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图片


全国人大代表
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
张俊杰
 
我们的日常工作繁重辛苦,却伴随着一份特殊的体会,那就是“动心”。在我救治病人和履职过程中,这个词以不同的含义出现在我的感受中。
 
一种“动心”是来自我做心脏手术中的“动真心”。2015年6月,我接诊了从外院转来的82岁危重心肌梗死患者刘老先生。当时患者心脏三根血管中的两根完全堵死,仅存的一根有90%狭窄,命悬一线。我带领团队开展了两次微创介入手术,历时5小时成功开通3根病变血管,术后三天刘老康复出院。6年后,刘老先生因严重的心力衰竭再次找到我,这次病因是他的“心门”坏了——心脏的“后门”二尖瓣出现重度反流。时年已88岁的刘老不仅无法耐受外科开胸、心脏停跳的换瓣手术,更不幸的是,刘老需要更换的介入瓣膜当时被国外垄断。
 
“办法总比困难多”,我毅然决定使用团队参与研发的国产二尖瓣夹,通过微创介入技术,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成功为刘老修复了瓣膜。今年刘老已经92岁,晚年生活幸福。每年,我要带领团队在全国开展300多台微创心脏瓣膜手术,刘老先生的故事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我想,这也是我们来自基层的医务工作者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具体体现。
 
另一种“动心”是一名医生面对每位患者时涌动的良心和人大代表的初心。
 
我和同事们每天都能看到很多外地患者拎着一大袋子沉甸甸的检查胶片东奔西走、满脸焦急疲惫——那是他们在不同医院就诊获得的影像报告,想给复诊医生更多信息,当然也想少花点钱、少一些等待时间。
 
患者们长途奔波、小心翼翼携带这些资料很辛苦很麻烦,但是提供的信息其实非常有限。针对这一难点痛点,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解决。
 
去年全国人代会上,我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医学影像“云胶片”应用的建议》,得到相关方面高度重视。当年5月,江苏率先建成全省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接入。现在,接诊医生在平台上动动鼠标,就能随时随地查看患者所有影像报告,患者也不再需要带着胶片到处跑了。这个平台启用后,江苏省预计全年可为患者减少重复检查费用约20亿元。
 
去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七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随着这些制度、技术以及各方面支持的不断完善,我想不久全国层面也将实现通用互认。到那时,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就能更加省心、省时、省钱。
 
这些“动心”感受让我很自豪。作为一名心血管病医生,将心脏手术中的“搭桥”和人大代表与群众搭建“连心桥”融合起来。这份“动心”和初心将激励我在医疗技术上不断突破,追求卓越;同时把人民的急难愁盼梳理成针对性强、惠及面广的意见建议,为守护人民健康作出更多的贡献。

本文根据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整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