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色经济下“保险-医养”理性消费模式与价值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双聘教授杨燕绥

银色经济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和人口老龄化同时发展,由此形成健康投资增加、寿命延长和国民健康长寿的消费需求。国家和社会需要从需方看供方,根据银色经济的新常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克服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中的约束条件,实现供需平衡、代际和谐与共同富裕。银发经济主要指受“63婴儿潮”和“1孩家庭政策”影响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

一、银色经济的新常态和新金融

(一)银色经济的新常态

1.人均寿命与人工智能同期发展

人口老龄化不是社会老化,事实上是一种社会进步。虽然赡养比和养老金看似是个负担,但可以通过提高国民劳动生产率和构建更好的养老金体制机制去克服。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大数据显示,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国民健康长寿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对健康投资越发重视,医疗卫生总支出持续增加、占GDP的比重从1970年的6%增加到2022年的15%,呈现出双驱动增长态势,其中健康管理和医疗科技增速最快。同时,我国人均拥有手机量、使用微信的客户量亦呈现大幅增长之势。总之,人均GDP、卫生总支出,人工智能与人口寿命呈正相关,这代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总和生育率呈现下降趋势,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挑战,包括住房、教育和医疗。

2.从土地红利走向科技红利圈地运动以来的土地红利时代结束了,由其带来的分配不公和环境污染将得到改善,取而代之的是投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1997)和科技红利。以往依赖土地暴利的发展模式面临转型,城市居民住房要有合理的定价机制,不能再用城市居民居住的土地做金融工具,满足少数人的盈利愿望。房地产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规范发展。互联网时代可以发展科技红利,实现共同富裕。中国需要补上农业科技和现代化发展这一课。

3.进入低收益时代科技成本高、收益低,世进入低收益时代,有些国家政府债券已无收益。事物发展总是呈现此消彼长、螺旋上升的规律。我们需要考虑抑制投资低收益导致财富损益的替代方案,那就是投资健康,在讲投资收益的同时,要多讲个人BMI值与疾病风险大数据。

4.家庭就业需求增长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人口老龄化时代,就业模式随之改变。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蒸汽机工业化时代,主要就业模式是与大企业签订合同工干一辈子。70 年代计算机、互联网平台起来了,各种各样的灵活就业和自雇人出现了,政府开始去规范这些灵活就业。如今,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失能失智照护刚需的出现,人们希望家庭就业区域规范化,以满足居家养老和家庭照护病案的需求。各国90%以上的老年人都选择居家养老和家庭照护,这里有亲情原因,还有房租、地租和全职服务费的经济压力。这需要政府组织社会力量,构建整合式卫生医护体系,把慢性病管理和失能失智照护服务送进社区驿站(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特病需要)、送进家庭病床。继而政府开始规范家庭就业,包括家庭照护工作人员培训、资质管理、服务补偿、监督检查、家庭病案管理,家庭病案管理要依赖人工智能,而不是增加管理人员。如今在先行进入高度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做养老服务的人数已经占到劳动力市场 25%,且年均增长2%。

(二)“银色经济”的新战略

1.培育两期人口红利健康长寿时代应当拥有两期人口红利。劳动年龄人口通过努力学习、善于合作,获得机会和获取持续收入,创造劳动人口红利,以科技推动经济发展。老龄人口应该拥有良好的资产结构,抗风险能力强,以消费拉动经济,创造老龄人口红利。

2.“银色经济”与新金融将基金、证券、保险、银行、理财放进一个“计划”进行打理是金融营销和消费模式的进步,并非代表新金融。银色经济时代的新金融要嵌入投资健康,通过资源配置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投资健康、资产配置、消费效用是关键词。因此,个人投资和资产管理要理性、有战略、提高精准度,实现风险最小化。总之,要以资源配置效用抑制低收益带来的财富损益。

二、保单-医养有约的理性消费

2012年4月,泰康人寿和泰康之家联合推出“幸福有约”营销计划,是国内率先将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相结合的综合养老计划,现在成为各家保险公司的营销之一。这种模式的核心价值是实现了经济学上的理性消费。

1.理性消费的解读

理性消费是消费者在消费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按照追求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消费。例如,过去100元理财产品的单利收益是6%甚至更高,现在是3%,用103元去做一个物有所值的消费,可能比用106元去做一个低质量的消费效用更高。有些养老社区的居民代表在算一笔账。请住家保姆有人工成本,包括工资、吃饭、住房等;还有急救不及时、照护不专业等风险。

比较养老社区的CCRC服务模式,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备好各项服务,实现服务的可及性,这需要成本,但使用方便,大大降低了老年生活风险。结论是“物有所值”,理性消费就这样开始了。

2021-2022年,清华大学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课题组联合大家保险进行社会调研发现,受访者购买商业保险年金消费需求变了,他们最关心的不是收益分红和领取方式,更加在乎的是年金保险带来的附加值,包括就医绿色通道、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入户服务、体检管理(包括解读体检结果)。

2.理性消费的预判

在经济学领域,是否存在理性消费是有争议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不理性等都是否定理性消费的理由。保险年金和养老社区有约即供需双方握手,是中国式创新。当消费者和生产者在想一回事,即出现理性消费,其经济学价值、消费市场价值,乃至政治学价值就显现了。

在实践中可以看到促进理性消费的两个一致性。一是做好养老社区成为保单购买者和保单生产者的一致愿望。保单消费者的偏好发生了如下变化,他们最关注的是哪家养老社区做的最好,保单附带的养老社区是否最优?以及优质养老社区的优先入住权(包括父母)、即时入住权等;其次才是理赔方式;最后是保险单收益率,所有保单收益率是一致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保单生产者也在进步,为实现保单附加值和拥有最忠实的客户,企业的文化和发展战略从医养结合、老年医学、金融服务、房地产适老化发展等多方面进行跨界融合发展,创造了消费者和生产者合作的理性消费模式。很多居民在泰康养老社区CCRC服务和住家保姆之间进行比较之后,得出价有所值的结论,理性消费就这样在中国出现了,正在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这是抑制低收益导致财富损益的必由之路。此外,从公司董事长到每个员工都在关心优质养老社区建设。曾有新员工和离职管理者自信满满的对我说:“我们养老社区的连续照护CCRC做最好”。由此看到第二个一致性,即企业和职工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3.实现理性消费的建议

理性消费是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由此抑制低收益财富损益的必由之路。实现理性消费的几点建议如下:

一是从教育投资者到接受消费者教育。

近几年清华大学与大家保险的养老需求调研发现,潜在的商业保险年金保单购买者的增值需求是“绿色就医通道、健康体检管理、失能失智入户服务”。金融企业打造符合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需要受投资者教育。在一个买方市场下,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了市场的导向,决定了公司的战略,决定了定价机制。

二是按照新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构建新金融。

以养老金制度为例,今年63婴儿潮人口进入60岁年龄组,今年新增800 万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需要引入“以柔克刚”策略做好存量改革,打通国企、民企、自雇人和灵活就业的制度壁垒,打通基本养老金、职业/企业养老金、个人养老金,乃至住房公积金的隔墙,一切从优化资源配置和消费效应最大化出发,作出最优选择。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消费者需要“金融服务打包快递”,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公司跨部门业务平台怎么整合,销售战略如何创新?在保险代理人有相当一批人走向理财师和工作室,他们为客户进行综合规划和提供“打包快递”服务。最后,金融监管机构如何持续支持创新和严格监管的关系,实现从注册制到审慎人管理,即宽进、严管,支持创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