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基层医疗70年发展历程,基层医疗的发展波澜曲折,但总体仍将是呈现上升趋势。

来源:诊锁界

作者:宗正

封面来源:pexels



新中国成立时期
1950年的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基层卫生组织的构架,即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乡设卫生委员,村设卫生员。报告从工作方针、基层组织与整顿医院、医学教育、交流与合作、药材装备、保障措施等方面展开,并指出了发展方向。

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

1950年毛泽东为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题词

大量培养卫生干部,《中国卫生画刊》,1950年

50年代山东基层医护人员到农村疫区防治黑热病

50年代的贵州省黎平县,侗族妇女去卫生所体检

1966年8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卫生室”挂牌。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之父-覃祥官主动辞去公社卫生所的“铁饭碗”,在大队卫生室当起了记工分、吃农村口粮的赤脚医生。

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卫生室纪念馆

长阳档案馆馆藏有关合作医疗的档案
1968年12月《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乐园公社成功举办合作医疗的试点经验
、赤脚医生时期
1968年,上海《文汇报》刊载了一篇《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文章,实际是一篇关于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培养赤脚医生的调查报告,介绍了黄钰祥、王桂珍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事迹。从此,“赤脚医生”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赤脚医生有了自己的姓名,王桂珍则被看做“赤脚医生”第一人
赤脚医生王桂珍
1968年9月,毛主席看了王桂珍的事迹后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从此“赤脚医生”响彻全国,并且他们把医疗、预防、保健工作连接在一起,建立一个完整的医疗卫生工作体系。

1968年《赤脚医生好》海报

赤脚医生宣传画

1969年,全国出现了大办农村合作医疗的热潮。按此思路,全国各地在县一级成立人民医院、公社一级成立卫生院的基础上,在大队一级都设立了卫生室,构成农村三级医疗体系。在大队一级卫生室工作的医务人员,都是“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跋山涉水看诊

与此同时,各级卫生部门开始下大力气,按照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的做法,着手大批培训赤脚医生。当时正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一批下到农村的初、高中生,由于文化水平较当地农民青年要高,也自然成了接受培训的主体。这种情况,促使中国的赤脚医生队伍在短期内迅速形成,农村医疗状况迅速改观。

知青孙立哲
60年代赤脚医生在农村培训

赤脚医生药箱

赤脚医生培训留念 

赤脚医生之歌

同年,《赤脚医生手册》正式出版。在近半个世纪里,它不仅在极度贫困的时代,为解决几亿人的医疗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一直是中国人的全民健康指导手册,发行量仅次于《毛泽东选集》。《赤脚医生手册》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先后被翻译的文字达50多种,在全世界发行。

“中西医结合”的《赤脚医生手册》

20世纪70年代,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合作医疗得到普及。合作医疗鼎盛时期,全国有180万赤脚医生与350万卫生员,超过卫生部卫生人力总量。

在艰苦的条件下,医生为患有白内障的村民做手术

赤脚医生来信宣传中医药

赤脚医生们互相学习,研究针灸穴位

他们在自己的手背上相互扎针练习,不断提高医疗水平

赤脚医生山上采草药

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基本消灭了恶性传染病,有效控制了地方病。
、改革开放时期
1985年1月,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决定将“赤脚医生”改为“乡村医生”,“赤脚医生”四字正式退出历史舞台。1985年,由于人员培训、使用和考核缺乏规范,名称与国际不能接轨,卫生部决定停止使用“赤脚医生”名称,规定所有村卫生人员一律进行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乡村医生证书,属中级职称;考试不合格及未参加考试者,统称为卫生员。这一年,125万名“赤脚医生”中只有一半通过资格考试, 到1986年有64万人被授予乡村医生证书 ,另有65万卫生员未通过乡村医生资格考试,两者合计129万人,总数比1985年的240万人减少大约一半

