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有495万名基层卫生健康工作者,其中有110万名乡村医生,发挥着“健康守门人”的重要作用。
毛里夏里甫·哈帕高大微驼的身影出现在村里时,总会引起热烈的问候——大人们上前与他握手,孩子们则响亮地呼唤“毛爷爷好”。
70岁的毛里夏里甫是新疆福海县阿尔达乡卫生院退休医生。
他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守护群众健康,从冬窝子到夏牧场,走家串户,送医送药,救死扶伤,不仅深受各族群众推崇,还曾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24年“最美医生”等殊荣。
与个人荣誉相比,毛里夏里甫更欣慰的是能够见证当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全方位提升:过去,基层农牧民缺医少药,往往“小病拖、大病挨”;如今,新疆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人们“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全区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不到30岁提高到2023年的76岁。
“毛医生”还会回来吗
毛里夏里甫1954年出生在乌伦古湖畔一个赤脚医生家庭。“我家祖上五代都行医,我从小看父亲给人治病。晚上,在羊尾巴油熬制的油灯下,我家毡房经常挤满了人,都是来拔火罐、推拿、取药的。”
毛里夏里甫告诉记者,他8岁即随父亲行医,起初是因为每到一个毡房,人家都会拿好吃的招待他。后来眼见父亲帮助很多人重获健康并备受尊敬,渐渐长大的他对当医生产生兴趣,开始跟随父亲主动学习医药知识。“父亲把过的脉,我也伸手去搭一搭,父亲开出的方,我也一样样学着配。”
18岁那年,毛里夏里甫的父亲因病去世,周边十里八村几百人闻讯骑马赶来送葬。人们对父亲的感恩缅怀,在毛里夏里甫内心留下深刻印象,他决心要成为父亲那样的好医生。
背起父亲用过的医药箱、研读着父亲留下的行医笔记,毛里夏里甫开始独自行医。从给难产的孕妇顺利接生,到治愈骑马摔伤的患者,年纪轻轻的他很快赢得村民认可,大家亲切地喊他“毛医生”。
那时,为改善基层缺医少药状况,国家下大力气培养乡村医生。在新疆广大农牧区,一批又一批有志于学医的青年人迎来学习、成长的机遇。
只接受过“马背小学”教育的毛里夏里甫,也拥有了获得正规医学教育的机会——他先是在当地政府开办的乡村全科医生培训班学习3个月,后又以优异成绩考上位于乌鲁木齐的新疆中医学院。
毛里夏里甫记得,他启程去学校那天,近百名老乡带着自家做的酸奶疙瘩(一种乳制食品),塞满一个大背包,依依不舍为他送行。终于,有几位老人问出了盘旋在大家伙心头的疑问:“毛医生”去了大城市,以后还能不能回来,继续给我们看病?
“当时我就答应了他们,因为我想这也是我父亲希望的。”几十年过去,毛里夏里甫回忆起当时的决定,提高了声音。
从新疆中医学院毕业后的毛里夏里甫,本有机会留在乌鲁木齐,但他毅然回到福海县。组织安排他在福海的县医院工作,可他一封接一封给领导写信,坚持要回乡村。
第12封信后,1980年,毛里夏里甫终于如愿——回到家乡阔克阿尕什乡,成为一名乡村医生。
1992年,毛里夏里甫接到任务,到新成立的阿尔达乡建卫生院。“当时什么都没有,就一间房、3个人,我们每天打土块、盖房子,用了1个多月,盖好2间土坯房,1间用作药房、1间用作诊疗室。现在阿尔达乡卫生院已经发展成标准化卫生院,设置内、外、妇、儿临床科室和B超、心电、检验、放射等功能科室,拥有医护人员33人,软件、硬件改善太多了。”
毛里夏里甫用行动兑现承诺、阿尔达乡卫生院变迁的背后,是一组数字的缩影:新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2012年的13960个增加到2023年的15238个,乡村医生从10774人扩增到14548人,其中,村医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上升到30.38%。
包括阿尔达乡卫生院在内,目前新疆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100%完成标准化建设目标,可以为群众提供健康教育、预防接种、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等数十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居民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
受益于国家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新疆农牧区缺医少药的境况一去不复返,越来越多农牧民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
