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学科普创作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各地也相继出台鼓励政策。比如一些省市规定医师职称晋升时需要一定数量的科普文章,一些报刊(如国家卫生健康管理委员会主管的《医学参考报》)专门开设科普专栏。那么,临床医师为什么要进行科普创作?在科普创作中要避免哪些常见误区?科普创作题材从何而来?怎样给科普(特别是微信)取好题目呢?
丰富患者来源,提高专业声誉 一般来说,患者是不会去关心一个医师报了多少课题、写了多少论文,但患者会通过微信或纸媒了解到一个医师的专业特长,一旦患者看到一个医生可以治疗他的疾病,就会主动就医。当然,同一种疾病的患者多了,对一个医生、科室、医院来说,相应专业的声誉就提高了。
弥补知识缺陷,提高写作水平 随着医学专业的不断分化,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不可避免。比如,本人近年来主要从事老年骨质疏松防治的研究工作,但在临床上经常会碰到乳腺癌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后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此时就需要查阅相关文献,因此写作是督促一个医生学习的最好方法。当然,只有通过不停的创作,医生的写作水平才能逐渐提高。
科普太短、太单薄 一般要求每篇科普在1100-1200字左右,内容实在太少时,要注意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比如,有一位门诊患者问,骨质疏松患者到底能不能吃醋?这其实是可以吃醋的,因为醋并不直接作用于骨骼。但是单写这一点,文章就太单薄了,所以我再增加两个内容,一是巧用食醋有助于减少食盐的摄入,防治骨质疏松,二是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由于性激素减少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所致,因而骨质疏松防治的关键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
言语激进、太张扬 现在总有一些人喜欢用一些过于激进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就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数年前有一位医师在其个人主页(即个人的网站)上发表文章,称某药酒是“来自天堂的毒药”,结果被刑事拘留,最后公开向厂家道歉。药酒,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成“毒药”肯定是不妥的,如果发一篇《药酒虽好,但不宜贪杯哦》的文章,就不会有事了。
当然,我们在写科普时,还要注意不能泄露患者的信息,包括姓名、就诊资料等。不久前北京某医院一位工作人员出于炫耀的目的,将某明星的电子病历拍照后发到微信群,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被依法行政拘留。
接诊的典型病例 临床医师常会碰到一些比较典型的病例,此时就要尽快把它写出来。比如,门诊碰到一个23岁姑娘,在连咳三声后出现左侧第10肋骨骨折,测骨密度示低骨量,抽血检测示维生素D严重缺乏(8ng/ml)。追问病史发现,该姑娘全年365日天天用防晒霜。众所周知,人类体内约90%的维生素D是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在阳光紫外线的照射下转变而来的,而防晒霜可吸收促使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紫外线,从而使皮肤难以合成维生素D,造成维生素D缺乏[2]。
有新意的老题材 有一些题材可能别人已经写过了,此时就要看这个病例有没有新意,如果有新意,就可以继续写。比如大家都知道“喝骨头汤不补钙”,但我一直没有去写这个题材,直到门诊碰到一个喝骨头汤后出现腹泻不止的老奶奶。喝骨头汤后出现腹泻,主要是因为骨头汤中含有较多的脂肪,加上女性在绝经后由于消化腺(尤其是胰腺)结构退化,消化酶分泌功能下降,导致大量脂肪无法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从而出现“脂肪泻”。
学科交叉的病例 一位七旬男性患了前列腺癌伴腰椎骨转换,在手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皮下注射戈舍瑞林,服用阿比特龙)9月后再次出现腰背疼痛。这个病例,其实是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诱发的骨质疏松。戈舍瑞林是一种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而醋酸阿比特龙是一种细胞色素氧化酶选择性可逆强效抑制药,两者均可抑制男性雄激素(睾酮)的生成而达到治疗前列腺癌的目的[3],但是老年男性体内雄激素水平过低,可使骨质丢失加快,诱发骨质疏松。
从长期科研中来 临床科研是科普创作的基础和保证,有很多科普,如果没有科研资料的支撑是很难写出来的。比如说,门诊经常会有患者拿着血生化报告问我:“血钙增高是不是说明补钙充足啊?”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分析了老年女性血钙与骨吸收标志物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的相关性,发现两者呈正相关,即骨质丢失速度越快,血钙水平越高(见图1)。事实上,人体的血钙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只有骨质快速丢失、大量骨钙释放入血时,才会出现血钙增高,因此血钙增高,常常不是补钙充足的标志,而是骨质快速丢失的信号[4]。
图1 老年女性血钙与血清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的相关性
总的来说,科普创作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只要勤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一定能源源不断地创作出优秀的科普来。
从诗词歌曲中改编 题目可以从口号、歌曲、广告语、唐诗宋词中来改编,常可收到理想的效果。比如我曾经写过一篇谈喝牛奶重要性的文章,在取其微信题目的时候,在一句歌词中找到灵感《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喝着牛奶与你慢慢变老》;又比如我在推送一篇肿瘤继发性低磷骨软化症病例的微信时,从一句词中找到灵感《问世间低磷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从朋友圈汲取灵感 大家在看朋友圈的微信时,要注意收集一些优秀的微信题目,适当更改后,可以“为我所用”。有一位六旬女性,两年来一直从国外购买一种叫“强骨力”的药物来止痛,但近期检查却发现自己患了糖尿病、骨质疏松,究其原因是因为每片“强骨力”中含有0.5mg的地塞米松。我在给这篇微信时取题目时,想到曾经在朋友圈中看到的一篇微信《“优甲乐”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我把“优甲乐”改成“强骨力”,就是一个很好的题目。
从患者言语中提炼 有时候用患者的言语来做题目,常常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曾经看到浙江省肿瘤医院推送的一篇微信《爷爷爱你!但过了今晚,我就再也不能跟你说话了……》,这篇微信题目,尽管没有说出什么疾病,但大家一看题目就知道讲的是全喉切除后的事情。通过这篇微信,大家了解到接受全喉切除术后,患者通过“食道语”来找回自己声音所经历的艰辛,并提醒大家要戒烟、限酒、不要熬夜。因此,这个微信题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题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