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明确:完善薪酬制度,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 10月21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届市委五次全会精神深化本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包括6方面25项具体举措。 图源:上海市卫健委 其中,《方案》明确:完善薪酬制度,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内部绩效分配由负向考核扣罚向正向激励引导模式转变,按照“以岗定责、以岗定薪、责薪相适、考核兑现”原则,调整优化薪酬结构,提高医务人员固定收入占比,科学开展内部绩效考核分配,推动医疗机构不同科室、不同岗位薪酬更加合理。 一、 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 促进健康融入万策 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主要包括2方面内容,首先推动建立完善健康优先发展的规划、投入、治理等政策法规体系。健全爱国卫生和健康促进工作体系,持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的大卫生、大健康治理格局。 其次,深入实施健康上海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充分发挥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健康科普主阵地和主力军作用,推进精准健康科普,培育健康社会文化,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技能,普及践行健康生活方式。聚焦影响市民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推动综合防治、医防融合,加强早期筛查、早诊早治。 二、 推进公共卫生体系改革, 增进城市韧性与安全 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应急管理体系, 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 深化全市疾控体系改革,推进实施第六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深度协作,制定完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责任清单,全面落实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室规范化建设要求。建立完善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探索在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社会办医院设立专兼职疾控监督员。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重点心理危机干预部门联动机制。 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 检验检测、应急处置、医疗救治等能力。 支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发挥辐射支援与示范带动作用。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切实提升传染病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国家传染病防控应急队伍建设,强化全市传染病应急队伍管理。 完善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政策。 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完善生育支持体系,提高基本生育和儿童医疗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完善母婴安全保障网络,促进儿童早期发展。 三、加快运行机制改革, 率先建成优质高效整合型服务体系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大力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支持高水平医院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进“舒心陪护”改革试点,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优化医院探视制度。推进医疗卫生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病房环境改造。建设一批示范性康复中心,促进康复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完善紧密型医联体政策体系和一体化运行模式。 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发挥区域性医疗中心在医疗集团中的中枢作用,发挥市级医院优质医疗技术支持作用。推动区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加紧密地整合,探索医联体内医务人员“双聘”等机制,逐步实现人员统一调配、业务统一管理、药品统一采购、医保打包支付。加强儿科等专科医联体和中医医联体建设,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强化社区医院分诊功能。 完善转诊机制,健全家庭医生作用发挥机制。逐步扩大社区基本病种清单和适宜技术应用。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诊能力建设,做实上级医院门诊号源优先预约,发挥家庭医生在分级诊疗中的“守门人”作用。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引导规范民营医院发展。 引导社会资本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投资举办医疗机构,鼓励发展连锁化、集团化运营模式。对民营医院加强事前功能评估、跟踪监控和绩效评价,并纳入全市医疗质控体系,推动依法规范执业,开拓发展空间。 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 推进中医药优质资源下沉,加快中医药服务社区主阵地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体系能级,推进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提升临床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和中医急诊能力,促进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攻关。深入实施中药饮片全流程溯源试点,优化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在医联体内的调剂使用。 促进医养结合。 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持续提升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强化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合作。 推进数字赋能行业发展。 加快卫生健康领域数字化转型,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优化升级互联网诊疗监管平台,促进与规范互联网医疗发展。 四、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 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 深化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国家和本市试点,推动支持政策清单落地落实。因地制宜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推进改革整体联动,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公立医院开展全面绩效预算,动态完善本市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行业指标体系,构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监测评价方法。 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 按照本市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充分体现医疗技术劳务价值,做好调价与医保政策协同,有效平衡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持续做好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受理上报、价格备案和运行监测,落实医疗机构价格管理主体责任。 完善薪酬制度,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 按照“两个允许”精神,持续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将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有效方式。探索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探索公立医院党政领导班子、职能部门负责人率先实施年薪制。探索内部绩效分配由负向考核扣罚向正向激励引导模式转变,按照“以岗定责、以岗定薪、责薪相适、考核兑现”原则,调整优化薪酬结构,提高医务人员固定收入占比,科学开展内部绩效考核分配,推动医疗机构不同科室、不同岗位薪酬更加合理。加强编制管理,做好公立医院编制的科学分配和动态调整,进一步激活公立医院发展动力。 深化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 健全临床医疗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聚焦疑难杂症、聚焦前沿技术、聚焦科技创新,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加快临床研究中心、研究型病房、生物样本库、专病数据库等基础资源配置,提高专职科研人员占比。优化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关键流程,提高医学伦理审查质量和效率。强化研究型医院和临床医疗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的事前功能评估、过程跟踪监控和绩效评价。 完善医学队列建设和研究机制。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队列建设标准和研究规范,探索利益共享协同机制和信息共享交换机制,推动队列资源率先向生物医药、商业保险等健康产业开放共享,提升成果转化效率。 推进高水平医学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东方英才计划,做好领军、拔尖、青年等卫生健康各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在上海卫生人才网设立卫生健康海外人才引进专栏,多渠道吸引海外医学高层次人才来沪工作,强化用人单位对引进人才的支持保障。进一步健全毕业后医学教育体系,优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 五、推进高水平开放, 打响上海医疗服务品牌 推进高水平开放方面,《方案》明确:创新国际医疗旅游服务模式。面向国际加大高水平医疗机构优势学科宣传推广,加强与商业保险公司等机构合作,不断拓展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市场。 加强优势技术全球辐射。建立面向国际的医疗技术培训网络和模式,加强本市先进医疗技术和品牌输出。加强公共卫生技术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 深化医疗领域外商投资与人员跨境流动。在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商务区等区域,有序放开医疗健康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探索举办外资独资医疗机构,研究制定本市外资独资医疗机构管理办法。支持外籍医疗技术专业人员按规定在高水平医疗机构执业,探索外籍护士在沪规范执业。 六、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 创新医疗卫生监管手段。 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创新医疗、医保、医药联合监管机制。探索卫生健康与医保、药监等跨部门监管数据共享,构建多来源的触发式监管模式,提升智慧监管能力。 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稳妥推进医保总额预算管理框架下的多元复合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激励约束机制。持续推进住院按病组、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有序扩大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试点,开展长期住院按病种分值床日付费改革,积极推动按病组、按病种分值付费等多元复合支付改革衔接融合。强化信用监管,探索建立基本医保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 完善商保医保协同的多元支付机制。 推动基本医保与商保数据安全有序共享和应用场景建设。扩大商业健康保险覆盖面,加强与社区卫生机构的合作试点。 健全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机制。 推动药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提升审评能力、效率和透明度,加强药物临床试验数据保护。聚焦“新优药械”产品,搭建产医沟通交流平台,建立产医高效对接机制。支持创新药械发展,完善创新药械价格形成机制,优化入院流程,加快临床应用。
来 源 / 上海市卫健委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