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12月28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王贺胜在会上表示,《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重塑体系,突出“大疾控”理念;完善机制,突出协同联动;提升能力,突出系统综合;建强队伍,突出以人为本,各方建设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疾控工作网络。
王贺胜介绍,《指导意见》所勾勒出的疾控事业未来目标,就是要建成以疾控机构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军民融合、防治结合、全社会协同的疾控体系,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疾控工作网络。这样的疾控体系要能切实担负起全面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有效应对重大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服务支撑健康中国建设、满足国家公共安全需要的历史重任。
一是体制健全、机制顺畅。坚持党对传染病等疾控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完善多部门、跨地区、军地联防联控机制。
二是权责清晰、功能完善。落实属地、部门、单位和个人四方责任。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依法履行疾控工作职责。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等重点机构要加强力量,做好疾控工作。鼓励支持基层社区、社会力量参与,织密织牢城乡基层疾控网络。三是运转高效、协同联动。一方面,强化上级疾控机构对下级疾控机构的业务领导和工作协同、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另一方面,要加强医防协同,促进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服务融合;加强部门、机构的联动监测、信息共享、协同防控;鼓励疾控机构与大学、科研院所等实现产、学、研对接,共享科技平台和资源。
四是保障有力、强化支撑。落实各级政府投入保障的责任,强化法治、人才、科研和信息化支撑。
全面推进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此次发布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求提升监测预警能力。目前,我国已建立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覆盖全国8.4万家医疗卫生机构;常年对鼠疫、脊髓灰质炎、疟疾、流感等重点传染病开展主动监测。特别是面对新冠疫情和急性呼吸道疾病,我国有针对性地拓展形成了包括哨点医院监测、病毒变异监测、城市污水监测在内的10个监测子系统,开展了急性呼吸道疾病多病原监测试点,并设置4类风险信号,科学研判监测结果,及时报告、发布预警信息,为有效开展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国家疾控局综合司司长张国新介绍,在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方面,一是健全制度机制。建立完善传染病监测、风险评估和预警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多部门信息共享会商、医防协同和平急转换等工作机制。
二是拓展监测渠道。在优化现有疫情监测报告系统的基础上,健全传染病临床症状、病原微生物、病媒和环境因素等监测系统,构建部门协同的监测体系,畅通社会公众参与的渠道,从多源头开展监测工作。
三是规范评估预警。完善风险评估、警示信息通报和预警决策工作流程,开展日常和专题风险评估并及时通报,适时提出预警决策建议。
四是提升专业能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提升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检测、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能力,逐步实现监测数据自动采集处理、分析、预警,提升综合研判能力。
激发疾控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力
张国新表示,全面加强科研攻关工作,将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快完善研用结合、医防融合的疾病预防控制科研体系。充分发挥好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领头雁和省级预防医学科学院的骨干作用,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的科研合作,提升各级疾控中心和传染病医疗机构的科研能力。
二是构建形成分层建设、错位发展的疾病预防控制科研创新平台。加强疾控领域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布局,构建国家级、部委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互相补充、有效联动、紧密协作的疾病预防控制创新平台网络。
三是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科研管理能力。培养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强化疾控领域科研管理队伍建设。
四是持续强化疾控领域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
建设完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王贺胜表示,对于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到2030年形成“百千万”的疾控人才格局,即省级100名、市级1千名、县级1万名重点领域学科带头人,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疾控人才队伍,为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近期,国家疾控局还专门召开了全国疾控人才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在人才培养方面,重点是建立培养体系。推进院校教育,继续做好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并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学科专业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战略人才储备招生计划”。推进毕业后教育,健全完善并大力推进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推进继续教育,依托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对各级疾控机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在人才使用方面,重点是建立管理机制。通过建立信任机制,健全人才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科研相结合的制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最大限度管控风险。通过建立应急攻关机制,实施应急状态下的人才使用方式,实行目标导向的“军令状”制度。通过建立交流锻炼机制,推动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医生双向流动,综合运用挂职锻炼、博士服务团、定点帮扶等方式,引导疾控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在人才评价方面,重点是建立符合疾控工作特点的评价制度。突出工作实绩,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坚持分层分类评价。突出基层导向,对基层疾控机构实行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总量控制、比例单列。突出专业分类,建立完善卫生工程、检验检测技术系列职称晋升通道。在人才激励方面,重点是调动积极性。在职业发展上,继续做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支持项目、分领域首席专家等工作,结合实际适当提高疾控机构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在薪酬待遇上,推动各地按照“两个允许”的要求,科学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疾控人才特别是科研人员的待遇。在社会荣誉上,建立表彰奖励机制,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