“乡里不再有肺结核患者了”
福海县所在的阿勒泰地区,是新疆重要的畜牧业大区之一。牧民承袭千年的传统游牧方式,每年依照牧草生长周期,带着牲畜长距离转场。
为保障牧民健康,尽管当时乡里的卫生院是固定的,但要求乡村医生流动起来,送医到户。
这意味着,毛里夏里甫需要追随牧民转场的脚步,从一个放牧点到另一个放牧点骑马巡诊送药,少则几公里,多则百公里。
骑马巡诊的路上,毛里夏里甫没少经历危险。
有一次,他骑的马在石堆中突然滑倒,人被抛在石头上摔晕过去,头部伤口血流不止,幸亏被人发现并及时送到医院。缝了十多针的额头旁,现在还留有一道疤痕。
有一年夏天,他骑马过河时,水势涨得太快,还没到对岸,马、药箱连同身上穿的衣服瞬时被急流卷走。他顺着水势往下漂游了一百多米,拼命才游上岸。达观、乐天的他,见自己光溜溜的,笑了;可河边一路焦急奔跑、设法营救的牧民,哭了。
行医路上的艰难困苦,毛里夏里甫从不在意:“不管白天黑夜、冬天夏天,只要有人需要,我背上药箱就走。”
受饮食条件等因素影响,牧民患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者较多,毛里夏里甫常常被请到牧民的帐篷、毡房,抢救突然昏迷的患者。
输液、观察,有时还要扎针、按摩,总要等到病人脱险,毛里夏里甫才会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去。对一些病情较重的患者,他干脆接到家里,打针、喂药,多次起夜来把脉、观察。
跟毛里夏里甫住了20多年的老邻居常敏告诉记者,“毛医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口碑越传越广,当地人称他是“老百姓身边的白求恩”,也有很多外地人慕名找他看病。
名声在外的毛里夏里甫,更挂心老百姓得的病有没有变少、群众健康有没有转好。“我特别高兴的是,过去一些长期折磨群众的传染病大大减少。比如以前乡里有100多位肺结核患者,现在他们都治愈了,乡里不再有肺结核患者了。”毛里夏里甫说。
不光是阿尔达乡,作为曾经的肺结核高发区,新疆近年通过全面实施肺结核患者规范治疗和“集中服药+营养早餐”防治政策,肺结核报告发病率由2018年的304/10万下降至2023年的90/10万左右。
也不光是肺结核,截至2023年,新疆已连续30年未发生人间鼠疫,连续21年无白喉病例,连续12年无脊髓灰质炎野病毒传播,麻疹、风疹、流脑等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摸索适合阿勒泰的中医方案
儿时随父学医的经历,让毛里夏里甫一直坚持研究、传承和推广中医药(民族医药)。“父亲告诉我,哈萨克医学跟中医有很多相似之处,他希望我长大后能学到更多中医医术,让人们少吃病痛的苦。”
凭多年在农牧区积累的丰富医疗经验、细心搜集整理的民间偏方,毛里夏里甫研究出一套适合农牧区的风湿病、高血压、肠胃疾病等的诊疗方案,编撰有《消化道的疾病治疗方法》等5本书籍,发表数十篇论文,受到医学同行重视。
针对牧民经常骑马摔伤,为促进伤口愈合,毛里夏里甫利用当地松木,自主设计并制作出各个部位的骨折固定器,还针对腰椎、颈椎研制出按摩锤等理疗用具,在临床中发挥很大效用。
国家近年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让毛里夏里甫对传承发展中医药的信念更强、动力更足。
他登上阿勒泰地区卫生学校的讲堂,将自己常年积累的行医经验与理论结合,为当地前后培养了400多名学生。
他为阿勒泰市多家基层卫生院中医馆手把手培养十余名骨干,推广200多个处方、16种熏蒸法、4种放血疗法和4种康复理疗方法。艾灸、拔罐、贴敷……这些基层中医馆的中医药服务如今深受周边群众欢迎。
“我有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这几天经过针灸、艾灸,舒服多了。”在阿勒泰市拉斯特乡卫生院中医馆就诊的加依娜·巴塔什告诉记者。
像加依娜·巴塔什一样,越来越多的新疆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中医药医疗健康服务。据了解,新疆目前已建立起覆盖自治区、地(州、市)、县、乡的四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全覆盖,并搭建起涵盖国医大师、基层名老中医的传承工作室68个。
2024年9月,毛里夏里甫·哈帕名医工作室揭牌成立。
面对络绎不绝的患者,毛里夏里甫说他肩上传承发展中医药的责任更重了,他将根据当地疾病谱继续探索研究新药方、培养更多学生,为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贡献力量,因为“治好更多的人,看到人们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就是我一生的愿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