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宣布了要对医院实施临床专科能力评估。按照官方的解释,这个评估使用的是医院长期按规定、向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报送的质量监测系统(HQMS)、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网(NCIS)和国家单病种质量与控制平台等系统数据(无论是否开展评估,这些数据各医院都要报送),不会额外增加医院的填报负担。


按照《办法》要求,这次的评估将覆盖全国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的临床专科。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医疗质量与评价处处长马旭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开展临床专科能力评估,是为了引导医院打破医学学科壁垒,充分整合资源构建新型临床专科,持续提升临床专科水平,让患者得到最优化的诊疗策略和方案。


马旭东还强调,“评估结果不排名,只公布结果区间,以避免医院只关注具体得分和排名,忽略了工作改进”


各种排名,成了医院发展“指挥棒”


有评估办法,各医院自然就会有高下之分,也就会出现排名。在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前,国家推行了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考”),以及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随之延伸的省级、市级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建设。


笔者长期关注地方卫生健康系统动态并发现,在某些大医院、甚至某省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年度工作报告中,还是能看到如“医院国考排名提升××位次”,或者是“到2025年,本省要建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50个以上”等目标。上榜的好处很多,不仅能作为向患者宣传的素材,用以展示医院的实力,还能提升医院的知名度,并获得相关部门更多的政策甚至财政支持,在人才招聘时也会更有吸引力。


很多医院,也开始选择围绕着排名的指挥棒来开展建设。专注于“国考”的,就在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满意度等方面下功夫;期待在某行业权威排行榜上有所作为的,就更注重专科声誉和科研实力。


值得注意的是,各大榜单对学术成果的推崇,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少医院出现“重学科、重科研”与“轻专科、轻临床”现象。毕竟科研出的成果很容易量化评估,也方便计分,更利于实现排名上升。


只公布结果区间,能否避免排名内卷?


而本次新开展的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则是围绕服务能力、技术能力、质量安全、服务效率四个维度设计,期待通过评估“指挥棒”作用,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诊疗为链条的多学科融合型临床专科,围绕的核心就是评估“医院是否能看更多病,是否能将疑难病看好”,服务量、床位数不是这一评估的评价重点。


笔者认为,目前的情况是面向医院的排名太多。近几年,各类评选、榜单有“百花齐放”的态势。除了从国家到地方推进的排名,还有学术组织、社会机构等一系列面向全国顶级医院、地市级医院、县级医院、甚至社区及乡镇卫生院的榜单,可以说各级医院都无法置身事外,让医院管理者、地方卫健部门领导都不得不重视起来。笔者和各医院负责人、卫健部门领导聊天时,经常会谈及排名、榜单等内容。一旦某个排名下降,就要找问题、找差距,大家的神经都很紧绷,甚至影响了正常临床工作的开展。


或许是看到以往公布具体排名带来的内卷和短板,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完成后,将只公布结果区间,避免各医院一直盯着具体的得分和排名。其实,只要有区间,就能为医院的大概名次提供证明,医院因为排名产生的内卷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但依然存在,当然这是个好的改变,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因为各医院发展基础不同、所背靠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如果一味地细化排名,一是位居榜单前列的可能一直都是某几所医院;另外经济欠发达省区的医院哪怕一直在进步,可能在排名上还在持续下滑,也不利于大家工作积极性的提升。笔者建议其他榜单也可以参考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只公布大致区间,不公布具体得分排名。


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和国家重点专科能力建设也有所区别,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目的,在于“建高地、补短板、强弱项”,也就是说,入选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名单的医院,不少都是“补短板、强弱项”,因为实力弱才开展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建设,不代表医院专科能力强,更不能说该医院在该领域代表最高医疗水平。有专家认为,社会和行业普遍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当成是“代表国家最高医疗水平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是错误认知,也会导致群众理解错误和无序就医。因此,在“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这一专科“优等生”评价体系出台后,日后借“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名头开展自我宣传的医院,预计会少很多。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