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借助信息系统,践行着闭环式管理。副院长吕富荣十分认同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的“你如果无法度量它,就无法管理它”。他认为,医疗质量管理也是如此,要基于数据说话,基于数据评估。

近来,医院启动了“信息优化工程”,投入2.58亿元重金重建的一体化HIS+EMR系统,彻底融合HISEMR两大主营系统,实现医护技、医嘱病历、门急诊及住院、线上线下、临床管理多个一体化。其间,围绕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在医疗活动中以医嘱为主轴线,贯穿医、护、药、技等医嘱执行环节,建立全面的医嘱闭环管理过程。目前,医院已实现医疗管理各个环节的数据记录实时化、认证识别条码化、流程操作自动化。医院还从患者层面、医疗层面、医院管理层面,落地了“智慧医疗、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且已于2021年通过重庆市“智慧医院”五级评审。


另外,医院将DRG这一支付工具运用到管理中,通过DRG运行大数据建立多个医疗质量监测模型。如,中低风险死亡率模型对死亡原因及诊断等进行核实,提高死亡病例主要诊断选择的正确率及医疗质量;31日非计划再入院模型及时提示可能存在医疗服务提供不足,对医疗质量进行全面监测;单病种质量控制模型,对标国家单病种绩效考核满分值,实时监测院内单病种运行情况,尤其是对次均费用、平均住院日、病死率等指标进行分析与管控。

同时,医院充分利用院内DRG数据,设置院内DRG病组标杆值,比较科室之间平均住院日、次均费用、药耗占比等指标。“院内标杆值主要分析同一病组不同科室或同一科室不同医疗组的时间消耗指数和费用消耗指数,找到科室或医疗组间的差距,做好临床路径管理,控制不合理诊疗费用。”吕富荣解释道。

值得借鉴的是,医院利用用户画像,建立了医生耗材使用偏好模型,并根据模型数据创新性开展耗材听证,分析同一DRG组、同一手术方式、不同医疗组的耗材使用偏差,尤其是组织使用差异较大的医疗组进行听证。

在听证会上,听证医疗组及所在科室的主任,需要在全院行政、临床科主任、医疗组长面前,回答三个问题:为何耗材费用高于其他医疗组、医疗费用(耗材费用)较往年增长的原因、接下来将采取的措施。

目前,医院已对肠道肿瘤、肺部肿瘤、妇科肿瘤、骨科、血管外科等专业的各医疗组进行听证,进一步规范临床路径,降低患者负担。

与此同时,强化医疗质量上,医院也毫不松懈,且有着清晰的路径。

推广新的医疗服务/管理模式,便是路径之一。吕富荣举例道,为了强化围手术期质量管理,医院于2015年底正式启动ERAS推广工作,至今已累计惠及患者近8万名,涵盖全部外科科室。

据不完全统计,实施ERAS后,在医疗质量上,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降低40%,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降低45%,患者安全得到保障;在医疗费用上,住院费用人均下降50008000元,目前累计节省医疗费用近4亿元;在医疗效率上,患者整体平均住院日缩短了1.8天。“ERAS保障围手术期质量案例拿到多个奖项,医院成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加速康复外科骨科首批试点医院。”吕富荣很是欣慰。

路径之二便是注重项目驱动。比如,医院设置了病案首页改进项目,将病案首页合格率纳入医院年度目标考核体系,与科室年度考核挂钩,并制定了《病案首页质量评分标准》、奖惩标准,设立病案首页质量专项奖。“病案首页合格率从2016年的84.94%提高到2022年的99.93%。”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