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共有公立三级医院3275家,其中包括三级甲等医院1651家,在这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地市级医院。
体量大、功能全、数量多的地市级医院在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当中,肩负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然而在硬币的另一面,地市级医院又位于大型三甲医院与县级医院之间的“夹心层”。
当大型三甲医院凭借品牌与口碑虹吸周边患者,依托高水平人才队伍积极应用前沿技术,开展更多四级手术和微创手术;当基层医疗机构在强基层的政策导向下快速发展,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扩容下沉,“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的目标逐渐达成。位于两者中间的地市级医院,难免让人感到“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人才是医院发展最为核心的要素,而相较于省级大三甲医院,“人才难求”却是很多地市级医院的发展瓶颈。人手不足直接导致医护人员工作负荷量大,进一步加剧了地市级医院吸引人才的困难。
尽管如此,广大地市级医院仍不断挖掘自身发展潜力,积极引进人才,着力发展优势科室,强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定位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医改步入深水区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问题,江苏省人民医院将医保费用管理与医保服务质量评价相结合的做法,或许值得众多地市级医院学习。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建设启动时,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是全国范围内较早一批探索医保服务的大型公立医院之一。该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的丰富经验正是新时代医院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占伊扬曾公开表示,医保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必须基于激励理论,要从临床医务人员的内在需要着手建立。江苏省人民医院将DRG运行结余增量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激励科室职工,通过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与绩效管理机制,让临床科室更加主动地配合医院管理工作的开展,并设置科学的评价指标和公正的评价程序,调动临床科室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医务人员个人目标与医院组织管理目标的统一。
占伊扬同时指出,该体系的运行必须融入病案质量、费用管理、疑难危重患者治疗、医疗服务质量等指标,关注医保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建立起全方位的“DRG费用—医疗质量”联动评价体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