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在山东省寿光市召开2025年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推进会,交流典型做法。


1


据悉,寿光市基层卫生工作案例作为全国卫健领域唯一县级典型,入选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基层卫生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作为经典实践案例,入选中组部干部履职通识课程。


  • 群众县域就诊率达92.3%、基层诊疗量占比达77.4%、看病就医满意度达98.2%。
  • 该市人民医院是全国首批达到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推荐标准的300家医院之一,精准医学检验中心省内同级领先,年开展心脏及各类介入手术5100多例;
  • 该市中医医院承担全省“中医五个全科化”试点,40%以上的科室跻身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在全省二级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获得第1名;
  • 累计投入9000多万元大力更新诊疗设备,卫生院全部配备CT、4处配有核磁共振,与潍坊市人民医院共建15处基层专病中心,建成市级基层特色专科28个;
  • 累计筹资1300多万元对村卫生室实施“五有三提升”大改造,“一室一策”制定方案。


潍坊寿光位于山东省中北部,潍坊市境西北部,渤海莱州湾西南岸。其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辖14处镇街、1个省级高新区,共有968个行政村、110万户籍人口。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81.9亿元、居全省县域第4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1944.4亿元、居全省县域首位。


潍坊寿光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33处,其中三级医院2处、二级医院11处、镇街卫生院16处、村卫生室488处,共有病床8800多张,卫生从业人员1.1万多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为什么对山东省寿光市青睐有加,认为其代表国家试验区改革新风向呢?寿光市提出了实施“四位一体”集成改革,高水平建设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


IMG_8505

寿光市委书记李鹏分享试验区建设经验


实力派县医院带头

打造医共体建设模板


寿光市围绕“县级强、镇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积极打造城乡均衡、覆盖全面、功能完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首先,其发展思路向均衡转变。把全县医疗卫生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组建人民医院、中医医院2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稳妥推进“十个一体化”建设,努力打造省级医共体建设样板县;各医院全部设体重管理门诊,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有儿科门诊;全域医疗机构实施6S管理,群众诊疗环境和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无差别就医。


其次,诊疗能力向特色攀登。组建高血压、糖尿病等12个专科联盟和医学影像、精准医学、远程心电3个中心,积极发展重症、肿瘤、心脑血管等临床重点专科,建成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省市级重点专科59个。人民医院是全国首批达到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推荐标准的300家医院之一,也是首批入选全国“千县工程”综合能力提升的县医院,精准医学检验中心省内同级领先,年开展心脏及各类介入手术5100多例;中医医院承担全省“中医五个全科化”试点,40%以上的科室跻身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在全省二级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获得第1名。


最后,基层基础向提质用力。大力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和名医、名科、名院“三名”工程建设,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有8处卫生院达到推荐标准、7处卫生院参照二级医院管理,建成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4处,圣城街道卫生院入选“省中医特色卫生院”,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糖尿病规范化管理“三星门诊”。累计投入9000多万元大力更新诊疗设备,卫生院全部配备CT、4处配有核磁共振,与潍坊市人民医院共建15处基层专病中心,建成市级基层特色专科28个,满足了群众“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县”的就医需求。



单病种群体管理为抓手,

六成常住人口签约家庭医生


该地创新“医防融合化”机制,打造整合型全健康管理体系。其以实施单病种群体管理为抓手,积极搭建以全人群为基础的整合型分级诊疗体系。


首先,建立“医+管”健康管理架构。成立寿光市健康管理学院,镇街卫生院全部建有“慢病健康管理中心”,以“三高六病”人群为切入点,由专科医生团队制定单病种群体管理指南,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医防融合标准化流程服务,做到“一管到底”,每半年对卫生院、卫生室开展一次医疗服务能力评估,基层群众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均提高10%以上。



其次,构建“医+治”分级诊疗格局。充分发挥卫生院作为单病种群体管理工作的延伸作用,由全科医师负责首诊患者和协调会诊,县级医院负责质控指导和双向转诊,持续为基层群众提供慢病管理、监测服务、常规检验、康复护理等“六个不出村”服务。目前,通过“不出村”方式为群众开展各类健康服务54.1万人次,并将28.6万人纳入单病种群体管理,实现了专业医疗资源和镇村医疗机构的无缝衔接。


