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象山,如果想找医生咨询消化系统方面的问题,很多人会不约而同想到一个名字——黄立江。
身为市县共建医学重点学科—胃肠病学后备学科带头人、市级临床专科学科带头人、县消化内镜质量控制中心主任,黄立江的年门(急)诊量近5000例,消化内镜操作治疗4000例以上,每年解决危急重症及疑难病例超过100例。从最初跟师学样的新手,到如今独当一面的学科带头人,黄立江从医18载,始终将“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铭记于心。
记者丨赵鑫娜
通讯员丨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医疗健康集团
2006年,大学毕业至今,黄立江已扎根临床一线18年,从最初跟师学样的新手,到现在独当一面的学科带头人,他始终将“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铭记于心。进入消化内科后,黄立江白天扑在科室、晚上撰写论文,一有机会就去上级医院进修,把最新的技术带回象山造福百姓。2016年年底,为挽救一位胆管梗阻的急危重症老年患者,他成功完成全县首例床旁无X线胆管插管造影下鼻胆管置入术。当日的黄立江刚刚结束一台内镜下摘除几百颗肠息肉的手术,已是晚上20点多。听闻ICU有一位急性化脓性梗阻的胆管炎伴感染性休克的高龄患者,他立即赶往ICU进行会诊。患者86岁高龄已处于休克状态,必须立即进行ERCP。但考虑到转移患者存在的风险后,黄立江和其他医生研讨后,决定在床旁给这位患者直接进行高难度无X线辅助的鼻胆管置入术。黄立江凭借熟练的操作成功置管,解除了胆道梗阻。黄立江回忆说:“没有X线的辅助,手术难度确实增加了很多,但那时我脑子里就有一张清晰的人体器官解剖图,所以内心很笃定,有把握能成功。”现在,黄立江的年门(急)诊量近5000例,消化内镜操作治疗量在4000例以上,每年解决的危急重症及疑难病例超过100例。不仅擅长各种消化系疾病的内镜下诊断和治疗,还主持包括浙江省医药卫生科项目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课题共16个,发明专利1项、其他专利10项,主编2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迅作者发表SCI论文13篇。
象山是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高发区。黄立江在临床治疗中发现,上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往往合并存在胃底静脉曲张,如若分别单独处理,患者得面临二次手术的风险,出血率也会相应增加。为提高患者生存率,黄立江联合科室团队在所属的宁波地区科技惠民计划中提出《内镜下同步联合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项目,主导在内镜下同步联合治疗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同时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内镜治疗流程,成为宁波地区内镜治疗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的范例。近年来,消化内科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和接棒工作,不断钻研各种高难度部位的内镜手术治疗,对于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各项内镜诊治,均已达到省市内领先水平。胃癌是较为高发的一类恶性肿瘤,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病较隐匿,患者在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是中晚期。“其实早期胃癌只要及时手术治疗,五年生存率能达到90%。”黄立江说。2020年,他牵头成立象山县消化内镜质量控制中心。组织全县10家具备胃肠镜检查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力量,在医疗技术、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深入合作,对从事消化病专业的医护人员实行统一培养、定期派专家下沉指导,全面提升县域精准防癌治癌水平,实现治疗理念和技术的双同步、共进步。曾作为科室负责人,黄立江简化内镜预约流程、规范肠镜操作流程,为医院节省了资源及成本,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曾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率先在全省开展了胃癌早期筛查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推广,有效提高了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率。如今担任副院长的黄立江,依旧坚持坐门诊、查病房、做手术、搞科研,每天的行程排得满满当当。“学无止境、行以致远,提高县域消化内镜质控水平任重而道远,我会尽我所能精进业务,带领科室团队向更高目标迈进,为象山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