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医院运营观察正式开启。 北京作为我国医院医疗技术兜底的存在,各大医院持续多年登顶各大医院排行榜。 笔者在北京生活10年,一些头部医院也实地参观过,实际感受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北京,简称“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 户籍居民期望寿命82.5岁,全国第2 城镇人口比重87.5%,全国第2 卫生总费用3351.9亿元 人均卫生总费用1.4万元(2020),全国第1 居民年均就诊10.4次,全国第2 居民年住院率16.8%,低于全国0.7百分点 医院 每百门急诊入院2.7人次,全国最低 门诊次均680元,住院次均2.6万元,均为全国最高 总住院手术率49%,比全国高9百分点,全国第4 平均住院日8.6天,比全国低0.4天 医疗机构 每百门急诊入院1.7人次,全国最低 人均总收入84万元,全国第2 人均财政拨款13万元,全国第4 人均事业收入64万元,全国第2 人均总支出79万元,全国第2 人均结余4.5万元,全国第3 人员经费支出占比为33.1%,比全国平均低3.6百分点,全国第4低 人均人员经费26.2万元,全国第2 注:数据来自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 常住人口2184.3万人,较上年度下降4.3万人 其中外来常住人口占38%,60岁及以上人口占21%,65岁及以上占15% 医疗卫生机构12211家,其中三级医疗机构138家 卫生人员39.5万人,医师12.5万人,管理人员2万人 编制床位14.5万张,其中医院13.3万张,实有床位13.4万张 医疗机构共诊疗23102.4万人次,出院379.5万人次 实有床位使用率65.9%,平均住院日8.1天 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门诊患者次均医药费701.9元,其中药费305.2元 住院患者人均医药费用25372.6元,其中药费5114.0元 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费用2997.4亿元,比上年增长4.7% 其中财政拨款551.4亿元,比上年增长16.0% 注:数据来自北京卫健委、北京统计年鉴2023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760.7亿元,比上年增长5.2% GDP排全国第13 注:以上数据来自北京市统计局。 图 北京国贸 医疗卫生资源状况。“十三五”以来,首都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长,但距国内和国际大城市仍有差距,与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首善标准相比还有不足。2020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1211家,实有床位12.7万张,分别较2016年增长5.4%、8.7%。按照机构类别划分,医院733家(公立227家、民营50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183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11家,其他机构184家。每千常住人口编制和实有床位数分别为6.27张和5.81张,低于全国6.3张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上海6.4张、重庆7.4张等国内大城市每千人床位数量,与东京(9.6张)、巴黎(12张)等国际城市差距明显。但核心区每千人实有床位数较高,为13.9张,明显高于外围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仍然凸显。 全市共有三级医院104家(不含驻京部队医院),其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属管医院17家、市属医院22家、区属28家、其他部门企业及社会办医37家。全市卫生人员数37.6万人,较2016年增长13.6%。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1.9万人,注册护士13.5万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5.41人、注册护士6.15人。 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区域分布不均衡。全市三甲医院中超过80%布局在中心城区。大兴、顺义等平原多点地区和密云等生态涵养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相对不足。 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相对薄弱,分级诊疗制度尚未落实到位。分级诊疗在国家层面刚刚起步,尚未充分显现效果。一方面,大医院优质资源聚集促进了学科高度分化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对患者及高水平医学人才“虹吸”作用凸显。部分三甲医院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人才队伍和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对居民就医吸引力有待提升,尚不能完全满足预防、医疗、康复等卫生保健需求。此外,全国医疗卫生发展水平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导致外地患者来京就医仍为常态。 学科结构不合理。专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水平和空间布局有待优化。儿科、肿瘤、精神、康复护理等资源配置相对不足。 举办主体单一,社会办医服务能力不足。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虽然数量占比不低,但在规模和服务能力上均有待提升。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发展尚不健全,与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定位不完全匹配,个性化、国际化医疗服务供给能力亟待提升。 公立医院空间布局和环境亟待改善。