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提出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份强教强师的纲领性文件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教育关乎国家的根本、民族的未来,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医疗卫生行业要更好地守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必须建立一支既有精湛医术又有仁爱之心,既有开拓创新的勇气又有不畏艰难的毅力的医护队伍,而打造这样一支队伍,离不开一支能传授技术与德行、具有远见与胸怀、爱才育才的医学教师队伍。

近年来,医学技术快速发展,部分医护人员更加重视技术的掌握与更新,在繁忙的工作中渐渐忽视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甚至有了一些对病人不耐烦、缺乏同理心的行为,影响了医患关系,也损伤了白衣天使敬佑生命、大爱无疆的职业形象。

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在医学教育中,对人文教育还不够重视;在临床实践中,对医者人文素养的培养远远不足。很多医学院校里,学生参与人文课堂的热情还不够高;在很多医院里,带教老师对学生的品德与涵养的强调还显得有些弱。而这些都与教师队伍的素质与专业能力密不可分。

回望历史,在我国医学发展中,诞生了一批兼具仁心仁术,始终把病人放在心坎上,把病人利益至上的理念贯穿在行医过程中的医学大家。著名的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张孝骞总是随身携带着一个被截短的听诊器,因为他总是得弯着腰为病人听诊,他“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行医准则至今仍被广为传颂。上世纪60年代,在湖南农村开展巡回医疗的“万婴之母”林巧稚,每天亲自检查手术室消毒情况,要在手术检查床上铺好几层铺巾以防细菌感染,农村卫生条件虽简陋,但她的患者却从不曾发生过感染和并发症。我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了救治危重病人,下手术后就抱着被子和病人一起住进了病房,整整一个星期,日夜守护着病人……他们被病人记住的不仅是高超的医术,更是高尚的人文精神。

而今天,面对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更高要求、更多需求,我们更应该把这样的医者精神、人文情怀更深刻地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真正营造一种以德为先的良好氛围。而这些,必须依靠医学教师才能实现。以身作则、春风化雨、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这些历史沉淀下来的形容教师品格的成语如今仍然没有过时,仍需被新时代的教师奉为圭臬。

《意见》指出,要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引导教师自律自强,加强师德师风培养,唯有如此才能把好的传统和优秀的职业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当前,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医学领域,我们还面临着原创技术、原研药品、原创器械不足的问题,必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提高科技原创能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自控。而这一切,也离不开医学教师的不懈引导、启发、探索和研究。

近些年,我们更加注重在医学院校和教学医院大力开展医学科研工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现象,甚至由此引发学术不端,动摇了教师队伍、医护队伍的诚信形象,制造出一些虚假的学术繁荣。

为此,我们有必要在行业内尤其是医学教育中,倡导医生更多地投入临床实践,服务病人;倡导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更多开展能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研究。教师队伍更应以身作则,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意见》也提出,要营造教育家成长的良好环境。鼓励支持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推进教师评价改革,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现象,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人才工程引领,将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等相融汇,提升教书育人质量。

在新时代,瞄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样的根本问题,打造一支以德为先,兼具人文精神、科学家精神与教育家精神的优秀医学教师队伍,培养出更多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医护人员。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