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探索,海南公立医疗特需服务管理办法更新了


经历三年探索后,海南省对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特需医疗服务的管理办法进行了更新。


为规范海南省公立医疗机构特需医疗服务管理工作,提升自由贸易港医疗健康服务水平,近日,海南省医疗保障局、海南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海南省公立医疗机构特需医疗服务管理办法(试行)》,据了解,这一办法是对三年前《海南省公立医疗机构特需医疗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琼医保〔2020〕245号)进行修订而成。


那么,三年前后,关于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特需医疗服务,海南省两份文件修改了哪些地方呢?


据看医界观察,首先,新版办法在总则中就明确“特需医疗服务是基本医疗服务的合理补充,应体现对基本医疗服务的反哺作用。”


其次在特需病房床位方面,新版办法明确特需病房床位数占本医疗机构核定床位数的比例不得超过10%;实际开放床位未达到核定数的,特需病房配备的床位数不得超过实际床位的10%。同时特别提出,特需病房主管医生必须符合专业医生资质。


调整最大的部分在于医疗服务项目与价格部分。


新版办法提出,特需医疗服务项目实施清单式管理。公立医疗机构在规定的特需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范围内,制定并按附件的格式公开本医疗机构特需服务项目清单。


同时,列入特需服务项目应符合以下特征之一:


1.一般医疗服务项目;2.属于临床重点专科的项目;3.主要功能为非疾病治疗的项目,包括但不限于特需门诊、特需病房、特需体检、医学美容等特别需求的医疗服务项目;4.公立医疗机构特需医疗服务区域配备医学影像、超声检查、检验类项目相关设备;5.项目现行价格构成中技术劳务占比未达60%的项目;6.属于现行基本医疗服务项目中使用新的诊疗方式、使用新设备新耗材的项目。


针对特需医疗服务价格,办法也明确按市场供求情况的定价原则制定,实行市场调节价,由医疗机构自主确定。


海南多家医院开展特需服务


据了解,2020年底,海南省出台了《海南省公立医疗机构特需医疗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相关部门在解读这一政策时,对特需医疗的背景及全国开展情况进行了介绍。


解读称,我国“特需医疗”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目前,全国大多数城市均已开展特需医疗服务,尤其是北上广等地区在本世纪初就开展了特需医疗服务,建立了比较完善管理体系。海南省特需医疗服务起步较晚,除极少数公立医疗机构已开展,大多数公立医疗机构尚未开展或刚申请。


在政策的鼓励下,三年时间里,海南当地不少公立医院开设了特需医疗服务。


虽然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早在2010年5月就开设了特需病区,不过,在管理办法出台后,2022年7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开始对门诊楼19-20楼特需医疗区进行改造,同时,医院官网也相继发布增加整形美容科特需门诊、MDT门诊医疗服务、产科特需病房、增加特需门诊出诊专家的公示。


2023年6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等医院特需门诊相继开诊。2024年4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国际医学中心正式开诊,国际医学中心下设国际特需门诊和国际特需病房,提供多学科诊疗(MDT)、专门人员咨询、预约、导诊及双语服务等特需医疗服务。


全国多地鼓励公立开特需


虽然消费降级的谈论声不绝于耳,但实际上,医疗服务是难得的仍处于消费升级的领域。随着居民对于健康意识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患者也希望在医疗服务体验上有所提升。


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在推动各级各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方面,通知就提出制定规范发展特需医疗服务的政策,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


同一时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的通知,针对培育健康养老托育消费新场景,文件提出:推动健康消费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医疗机构提供特需医疗服务。


而近年来,全国多个省市也出台了关于公立医疗机构特需医疗服务的相关管理规定,涉及服务项目和价格等。


就在2023年底,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印发了特需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管理办法的通知,通知提出,个性化需求较为集中的口腔、眼科、整形、妇产等专科医院以及广东省内与港澳(台)共建医院实行市场调节价的项目合计数量和合计费用占比超过10%的,各地可把握节奏,原则上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3年内逐步落实相关控制要求。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保障局、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公立医疗机构特需医疗服务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三级及以上主任医师在保证完成规定的医疗、科研、教学等医疗服务任务的前提下,可以提供特需门诊服务。


通知印发后,内蒙古多家三甲医院备案了特需医疗服务项目。以包头市为例,据包头市医保局消息,截至2023年8月,包头全市共有10家三级医疗机构开展32项特需医疗服务项目,累计为医疗机构增加收入900多万元,在满足群众个性化医疗服务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医疗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公立特需来了,民营医疗抗得住吗?


在政策助推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立医院开始关注并涉足特需医疗服务,在提升公立医院服务质量与就医体验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对当地民营医院的发展构成一定竞争。


首先,公立医院开设特需门诊与病房后,凭借其品牌、专家、技术和价格等优势,可以迅速占据市场份额,对民营医院构成挑战。西部某高端私立妇产专科医院院长就曾表示:在公立医院特需服务和医联体的双重围剿下,原本以高端化服务为特色的医院,市场空间被大大挤占,业务现呈下滑趋势。


据该院长介绍,医院原本是企业医院,改制后定位当地“第一高端妇产科医院”,通过特色化的服务逐渐取得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成立近10年,年新生儿分娩量从最初的300例上升到2000多例,排名也曾长期占据当地第二名,仅次于该市人民医院。


然而,自当地妇幼保健院开展特需服务后,由于价格相近且为公立医院,不少产妇被直接分流过去。目前,妇幼保健院的新生儿年分娩量已经超过了自己的医院。而且该市妇幼保健院还加入了省内医联体,一些县域居民也被其收入囊中。更为尴尬的是,该市距离省城市中心也不过1小时车程,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干脆选择到公立医院特需部分娩。


民营医院如何面对公立医院特需医疗的冲击?知名医院管理专家、冬雷脑科医院集团总院长刘卫东认为,在民营医疗规模化发展的20年里,公立医院缺服务,社会办医缺质量是公认的问题。公立医院缺服务的根源是医疗资源紧张,而民营医院缺质量一方面是编制原因难以引进人才,另一方面是经营者不熟悉医疗体系,用营销思维办医院,造成医疗质量和管理质量上“双缺失”。


刘卫东认为,在往后的20年,社会办医要狠抓“三个质量”(医疗质量、服务质量、管理质量),才能在发展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抓住自己的机遇。“我们既要提供好的医疗质量,还要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给患者,让患者得到实惠,这才是医疗的本质。”


可什么样才叫做高质量?在刘卫东看来,没有标准化和精细化,是没办法谈高质量的。


以服务质量的提升为例,刘卫东描绘了服务流程标准化后的理想场景:未来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和普通医疗应该只有环境硬件的区别:比如特需病房能提供更好的病房环境和生活用品,而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上应该与普惠医疗是同样的标准。医务人员的服务培训和规范不应该有两套系统,医生和护士也不可能有“两张面孔”。

来源:看医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