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了 2025 年全系统为民服务的八件实事。 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就卫生健康系统为民服务实事的相关情况进行介绍,并现场解答记者提问。此次公开承诺开展服务内容,在卫生健康系统尚属首次。 这八件实事,涵盖多个关键领域。有的旨在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有的着眼于减轻群众负担,还有的直接关联医院及医务人员未来工作中的热点问题。那么,这些实事下一步将如何落地实施?又有哪些切实可行的举措?国家卫健委给出了答案。 启动“儿科服务年”, 攻坚儿童就医难题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自 2016 年起,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出台推动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文件。同时,全国设立多个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与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儿科医疗资源配置与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如今,全国儿童医院达 162 家,设有儿科的公立综合医院近 4400 家。每千名儿童床位数从 2015 年的 1.93 张增至 2023 年的 2.55 张;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从 0.49 名提升到 1.02 名。 尽管全国儿科医疗资源与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但供给与群众需求仍有差距。为补齐短板,国家卫生健康委将 2025 - 2027 年设为 “儿科服务年”,旨在 3 年内扩大服务供给、增强服务能力、改善医疗服务,更好满足儿童就医需求。“目前,全国超过90%的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能够提供儿科服务,暂未提供儿科服务的大多为二级公立综合医院。”焦雅辉说。 为实现 2025 年底全国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都能提供儿科服务的目标,焦雅辉提出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 省级卫生健康委全面排查本省未提供服务的医院,摸清底数,确保任务落实; 二, 通过派驻专家、远程医疗、医联体等方式,帮助未设儿科的医院填补空白,让患儿就近就医; 三,省级卫生健康委引导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将开展儿科服务作为重要任务,加大落实力度,办好为民实事。 取消门诊预交金,就医减负,便捷升级 “假设某医院经测算,参加城乡居民医保患者因某病种过去3年平均住院费用是9000元,医保报销后个人平均自付费用是3000元,那么该医院向这类病种的城乡居民医保患者收取的住院预交金不得超过3000元。”国家卫生健康委财务司司长刘魁算了个账。 如今,我国基本医保制度仍在不断健全。为让群众享受更多改革红利,自 2025 年 3 月起,全国公立医疗机构取消门诊预交金,将医保患者住院预交金额度降至同病种个人自付平均水平。 据介绍,改革预交金管理,主要包括门诊预交金和住院预交金两个方面。一是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停止收取门诊预交金,并且要限时清退患者以前缴纳的门诊预交金。但为了避免给部分群众带来不便,对不会使用新型支付方式的老年人群,可以保留预存费用等方式;对门诊手术、急诊手术等一次就诊需多次缴费的复杂情形,在患者自愿的前提下,医疗机构仍可以预收费用。 二是医疗机构要根据住院患者的同病种前三年度实际发生的次均住院费用和个人自付费用,合理确定住院预交金的额度,并且公示常见病种预交金收取的额度。刘魁表示,“下一步,将制定和发布技术指引,指导各地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确保落实制度不走样。” 为保障制度落地,国家卫健委将从三方面推进:联合发文,全国统一部署,制定技术指引;完善医保预付金管理,协同医保部门提升资金清算结算效率;提升支付便利性,指导医疗机构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费用结算。此次预交金改革,将进一步减轻患者就医压力,让就医更便捷、舒心。 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优化医疗服务 “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我们秉持‘尊重医师决策、创造互认条件、结合实际稳步推进’的思路,坚守‘保障质量安全’底线。”焦雅辉介绍。互认项目需从保障医疗质量出发,选择同质化高、稳定性好且技术标准统一的项目,如血常规、CT 检查等常用项目。 然而,考虑到患者生理与病情变化,国家卫健委明确了接诊医师可重新检查的六种情形:病情与检验结果不符、结果变化快、对诊疗意义重大、处于急诊急救状态、涉及鉴定及其他医师判定的情况。同时,医师需强调加强医患沟通,对不可互认情况做好解释,争取患者理解。 