赤脚医生渐行渐远的背影

1994年中共中央下发《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对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体系框架进行了明确,提出要设置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功能到位的一、二、三级医院,至此,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1999年10月16日大家耳熟能详的基层一体化有了雏形。卫生部基妇司《关于进一步积极稳妥地推行乡(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几点意见》,乡(镇)村一体化管理在全国范围已经比较普遍。

、新医改时期

2009 年 4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 年)》正式出台,拉开新医改序幕。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成为财政投入的优先方向。由此,村医开始了由「私」转「公」的转变:2009 年以前,村医在村级市场中自由经营,以日常诊疗为主,靠药品和诊疗服务获得收入;新医改后,则调整为以落实公卫服务、依靠政府补助为主。

乡村医生下乡看诊

2009年8月,基本药物制度正式出台。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部分)》。要求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其他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须按规定使用,同时,基本药物在基层实行零差率销售,取消药品加成。

卫生院药房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制定分级诊疗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和保障机制。讨论已久的“分级诊疗”有了初步轮廓与制度保障,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同时提出把卫生健康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鼓励医师到基层、边远地区、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推动了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家庭医生发展,做好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等成为重点。
2017年4月,《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建立医联体,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更好实施分级诊疗。
社区转诊优先窗口
同年年,中医诊所开始实施备案制管理,随后逐步推广到所有诊所的备案管理,被视为基层诊所行业变革的一大动向,加上“多点执业”“医生集团”等利好政策,吸引了来自社会资本、医生创业者、公立医院出走者的大量涌入。
诊所义诊
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同时卫计委、医改办、老龄办等机构等职责进行整合,组建国家卫健委,通过增强国家医疗中心下沉、鼓励基层中医药发展、增强基层人才输血设备更新、打造基层健康综合体示范区、基层健康先行示范、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行动等方式,促进了基层医疗的发展。
2019年,国家开始建设500个县域医共体,基层医疗改革发生巨变。力争到2020年贫困地区每个卫生院有1名全科医生、乡镇卫生院公开招聘可适当放宽条件、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随着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我国基层医改正式迈入深水区。
、后疫情时期
202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正式施行,凸显“保基本、强基层、促健康”理念,推进基本医疗服务实行分级诊疗制度,引导非急诊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实行首诊负责制和转诊审核责任制,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机制,并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
后疫情时代,中国基层医疗的发展最大的机会在中医领域的深度挖掘和耕耘。《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出台,推动了基层中医的发展,“强基层,就是要复兴中医”成为共识,基层中医发展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中医类诊所10年来数量从3万3千多家增长到6万3千多家,涨了近一倍在国家层面,意在恢复中医药繁荣昌盛之景,在西医为主流的世界文化里,重拾中医药文化自信。地方和城市则想要把中医药融入到日常百姓诊疗、保健、生活的方方面面。

数据来源: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诊锁界数据库

习总书记参观南阳中医药园区
2021年,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施行。乡村医疗队伍建设,被写入2021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8月,习总书记考察承德市双滦区偏桥子镇大贵口村和高新区滨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及诊所。一个看“乡”,关注乡村振兴,一个看“城”,聚焦养老服务。总书记特意强调要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也提到了加强基层诊所建设的重要性。

习总书记参观基层诊所

2022年3月新版《医师法》正式实施,《执业医师法》到《医师法》,对基层医师队伍不断给予倾斜,“强基层”是新版医师法的主基调。首先,体现基层医生的价值在于提高其待遇,基层和艰苦边远医师在职称评定、职业发展和表彰奖励等方面享受优惠待遇。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基层医生作为乡村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养老、待遇及其从业管理办法一定会随之发生重大改变。

浙江省龙泉市八都镇青山村卫生室

只有基层医疗强起来才能有效解决百姓看病就医的痛点,打通看病难“最后一公里”。基层医疗如此重要,国家出台的各项利好政策不断,基层医疗拥有着广阔市场,各种背景的资本涌入,也让基层医疗质量、服务模式,形态有了较大的提升。总的来说,基层医疗的发展波澜曲折,但总体仍将是呈现上升趋势。
乡村医生出诊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