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实现劳动资料、劳动者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强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奋斗目标。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需要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形成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凝聚了党领导推动社会发展的深邃理论和实践经验。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快前沿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等新增长引擎。生物医药行业作为具有典型新质生产力特征的行业代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部分源头技术获得突破,多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创新,新技术、新产业飞速发展,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医药科技创新正式驶入“快车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批准上市的新药数量占全球总量的近15%,本土企业在研管线占全球的33%,数量居全球第二位。国家重大品种研发成果日益显著,新药研发发展迅速,国产新药获批数量和临床试验数量都呈现加速上升态势,药物创新体系已初步建成,生物医药创新生态系统持续繁荣。

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催生交叉融合产业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对标国际医药发展前沿,我国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尤其是真正的原创药物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自主创新源头活力不足、跨领域融合发展薄弱、创新链与产业链未形成合力、有组织科研缺乏高端资源聚合载体支撑、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存在结构性紧缺和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着力提升原始创新、促进跨学科融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已成为发展生物医药研究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变革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形成核心力量,推进关键技术攻关。纵观生物医药发展态势,生物医药产业欲取得颠覆式创新发展,就要打破传统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模式,针对基础研究薄弱痛点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需要加大力度推行有组织科研,统筹布局,组建国家级学科交叉科学中心、区域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实验室等高端研究机构,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要素的集合与优化配置,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融合,重点突破生物医药发展瓶颈,系统完善生物医药核心技术链与产业创新链的协调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生物医药产业生态主体高效能协同奋进及各要素环节开放共生,加强政府部门对产业的统筹管理、科学引导和风险监管,统筹整合各界力量,凝聚国内外智慧与资源,建立长期稳定的政府—地区—高校—行业全链条联动机制,发挥生物医药高端智库优势,将科技创新转移应用到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建设上,将新质生产力转化为产业新动能,形成螺旋势能促进生产力的更新与迭代。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聚焦前沿科技与学科交叉融合,培育科技新增长点,催生交叉融合新产业。生物医药发展的未来,需要聚焦前沿交叉领域,特别是脑科学、生物医学大数据、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多靶标组合药物等领域的创新突破,以及未知疾病治疗药物,如新靶点药物、抗体药物、基因药物、细胞药物、多肽药物及酶工程等技术研究。我国要结合内外需求与资源优势,激励社会资本早期介入、引领方向、抢占先机,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优化,增强对需求侧结构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探索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研发出真正的创新产品,催生更多有临床价值且能够引领全球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的重磅创新药物。


聚焦国家战略目标

打造高端人才培养新体系


如何顺应生物医药发展态势,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强基础学科研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的高端创新人才,是当代医药院校需要研究的时代命题。医药院校作为生物医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发源地,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更要围绕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创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汇聚人才发展新动能,开辟人才成长新赛道。


激发源头创新活力,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融合,围绕新药研发管线培养药学拔尖创新人才,是培养生物医药高端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医药院校要打破跟踪创新研究人才培养的固化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将人才培养与新药研发管线中的各关键环节相衔接,突出科技反哺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动力源头作用,重点拓展拔尖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视野和在实践创新中发现、定义、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医药院校还要积极探索项目组导师制、校企医联合导师制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建立以学术价值、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破除以往唯论文的评价体系。


聚焦科技创新与学科前沿发展,超前布局及持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生物医药高端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敏锐捕捉未来原创新药研发的新理论和颠覆性技术,革新新时代药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体系和机制,在世界药学人才培养赛道中抢占先机,培养出能够真正适应未来基础科学研究和原创新药研发、临床精准用药等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是保障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处于领先和有利地位的关键。


构建医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切实发挥生物医药产业多元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激发、融合、催生人才培养新力量,是培养生物医药高端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曾表示,要清醒看到建设现代化强国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使命,清醒看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变化、新趋势,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着眼长远看教育。生物医药高端人才培养同样需要从全局出发,从科学界、工业界、临床界三者交叉处寻找关键问题,激发重大科技创新、产业成果转化及临床精准用药需求在人才培养中的孵化力量,通过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校、科技领军企业、医疗机构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资源布局,打造“科学家—医生—工程师”等多元育人主体,建立医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生物医药人才培养联合平台,充分发挥重大科研平台、科技产业孵化基地等资源的科技育人作用,真正培养一批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敢于攻克核心技术难题的生物医药领域“大国工匠”。


围绕“四新”优化专业布局

构建药学教育教学新生态

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培养符合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端人才,药学教育肩负着重要使命。药学教育需要完成从教育理念到教学体系再到学科知识的全方位重构,从而满足新质生产力及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发展的需要。


药学教育教学要在顶层设计与全面布局上求创新。药学教育要紧扣健康中国建设需求,围绕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方向,对标新兴产业与生物医药产业急需人才缺口,从学科规划、专业布局、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与重构;要推进生物医药与理、工、经、管、文等学科的深度融合,围绕生物医药核心技术攻关、精准医疗、生物康养、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寻找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老年医学与健康、健康与医疗保障等新专业建设突破口,构建融通多学科重要理论与技术的全新药学知识体系,以满足能够制造出更多中国药的人才培养需求。


药学教育教学要在教育理念与教学形式上寻突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药学教育要以激发学生原始创新思维与思辨能力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学会质疑、敢于质疑,让学生眼里有光;要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将理论教学与探索性创新实践相融合,重点建设可以挖掘学生思辨能力、创新素养与探索实践潜力的实践项目,搭建综合性实践育人创新平台,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案例、生物医药前沿科技、关键核心技术切切实实写进教材,融入课程与实践体系。


药学教育教学要在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上创新高。药学教育要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态势与国际药学前沿,充分引导和发挥行业领军人才、科学家以及国际名师在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建设一支能够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师资队伍;要结合国际药学教育发展方向,凝练全球智慧,打造高端人才国际化培育高地,多渠道打造优质的国际资源与环境,通过建设高端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产学研转化平台等合作交流平台,推动全球药学教育资源共建共赢,加快生物医药高端人才国际化发展。


总之,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促进生物医药产业迭代升级,关键在于加强科技创新与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在于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技术、产业研究、人才培养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创新体系,完成科技链、产业链与人才链的全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国家创新药物研究体系的创造者与建设者,在未来全球化竞争格局中担负起解决生物医药原始创新和攻克卡脖子技术关键问题的重任,提升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开辟生物医药研发中国新赛道,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推动国家从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文: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