本市公立医院基本建设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由于建设年代较早,医疗卫生设施现状与当前医疗技术发展水平和医疗服务需求不相匹配,普遍存在建筑面积不足、空间布局和医疗流程不合理等问题,优质医疗学科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 ——北京市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2020年-2035年) 注:上下滑动查看。 首都核心区。坚决不能成为“看病中心”,应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为中央政务国务活动提供安静优良的政务环境。核心区医疗卫生资源主要满足区域内居民健康需要和中央党政军机关运行和政务活动需要。 城市副中心。也不能成为“看病中心”,重点在健全体系、补充功能和资源短板,为副中心及北三县等地区提供高质量综合医疗服务保障。 协同推进央属医院疏解。按照中央确定的疏解项目清单,协同推进部分央属在京三级医院向京外,重点向雄安新区、北三县区域疏解。 增减挂钩,促进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按照增减挂钩的原则,有序推进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和部分央属医疗机构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南部、西部、“回天”地区等市域内资源薄弱地区疏解,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合理布局。严控疏解项目床位和建筑规模。完成口腔医院迁建、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扩建、清华长庚医院二期、友谊医院顺义院区、朝阳医院东院等重大疏解项目,压缩现址床位规模。 结合各区分区规划和人口分布,推进部分区属医院提质改建。在首都功能核心区,推进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异地迁建项目;在中心城区,推进海淀区苏家坨中心医院、石景山区五里坨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新建工程;在城市南部地区,推进丰台医院提质改建、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二期、大兴区人民医院迁建、房山区中医医院新院区等项目;在平原新城,推进顺义区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工程、昌平区中医医院迁建等工程;在生态涵养区推进怀柔医院二期扩建、怀柔区妇幼保健院迁建、平谷区妇幼保健院迁建、密云区中医院迁建、门头沟区龙泉医院迁建等工程,填平补齐资源缺口。 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按照每千常住人口1.5张床位为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预留规划空间。除核心区外,其他区域可结合CBD、使馆区、丽泽商务区等重点功能区以及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三城一区”等区域,综合利用医疗卫生用地或其他可兼容用地,积极发展社会办医疗机构。 ——北京市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2020年-2035年) 注:上下滑动查看。 图 故宫角楼 目前优质资源及服务量都集中在三级医院。 注:数据时间为2022年,数据来自北京卫健委、北京医管中心。 安贞医院登顶,其通州新院区今年开诊,预算较上年度有较大增长; 头部医院基本为全国知名医院,许多医院预算增量不大, 北京三级医院配置充足,整体发展较好, 多年全市三级医院国考成绩全国第一。 我们从北京医保中调取了本市所有三级医院名单,除了部队医院、其他政府举办医院之外,仍有20多个三级民营医院,专科类偏多。 注:本类医院不公开发布预算信息。 随着分级诊疗的逐步推进,各基层医疗机构都有较大发展空间,一些体量已达到区县级医院水平。 注: 1.数据源自各地区省市区级卫健委、医院公开发布; 2.本年收入为当年预算,不含上年度结转,可理解为总收入; 3.事业收入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可理解为医疗收入; 4.备注中的2023等数字表示当年预算、决算; 5.观察中不含部队医院、民营医院(未发布预算) ; 6.医院等级数据来自北京医保官网。 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以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特色专科突出、多学科综合优势强大享誉海内外。 医院共有4个院区、总建筑面积62万余平方米,在编职工4300余人、两院院士3人、临床医技及平台科室5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6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国家重点学科12个。 开放住院床位2000余张,2023年手术量7.3万例、年出院病人13万人次。 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排名第一。 是以治疗心肺血管疾病为重点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专科特色突出,在中国心血管领域处于领军地位,多学科综合实力强劲。 目前医院占地面积7.65万平方米,现有职工4000余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00余人,住院编制床位1500张,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年门急诊量270余万人次,手术超7万例。 截至2022年12月,医院平均开放床位数2332张。2021年,北医三院入选全国首批14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拥有2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含建设项目)。 2022年门急诊量超过435万人次、出院患者14.5万人次、完成手术8.1万例次,平均住院日4.65天/人次,为全国领先水平。 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连续五年获得A++。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