最后,开展“医+防”融合发展模式。合理划分健康管理网格,配备1156名网格员和620支家庭医生团队,借助移动云构建健康宣教“云平台”,积极开展“千万家、有医靠”和家庭医生“签约有感”行动,及时为群众提供多元化、便民化、智慧化、标准化的“家庭医生+N”服务,真正让群众感受到家庭医生就在身边。目前,已有65.8%的常住人口实行家庭医生签约,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服务满意度显著提升。


急诊急救向村卫生室延伸,

成功挽救72名患者生命


创新“镇村一体化”机制,丰富医疗卫生服务高效供给。该地认真总结近30年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经验,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行规划建设、健康数据、业务流程、绩效考核和运行保障等“八统一”的新型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模式。


首先,推进服务网络扩容。在建成“15分钟就医服务圈”的基础上,近年来又投入3.2亿元对稻田、古城等5处卫生院进行新建改建,新增面积10.2万平方米;在胡营、道口等撤并的乡镇驻地,出资5000万元增设6处医疗服务延伸点,确保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累计筹资1300多万元对村卫生室实施“五有三提升”大改造,“一室一策”制定方案。全省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东部片区现场会在寿光召开,分管副省长给予高度评价。


其次,完善服务阵地功能。出台加强卫生室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厘清村卫生室公益属性,明确其运行费用由卫生院承担;在全省首家拓展村卫生室诊疗服务并纳入医保报销,村卫生室全部实现医保“村村通”,基层卫生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卫生室均可开展4类6项中医药技术操作,52处卫生室设置了“中医阁”;60%的村卫生室接入“心电一张网”系统,启用17个月来累计上传心电图4.2万多份,成功挽救72名患者生命,推动远程医疗、急诊急救不断向村卫生室延伸。



再次,提升服务队伍能力。组建全省县级首家“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成立390多人的“寿光籍杏林专家联盟”,连续举办两届“故乡行”活动,固定每周四线上开展“杏林大讲堂”,让广大医生不出县就能学到前沿知识。分专业举办62场“杏林论健”大比武,以赛促学、以学促练,先后培养出省市级名医、名中医53名,96人次在市级以上学(协)会兼职主委、副主委。实行“千名医护下乡村”机制,选派380多名城区医院业务骨干到基层开展帮扶,成立“莪华中医培训学院”,对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常态化专业轮训,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占比达65.7%。


最后,健全服务保障机制。开展“院长提标富脑”行动,先后组织1700多人次到湖南、上海等知名医院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制度化组织各院长到潍坊市人民医院集中学习培训,持续借力发展、借智突破。制定基层卫生高质量发展十条意见,系统推行人事薪酬分配等“一揽子”改革,广泛评选卫健榜样、担当作为好书记、敬业奉献好党员等先进典型,结合医师节、护士节等主题节日,举办系列庆祝活动,激发了医护人员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搭建县域健康大数据平台,

实现全民全周期精准健康管理


创新“诊疗数字化”机制,搭建全生命周期“健康大脑”。该地聚力打造“数字健康大脑”,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群众提供更加精准的健康管理,让“医疗洼地”蝶变为“幸福高地”。



首先,健康数据一口汇聚。投资3000多万元在各级医疗机构布设智能终端2600多个,整合卫健、民政、公安等部门构建了县域健康大数据平台,450万份病历数据、230万张影像数据和7600多名医卫人员能力数据,自动上传汇总、科学分析共享,日交互数据量达8.2万次以上,实现了全县卫健系统“一屏知家底、一网全监测、一键达基层”。


其次,信息赋能一键助医。依托“数字健康大脑”,开发建设了互联网医院、智慧药房、分娩人脸识别等25项子系统,实现了相关检查信息互通、检查结果互认、远程会诊协作。借助DeepSeek模型动态整合居民健康数据,陆续推出AI动态心电、AI互联网问诊、AI辅助诊断等模块,成功上线智能医护助手。系统整合全量医疗数据与县域房屋、蔬菜大棚等11类地理实体资源,打造了全国首个基于GIS地图的医疗卫生整合型服务体系“智慧健康地图”,相关做法被国家卫健委、省卫健委发文推广。



最后,智慧应用一体惠民。创新开展就医、出生、身后3个“一件事”便民服务,积极推广互联网医院、床旁结算、诊间结算等智慧应用,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在有条件的卫生室设置24小时不打烊的“智慧药柜”,加快建设基层医疗机构区域统一结算平台,县镇两级公立医疗机构全部接入“云影像”,医学影像数据云存储、数据质控、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患者数字影像实现了跨院、跨区域调阅,每年可节省费用500万元以上。

来源:县域和基层医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