,使得这些外资企业能够迅速融入中国的环境氛围,找到合作的共振点。
从鹏瑞利集团投资在两个试点城市开发TOD项目并落户外资医院,到新加坡绿叶医疗集团计划在深圳建设国际医疗总部和外商独资专科医院,可以看到的趋势是,具备医疗行业背景的外资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投资形式将更加灵活多样。
支付方式是关键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中外合资合作医院已有20多年,目前中外合资医疗机构60余家,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等省市。
尽管在华中外合资医疗机构数量九牛一毛,仍凭借独特的技术优势为众多患者带来希望,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在激烈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如中国首批外资医院之一的和睦家医疗在全国范围内投资了10家医院、1家互联网医院和26家诊所,并致力于将新技术和新药物引入中国。
在服务体验上,外资医院门诊普遍实行严格的预约制,并有工作人员全程陪诊,每次面诊时间在半小时以上,舒适宽敞的环境、个性化的体贴服务,已然成为外资医院竞争优势之一。
与中国公立医院遵照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不同,外资医院的收费标准自成体系,支付方式成为外资医院发展的关键。
以北京和睦家医院为例,该院收费系统基于国际通用的CPT代码收费制度制定,普通门诊单次价格为500~1800元,专科门诊单次价格840~2840元,门诊急症(非预约制)单次价格1450~2880元。作为一家以高端医疗服务为主的外资医院,北京和睦家已与60家国际保险公司建立直接结算业务,可代表患者直接向保险公司理赔,极大方便了患者。
外商独资医院能否成为基本医保定点机构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医保局在《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政策“一问一答”》中给出回应,按照《医疗机构医疗保障定点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医疗保障局令第2号)规定,医保定点管理对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一视同仁。
因此,外商独资医院要成为基本医保定点机构,需参照执行所在地区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执行统一的医药服务价格政策、执行统一的医疗保障范围并接受医疗保障部门监督管理。未纳入医保定点管理的医疗机构自主定价,并接受行业部门监督管理。
外资医院成为基本医保定点机构早有先例。如中德合作综合医院上海阿特蒙医院自2020年12月起按照上海市二级医保收费标准结算,诊疗项目均按照上海市医保诊疗目录库收费,所有药品和耗材均按照医保相关规定实行零差率结算。且商保直付和医保只能二选一,不可叠加使用。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纳入医保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外商独资医院的独立性,未来外商独资医院会更倾向于选择性接通医保,并积极对接国内外商业健康保险,探索实施“一站式”直接支付。
上海和窗医院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牧樵说道,国外医疗机构是在商业医疗保险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但当前中国商业健康险规模有限,且现有的商业医疗保险属于泛寿险,因此外资医院来到中国发展短期会面临“水土不服”的情况。
近年来,我国持续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支持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差异化发展。刘牧樵表示,基本医保只保基本,高端医疗的发展必须依靠商业健康保险支撑,只有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壮大起来,外资医院才有茁壮成长的“源头活水”。
机遇与挑战并存
外资医院入驻中国还会面临哪些挑战?
上海冬雷脑科医院院长宋冬雷认为,外资更倾向于打造小而精的精品医院,目标人群是商保和自费人群。从市场规模看,由于我国基本医保制度完善,商业保险仅覆盖小部分人群,市场较小;从市场竞争角度看,这类人群同时也是公立医院国际部的目标客户,且当下市场已被公立医院国际部占有,因此外资医院进入中国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很大。
宋冬雷表示,目前中国的医院数量、医疗资源已经过剩,新建医院成本高且会带来资源浪费,有意向的外资企业可以投资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私立医院,朝着高端发展。
更多受访专家认为,如何搭建合理人才梯队是外资医院面临的更为棘手的挑战。
《试点工作方案》明确,允许医院按规定聘用外国医师、港澳台医师、港澳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短期执业,全院管理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中方(内地)人员占比均不得少于50%。
根据《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2016)规定,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必须经过注册,取得《外国医师短期行医许可证》,注册有效期不超过一年,注册期满需要延期的需按规定重新办理注册。如何保持国际医疗团队稳定性,对于外资医院而言仍是一个挑战。
中方人员占比不少于50%,意味着外资医院将与我国医疗机构“同台竞技”,争夺人才。而我国公立医院长期以来都保持着较高的就业吸引力,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开数据,截至2023年末,全国公立医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达到772.3万人,保持了连续增长态势。
有业内人士指出,受到职业成长发展、工作稳定性、社会认可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体制内仍然是绝大多数医护人员的首选。
“医院作为专家密集型组织,核心价值在于专家。”在王岳看来,未来随着“三明”模式在全国推广,年薪制、多点执业真正落地,外资医院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契机。
“多点执业仍无法支撑一家外资医院正常运营,只有实现医生的自由执业才能实现外资医院的正常发展。”刘牧樵认为,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医生实现自由执业,国家推动商保发展,这三者是外资医院发展的关键要素。
徐毓才对外资医院招引人才的判断较为乐观,他认为,外资医院的医生除了薪酬较高外,所受到的外界干扰较少,往往能够更好地专注于临床工作,仍能吸引一部分医生前往。
挑战之外,仍有机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慢性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
上述外资医院负责人向《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介绍,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打越开,在华外资医院面向海外“开源”大有可为。
希望有关单位支持在华外资医院开展医疗海外输出及招揽外国患者,探索医疗旅游等新业态。如进一步加大对国际医疗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许可医疗机构有限制地刊登外语标示广告,允许医疗机构经营交通、住宿、咨询等与医疗旅游相关的附属业务,推动医疗旅游发展。
该负责人认为,外资医院在保持本身优势的同时,也需要药械零关税政策支持。如争取扩大药品进口零关税清单目录范围,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用药成本负担;削减医疗设备进口税,能促进外商独资医院及相关医疗机构进口世界一流医疗仪器以保持硬件先进水平。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