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卖堆山”曾经是很多药店经营者认可的经营理念,也以门店商品齐全而自豪。

但最近几年,这一观念在悄然转变。

一方面,药店为降低房租成本,改大店为中小型门店,主流门店基本保持在100平米左右。

另一方面,医保严控基金,不能过于依赖医保刷卡已经成为大多数药店的共识,发展多元化商品势在必行,而要引进中药饮片、医疗器械、健康生活、医美产品等都需要陈列面积。

于是,各大上市连锁药店纷纷开始对商品做减法,中西成药被删减掉60%以上的品规并不稀奇。

如何给商品做减法,广州睿思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崔为民建议如下:

首先,要准确评估商品处于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哪个阶段,不同生命周期需要采取不同的商品策略。

在很多药店,商品一直只加不减,有些企业的品规数甚至高达7万+,其中大部分商品已经进入成熟期,品牌集中度越来越高。

“一个品类前三名或前五名的商品,占据了百分之六七十的销售占比,剩下的商品变得越来越长尾,在品类中的销售占比很小,这些商品的贡献率太低,都可以不要。”

对处于成熟期的品类,必须选择一定数量的品牌商品。因为品牌集中度的形成,不是取决于药店,而是取决于消费者。“品牌商品即引流商品,现在越大的连锁企业越重视品牌商品。”

品牌商品毛利率低,为提升这个品类的毛利率,可以再配置一类次品牌商品(选择标准是毛利率高、品牌力也不错),然后配置PB商品。

“引进第三方高毛利商品时须谨慎,因为很有可能A公司投入资源把这个商品的品牌培育起来后,竞争对手也引进该商品,和A公司竞争。”

处于成长期的品类,品牌集中度低,商品的品牌、功能、价格选择会比较多样,配置商品时可以适当放宽,但并非越多越好,应避免放重复性商品。

比如,新冠疫情暴发后市场表现良好的维生素、矿物质、益生菌等品类,均处于高成长期。对于这些品类,经营过程中要用不同功能、不同价格的商品做促销,测试顾客的接受度,且每个月进行数据追踪,根据市场反馈不断调整商品配置。

生意好并不一定非得商品多,711便是成功案例。

在很多药店,其中不乏优秀企业,从总部到门店,对商品没有清晰的评估、规划,常常只会引进不会淘汰,当门店面对数量多达几万的商品清单,选择时无从下手,于是只卖他们习惯卖的、好动销的商品,导致门店的很多商品库存非常高。

“商品的选择不完全取决于是否动销,所以各个门店的商品选择权不能完全由门店自己决定,必须由商品中心综合评估。”崔为民强调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