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4届世界卒中大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获得世界卒中组织(WSO)颁发的世界卒中组织最高成就奖——“主席奖,成为亚洲国家获得这个奖项的第一人。


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泛指脑部血管的各种疾病,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狭窄、闭塞、脑动脉炎、脑动脉损伤、脑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瘘等,其共同特点是引起脑组织的缺血或出血性意外,导致患者的残废或死亡,发病率占神经系统总住院病例的1/41/2

世界卒中组织主席奖旨在表彰在卒中诊疗及科研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国际引领者,每年在全球卒中研究学者中仅评选出一位获奖者。

作为一名神经病学医生,王拥军教授40年来一直致力于脑血管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他和他的团队创立了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短期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CHANCE’方案,开创了缺血性脑血管病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时代;他率先启动了‘CHANCE-2’试验——一项以快速药物基因检测为指导的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研究,为卒中精准临床诊疗与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启动了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NSR),利用多组学和生物标志物研究,发现了炎症机制在卒中复发中的作用,并发起了‘CHANCE-3’试验——关于秋水仙碱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世界卒中组织主席马克·费舍尔在颁奖词中说,王拥军和他的团队在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残余复发风险方面做出了众多杰出贡献。

王拥军,196292日出生于河北邯郸,神经病学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拥军于1982年从河北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89年从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毕业;1999年至2000年在美国阿肯色医科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回国后进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工作,先后担任副院长、常务副院长;2015年入选北京学者;2020年担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长期从事脑血管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关键防治技术与体系建立的相关研究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俗称脑梗,分为致残性和非致残性两类。对于非致残性的脑梗,降低复发是各国科研人员始终追求的目标。上世纪90年代末,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科学家们获得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早期使用阿司匹林可以减少这部分患者发生致残性脑梗和复发的风险。科学家们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希望找到一种与阿司匹林作用机制不相关的抗血小板药,通过两种药物联用,进一步降低卒中复发的风险。但在随后的三次大规模国际实验中,科学家们发现,两种药物联用,明显增加了患者脑出血的风险。

理论是可行的,我们认为,最关键的是找到两种药物使用的时间、适用的患者和使用的周期相结合的甜蜜点王拥军说。基于此,一项名为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病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研究的研究正式启动。

在这次世界卒中大会上,首次专门为中国学者开设了论坛——由中国卒中学会和世界卒中组织共同组织的“CSA&WSO联合论坛,届时,将有来自中国的学者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

“‘CHANCE’研究为中国开展脑血管病研究打开了一扇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在脑血管病研究的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中国研究者加入到脑血管病研究的队伍中来,与其他国家的同行加强交流,共同为推进人类大脑健康努力。马克·费舍尔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布
内容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