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全国医院破产案件已达766件,而2024年全年这一数字为1158件。

在民营医院闭院潮之外,公立医院尤其是二级医院的生存压力持续攀升。

此时国家卫健委发文明确:引导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转型为康复医院、护理院,医养结合成为转型重要方向。

这场转型,能让困境中的医院找到生路吗?

转型信号:政策为二级医院指方向

国家卫健委《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工作方案(2025 年版)》提出核心举措:

明确转型路径:支持二级及以下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护理院,县区级医疗机构延伸医养结合服务;

保障医务人员权益:转型后医务人员职称评定、继续教育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绩效分配向居家医疗、医养签约服务倾斜;

示范创建目标:每2 年命名 100 个左右示范县(市、区),2030 年完成全国覆盖,推动形成成熟模式。

这一政策并非突发— 自 2016 年启动医养结合试点以来,全国已探索 9 年,如今从 “试点” 转向 “全面推广”,为二级医院提供了政策依托。

成功案例:从“揭不开锅” 到年收入过亿

转型医养结合的医院中,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逆袭颇具代表性:

困境起点2009年时,这家前职工疗养院转型的综合医院,年营收仅295 万元,256 名职工工资都难以保障;

转型动作:聚焦“医疗+养老”,建成老年养护楼和康复大楼,开放 1100 张床位(其中医养结合床位 800 张);

成效显著:常年入住率超 95%,2019 年营收突破1亿元,护士收入甚至超过当地普通医院。

另一东南地区的公私合营医院,通过“医院康复科 + 养老院” 联动,既解决了医院病床空置问题,又降低了养老院老人转诊成本,实现 “1+1>2” 的效果。

失败教训:医养结合不是“万能公式”

并非所有转型都能成功。江西瑞昌六二一四医院运营50多年,2018年尝试开设医养结合型养老院,最终仍因亏损终止运营;

某东北医院简单改造烧伤病房为老年病房,因缺乏康复设备和专业人才,最终因骗保、医疗纠纷破产。

失败原因集中在三点:

形式化转型:仅将普通病房改为“老年区”,未建立专业康复、护理团队;

资源不匹配:养老院选址偏远,与医院联动不畅,老人复诊需转院;

服务能力不足:缺乏慢性病管理、失能照护等核心能力,难以满足老年群体需求。

转型关键:不止“挂牌子”,要“真融合”

医养结合转型需避开“形似神不似” 的陷阱,核心在这三点:

能力重构“治疗为主”转向“康复+护理+慢病管理”,引进康复治疗师、老年病专科医护;

服务联动:医院与养老机构物理毗邻或功能衔接,实现“就医-康复-长期照护”无缝对接;

模式创新:探索“床位共享”、“双向转诊”、“居家上门”等形式,避免资源闲置。

此外,转型并非唯一选择—— 如东莞儿童医院聚焦儿科专科,从二甲晋升为全国排名第 11 的三甲专科医院,证明 “聚焦特色专科” 同样是突围路径。

对二级医院而言,医养结合是“机会”而非“答案”。

政策东风下,能否真正沉下心构建老年服务能力,决定了转型是“重生”还是“再败”。

医疗行业的洗牌,终将筛选出那些能精准匹配需求、持续创造价值的机构。

来源:护理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