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医院作为基层医疗服务的核心枢纽,面临人才短缺、资源不足、运营压力大等共性难题,但其发展关乎县域居民健康保障和分级诊疗落地。以下是系统性发展建议:
一、明确核心定位,差异化发展
1. 强化县域医疗中心功能
- 聚焦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抢救,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重点建设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等急诊急救体系。
- 与城市三甲医院建立差异化合作,承接术后康复、慢性病管理等下沉需求。
2. 发展特色专科
- 结合本地疾病谱(如地方病、老龄化需求)打造1-2个重点专科(如中医康复、呼吸内科),通过专科联盟提升技术水平。
二、破解人才瓶颈
1.“引育留”组合拳
- 定向培养:与医学院合作开展"县管乡用"定向委培,提供学费补贴和编制保障。
- 柔性引进:聘请三甲医院退休专家或兼职学科带头人,通过"周末医生""远程会诊"弥补技术短板。
- 待遇留人:提高绩效分配向临床一线倾斜,提供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福利。
2. 提升基层能力
- 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选派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同时利用"互联网+继续教育"降低培训成本。
三、优化资源配置与运营
1. 设备升级与共享
- 政府主导采购关键设备(如CT、DR),避免重复投入;探索县域内医共体设备共享机制。
2. 精细化运营
- 推行DRG/DIP付费改革,控制成本;加强信息化建设(如电子病历、远程诊断),提升管理效率。
3. 医保政策倾斜
- 推动医保支付向县域内倾斜,提高县级医院报销比例,引导患者就近就医。
四、深化医共体建设
1. 纵向整合资源
- 牵头组建紧密型医共体,统一管理乡镇卫生院,实现检查结果互认、药品目录统一、双向转诊畅通。
2. 构建分级诊疗网络
- 明确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功能划分,县级医院重点收治疑难重症,基层机构负责随访和健康管理。
五、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
1. 多元化投入机制
- 申请中央财政专项(如"千县工程")支持基建;引入社会资本合作建设特色科室(如医养结合)。
2. 优化考核体系
- 弱化单纯经济指标考核,强化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县域就诊率等公益性指标。
六、典型案例参考
- 安徽天长模式:通过医共体实现县域内就诊率超90%,医保基金结余共享。
- 浙江德清经验:数字化医共体+智慧医疗,实现检查预约、远程会诊一站式服务。
关键突破点
短期优先解决急诊能力和人才缺口,中期完善专科建设和信息化,长期依靠医改政策深化。需政府、医院、医保三方协同,避免"单兵作战"。
县级医院的发展需兼顾公益性与可持续性,核心目标是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
案例:
富顺县人民医院每个科室门前都设有两块醒目的任务看板,一块写着“核心目标”,明确年度任务;另一块是“核心问题”,实时更新科室存在的具体问题。
这是医院党委书记何其志推动的管理方法。他要求医生在每日交班查房时关注展板内容,每周拍照反馈落实情况。在何其志看来,在医院如果大家都看不到问题,甚至把问题隐藏起来,是最大的问题。
2023年,富顺县人民医院晋升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成为川南地区县级首家三甲医院。何其志向全院宣贯:“这次的评审标准不同以往,更加注重数据的抓取。但评三甲不是目的,重点是以评促改,以此做抓手促进医院继续发展。”
建设基层急救体系
在富顺县人民医院的下属医疗机构中,板桥镇卫生院地处最偏远。过去,当地群众突发急病而卫生院无法收治时,往往需要先拨打120,由县人民医院派车前往接回,来回最快也需两个小时,容易耽误病情。如果转送到县外费用又比较高,这给居民就医带来了极大不便。
今年3月,经过研判,富顺县人民医院牵头在板桥镇中心卫生院设立急诊科,为县西部片区提供24小时急诊服务。同时,医院为该院配备了一支24小时值班的急救队伍和一辆救护车,实现患者来电后30分钟内即可收治,大幅提升了当地急救响应效率。
除了建设急诊急救平台提升应急就诊能力,富顺县人民医院还逐步完善板桥镇的内外科诊疗体系,选派一名副主任医师和三名主治医生常驻基层,重点覆盖急诊、心内科和神经内科等群众最迫切需要的专科,使患者在当地即可接受专业救治,无需外出转诊。
同时,医院着力打造“一体化联合门诊”“联合病房”“专家工作室”等平台,重点加强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普外科、康复科、老年病科等基层特色科室建设。通过技能培训、进修带教、专家轮岗、技术引进等多种方式,将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全面提升板桥镇中心卫生院的诊疗能力和医护人员水平。
目标责任制贯穿医院每一位职工
“当前更重要的是提质升级。”何其志表示,近两年医院的目标任务不再追求增量,而是聚焦于质量提升。例如,手术设计更注重微创化,医疗服务趋于精细;将神经内科与神经外科整合为神经疾病中心,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合并护理单元节约人力,以便投入到其他重点学科建设中。
“医院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高素质人才。”他说,“未来我们会有选择地压缩规模,减少对数量的追求,更加注重人力的综合素质和结构优化。”
为新技术提供发展空间
何其志深知培养人才的不易,对创新人才寄予厚望,也对他们有更高的要求。在绩效分配上,医院的整体绩效发放方案向有创新能力的业务骨干倾斜。
“大医院的虹吸很严重,如果我们不创新、故步自封,很快就会被淘汰。”何其志指出,医院培育一项新技术往往需要2至3年,甚至更长时间,这对人才的钻研精神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鼓励技术突破,他设计了专项激励机制:对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根据类型提供1至3年的保护期,但要求在保护期内,技术负责人必须带出一个完整团队。
何其志认为,人才首先要服务于学科建设,学科规划必须明确:要建设什么样的学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一点,离不开医院对当地疾病谱的深入研究。
目前,富顺县人民医院在神经科和胸外科两个专业上,已实现了学科能力的突破。(案例来源:医学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