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三甲清退30%行政后勤
近日,某自媒体博主透露,此次医疗圈震动的导火索是清退行政后勤岗位。上海两所顶尖的三甲医院已率先行动,对行政类员工合同到期后不再续签,部分人员调岗后绩效大幅下降,甚至被削减至原来的一半。
据内部人士透露,上海其中一所大三甲医院已清退了近30%的后勤人员,连院长秘书都被分流至导诊台。

该博主指出,“三明医改”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已显现出其威力,行政后勤人员的年薪不得超过医院总支出的10%!以一家年支出10亿元的三甲医院为例,行政后勤岗位的预算仅1亿元。如今,各家医院都在连夜核对账目,财务科长们为此愁得直挠头。
此次上海多家大三甲医院率先将医疗体系中的人员冗余问题摆上台面,并非毫无预兆。
自2024年9月以来,上海多家医院陆续传出消息,医院已下定决心压缩行政后勤等辅助人员的数量。
例如,上海某顶级三甲医院的医护人员在网络平台发文称:“医院这次是动真格的,开始改革,砍掉了许多行政后勤等编制岗位,机关总人数缩减至之前的1/3~1/2。临床科室要供养的非医疗技术人员大幅减少,各个临床科室的医生都对此表示欢迎,我们对这一政策表示热烈支持。”
另一位上海三甲医院的护士也表示:“今年底发放的绩效可能会与往年不同,医院会请督导组入驻,严格执行辅助人员绩效不得超过临床人员50%的规定。我们护士长说,三明那边的行政后勤人员奖金非常低,真的是干什么活拿什么钱。听说三明那边的行政后勤已经不吃香了,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医院此举,是为了逐渐学习三明的经验。”
近日,更有上海多家医院爆出,医院确实已下定决心,严格执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相关文件,不再雇用行政后勤岗位绩效不达标或多余的人员。
按照常理来说,任何一家医院,医护人员都应是核心。然而,在许多医院,行政和后勤人员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医护人员,这引起了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的频频吐槽。
上海一名内科医生表示:“行政后勤人员天天坐办公室,工资却比拿手术刀的还高。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实实在在地做事,拿钱最少,事情最多,还要被考核扣绩效、随时被批评。”
“行政后勤岗位工资高,行政后勤部门科长的工资参照的是临床科主任的待遇,这导致行政领导的收入高于部分临床科主任,待遇优厚,不上夜班,工作压力小,工作量少,成了关系户的重灾区。有能力的医生护士都想找关系调后勤,有些甚至是副高正高,医院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最后却去后勤躺平,显然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予以纠正!”
优化医院人员结构,压缩行政、后勤、辅助等人员
医院行政后勤人员冗余问题突出,各部门设置繁杂,俨然如同政府机关一般,实在令人咋舌。
以医院行政部门为例,其主要构成包括党政办、院办、团委、总值班、医务科、总务科、门诊部、科教科、财务科、人事科、医保办、后勤处、宣传科、质控办、院感科、保卫科、设备科、信息技术、病案室、项目办、基建办、工会、妇女联合会以及采购等部门。这些部门虽不直接参与治病救人,却统揽医院各类大小事务。
近几年来,网络论坛上关于此现象的讨论层出不穷,例如“坐标中医院,医疗工作者800多人,后勤2200多”“700人的县城医院,医护人员仅300人”“临床和行政人员比例几乎对半”等吐槽与批评比比皆是。许多发帖者指出,医院行政后勤人员数量远超临床医生,且工作强度低、收入高、晋升快,甚至占着编制不干活,这无疑让医生们羡慕嫉妒,甚至心生怨言。
在这些讨论中,一位医生的发言令人印象深刻:“我们临床中专业技术过硬的人员都转去行政了,全院1300多名职工,却只有500个医护人员。”还有医生表示:“我们全院450人,有执业资格的医师仅50人,全靠这50人苦苦支撑,护士们也在拼命,其他人却轻松‘搭车’……”
由此可见,行政后勤人员的占比显然过高。
根据《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的规定,医院各类人员的比例应为:行政和工勤人员占总编制的28%~30%,其中行政管理人员占编制的8%~10%;卫生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70%~72%,在卫生技术人员中,医师、中医师占25%,护理人员占50%,药剂人员占8%,检验人员占4.6%,放射人员占4.4%,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占8%。
虽然规定卫生技术人员应占总编制的70%~72%,但现实中又有几家医院能够真正达到这一比例呢?
针对上述种种现象,国家已经有所关注,并正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2024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4426号(医疗卫生类380号)提案答复的函》,其中明确表示:将优化医院内部人员结构比例,压缩行政、后勤、辅助等人员编制,将更多编制倾斜给医护人员。

此外,据上海部分医护人员透露,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已于去年9月向各大医院下发文件,明确要求三甲医院对行政后勤岗位进行精简。文件中“不直接服务患者的岗位需重点压缩”的表述,更是将行政后勤人员推至风口浪尖。
各地医院如何进行抉择?
上海向来勇于“第一个吃螃蟹”,此次带头精简行政后勤岗位冗余人员,展现了极大的勇气,也为全国提供了借鉴意义。全国各地医院也在陆续行动。
例如,河南安阳市近期借鉴三明医改经验,出台了公立医院薪酬分配指导意见,内容可谓重磅。
安阳市明确指出,薪酬分配应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的价值,原则上医(含医技)、护(含药)、管理人员薪酬总额占比为5:4:1;统筹考虑编制内外人员薪酬待遇,实行同岗同酬。岗位属性由公立医院与医疗集团(医共体)共同核定,核定后需向市卫生健康委报备,不得随意更改。2025年医生固定薪酬占比至少需达到60%,2026年至少达到65%,2027年至少达到70%。

安阳一名外科医生表示:“落实三明医改,首先要把管理人员占比缩减到合理水平,管理人员数量超过医生的现象必须彻底改变,我们这里已经开始行动了。”
随着医院下定决心缩减行政后勤人员数量并降低其薪资绩效,行政岗位的热度也随之下降。
2025年初,陕西一名科主任感慨道:“从春节前发放的年终奖就能看出,现在的医院正逐渐向三明模式靠拢。三明医改不允许医院给行政后勤人员过多的绩效,因为这种模式并不适配。以前行政部门可以拿到1.5~2的系数,而今年普遍低于1。以前行政后勤岗位因工作轻松、工资高,成为临床医生竞相争取的优质岗位,但现在行政岗位琐事增多,薪酬减少,还是不要再羡慕了,安心从事临床工作吧。”
随着三明模式的逐渐普及,行政后勤岗位的热度势必不如以往,至少对普通职工而言是如此。因为各类薪酬改革措施都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室人员的收入不得低于所在医疗机构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医生的平均工资不能低于行政后勤人员的平均工资。
此外,卫生健康委目前要求压缩行政、后勤、辅助等人员数量,这两方面都不占优势。那些执意想去行政后勤岗位“躺平”的医生,也该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职业规划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