为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国家卫健委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落实: 一,分步逐级推进:借助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推广 “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 模式,先实现医联体内同质化管理,再从医联体互认入手,有序扩大互认范围,迈向市域、省域、区域及跨省互认。 二,强化质控工作:加强临床检验、放射影像等相关专业质控,实现国家、省、地市质控中心全覆盖并向县延伸,提升检查检验规范化与同质化水平。今年目标是在地市范围内,使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达 200 项。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为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提供便利条件。 四,加强监测评价:逐级对区域内医疗机构、科室及医务人员互认情况进行监测评价与指导。医疗机构内部完善绩效分配制度,调动人员与科室积极性。 五,争取多方支持: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在信息化建设、投入、医保支付等方面的支持,营造良好政策与外部环境,助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顺利推进,优化医疗服务。 破解血透难题,强化县医院服务能力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命 “续航器”。患者每周需到医院透析两至三次,就近治疗是他们的迫切需求。若周边医疗条件不足,患者要么长途奔波,苦不堪言;要么无奈迁居,生活与医疗皆受困扰。 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截至2024年底,全国约90%的县医院具备血液透析服务能力,但仍有部分县域血透服务能力待增强。国家卫健委目标在2025年底前,常住人口超10万的县均能提供血液透析服务。 此外,针对全国72 个常住人口超过10万的县中,暂不具备该能力的县公立综合医院,国家卫健委将采取 “一县一策”的方式 解决。 一,在硬条件方面,将依据人口规模、患者数量及其他医疗机构服务状况,为部分县医院设血透室,配齐血透机等设备,更新或增配老旧、不足设备。 二,在软实力方面,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借助三级医院对口帮扶等措施,将血透的人员、技术、服务与管理延伸至县医院,组织县医院人才培养培训,选派有潜力的医务人员进修,让县医院尽快掌握血透服务。 三,在质量管理方面,血透质量与安全是重中之重。对新开设血透室的县医院,加大质量监督管理力度,保障患者健康权益。 挑战依旧,产科转型迫在眉睫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与日俱增,心理健康与睡眠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将 2025 - 2027 年定为精神卫生服务年,推出一系列有力举措。 一,优化门诊服务,扩充专业力量。2025 年,目标是每个地市至少有一家公立医院开设此类门诊。国家卫健委将推动公立医院积极设置门诊,要求二级以上公立精神专科医院原则上必须开设,并鼓励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中医院、儿童医院跟进。 二,统一援助热线,提升服务效能。国家卫生健康委特设定 “12356” 为全国统一短号码,提升服务便捷性与可及性。目前,多地已开通该热线,其余省份也在积极推进,5 月 1 日前将全部投入使用。 三,加强科普宣传,提升健康意识。线下,遴选专家组成巡讲团,定期走进机关、学校、企业举办讲座;医疗机构要主动开展活动,目标是举办超 5000 场次。线上,组织专家制作科普小视频,通过多平台投放,以群众喜爱的方式广泛传播知识,让更多人受益。 力推血费减免,实现 “零跑腿” 目标 血费减免可以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高光明表示,为实现“血费减免一次都不跑”的目标,国家卫生健康委从多方面着手开展工作。目前,血费跨省异地减免平台已上线运行,并办理跨省异地血费减免的申请。 高光明提出,为了让每位献血者都享受到便捷的血费减免服务,已建有成熟的血费减免信息化平台的地方,要做好与全国血费跨省异地减免平台的对接;还没有相关信息化手段的地方,要充分发挥全国血费跨省异地减免平台的兜底作用。同时,让“血费减免一次都不跑”服务覆盖全国所有的血站。各地要利用官网、公众号、微博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血费减免政策和异地办理流程。 下一步,将不断优化完善无偿献血者激励奖励和权益保障政策,动员更多群众参与到无偿献血工作中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副主任刘其龙在会上表示,“确定实事只是开始,抓好项目实施、确保群众受益才是重点。” 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加强统筹调度,聚全委全系统之力,抓好八件实事的落实落地。从年初到岁末毫不松懈抓进度,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既定任务,向人民群众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