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飞行检查(简称飞检)作为国家医保基金监管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呈现出逢检必罚屡查屡犯的现象。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医疗机构逐利动机与监管压力的矛盾,也折射出制度性漏洞和行业深层问题。这一问题的根源涉及利益驱动、监管机制、医疗体系结构等多重因素。

医保飞检来了,飞检采用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突击方式,结合大数据筛查、智能监控等技术手段,通过分析诊疗数据,识别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串换药品等高发问题,精准锁定违法违规行为。多地检查组通过调取住院病历、核查患者身份、清点在院人数等方式,发现挂床住院”“诱导住院”“虚假诊疗等问题。尽管国家医保局要求机构主动整改(自查从宽、被查从严),但部分医院自查敷衍,存在表面整改现象,出现逢检必罚,而且屡查屡犯的现象。

一、屡查屡犯的深层原因

1、利益驱动下的违规惯性

经济利益诱惑:部分医院通过重复收费、分解项目、串换药品等方式套取医保基金,形成灰色收入链条。部分医院为弥补运营成本或追求利润,通过分解住院、挂床住院、虚构诊疗项目等方式套取医保基金,依赖医保收入维持运营。

2、药品耗材灰色利益链

部分医院与供应商形成利益同盟,通过高价采购药品耗材、虚构使用记录等方式套取基金。,零售药店存在回流药二次销售现象,医院领域类似问题同样突出,例如串换高价耗材、虚开处方等。

3、监管机制尚未完全堵漏

传统监管的局限性:过去依赖人工检查,存在效率低、覆盖窄的问题,易被医院通过表面整改规避。尽管引入第三方机构和大数据技术(如药品追溯码),但部分偏远地区或小型机构仍存在监管盲区。

部门协同不足:医保、卫健、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尚不完善,部分案件处理滞后或处罚力度不足。

4、医疗体系的结构性问题

以药养医模式未根除:部分医院仍依赖药品和耗材加成盈利,导致过度开药、高价耗材滥用。医保支付方式与诊疗行为脱节。

5、医疗服务价格扭曲问题

医疗服务价格定价偏低,不能体现实际成本,导致医院通过增加服务项目或提高药品耗材使用量来弥补收入不足。

6、跨部门协作不足

医保基金监管涉及医保、卫健、公安等多部门,部分地区存在职责不清、协调不畅的问题。虽然每年都有九部门联合部署专项整治,但是九龙治水效果难以持久。

7、处罚威慑与违规成本失衡

国家医保局明确自查从宽、被查从严原则,但部分医院自查自纠流于形式。尽管违规机构面临罚款、暂停医保协议等处罚,但相较于套取基金的收益,违法成本仍偏低。此外,对个人追责机制尚不完善。 

8、医保支付方式与医院运营矛盾

现行医保支付标准(如按病种付费)可能导致医院通过高编码或分解诊疗项目来弥补收入,尤其在经济压力较大的基层医院更为普遍。

9、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竞争加剧

部分地区医院为吸引患者,通过违规手段降低患者自付比例(如诱导住院),形成恶性竞争。部分违规行为(如医生开单提成、科室创收指标)长期存在,形成法不责众的心理。

10、信息化与数据壁垒

部分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低,数据篡改风险仍存,医院领域也存在病历记录不完整、诊疗数据造假等现象。

二、破解屡查屡犯的治理方向

1、强化全链条监管

推进智能监管+人工核查模式,如药品追溯码全流程应用、大数据风险预警等,实现事前、事中、事后闭环管理。

扩大飞检覆盖范围,重点打击欺诈骗保高风险机构,落实四个必查(基金赤字、拖欠结算、扫码滞后、地方监管不力)。

2、加大惩处与震慑力度

对隐瞒问题的机构从严处理,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并联合纪检监察部门追责。

实施驾照式记分制度,将监管对象延伸至医务人员个人,记满12分者暂停医保支付资格。

3、推动医疗体系改革

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如DRG/DIP),切断过度医疗的利益链。

提高公立医院财政保障水平,减少对医保基金的依赖。

总之,逢检必罚反映了监管效能的提升,而屡查屡犯则暴露了医疗体系深层次的利益纠葛与制度漏洞,本质是医疗公益属性与市场化运营矛盾的体现。短期需依靠飞检高压震慑和智能监管堵住漏洞,长期则需通过制度性改革重塑行业生态。才能实现医保基金的长效安全,真正守护百姓的救命钱

来源:誉方医管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