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市深化医改的有关做法。作为首都,北京同样面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北京市卫健委党委书记钟东波表示,北京近年来主要围绕“疏解、补缺和医联体”三方面发力。疏解方面,北京推动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平原新城等区域转移,既落实非首都功能疏解任务,又补齐资源短板。“十四五”以来,北京已先后建成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北京口腔医院新址等9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184亿元,疏解床位2700余张,使平原新城千人口床位数从2020年的4.6张提升至5.3张,增幅约14%。补缺方面,北京加快推动重点专科资源布局,包括儿研所通州院区、儿童医院亦庄院区、安定医院大兴院区、北京中医院朝阳院区以及地坛医院扩建等,补齐儿科、精神卫生、中医、传染病等专科短板,使医疗供给结构与健康需求更加匹配。与此同时,北京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目前已建成62个综合医联体和122个市级专科医联体,覆盖800余家医疗机构,逐步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服务网络,推动优质资源扩容和下沉。在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表示,北京始终坚持公益性方向并推动高质量发展。具体举措包括在编制保障上向临床一线、科研人员和短缺人才倾斜,同时重点支持承担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雄安新区和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的医院。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分五批集中规范调整8800余项服务价格项目,并常态化动态调整近400项,新增134项,推动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较改革前提高12.8个百分点。在绩效工资管理方面,以公益性为导向开展考核,对儿科等薄弱学科实行薪酬倾斜,综合医院儿科医务人员薪酬原则上不低于全院平均水平的1.2倍。此外,在财政补助方面,北京进一步优化投入结构,对公共卫生任务繁重、服务属性突出的医院给予更多支持,以强化公益性保障。发布会上,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代表医疗机构发言。他介绍,作为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学中心,天坛医院已构建起“人才双向流动、技术与管理共享”的医疗技术下沉机制。围绕国家战略,天坛医院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建立了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在安徽芜湖和河南郑州建立区域医疗中心及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分中心共引进新技术81项,为当地培训了200多名业务骨干。在重点区域帮扶方面,天坛医院持续参与援疆、援藏、京蒙协作和博士服务团等工作,自1990年以来帮助新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建立了完善的神经外科。围绕北京本地共建,医院推进城乡对口支援、医联体合作和互联网乡村门诊,2024年实现1434人次内部医联体转诊和4207人次下转,切实落实了双向转诊。天坛医院还在内部改革上不断创新。医院对在基层或对口支援中表现突出的医务人员在职称晋升上予以优先聘任;在薪酬方面,持续优化绩效分配机制,重点向儿科、精神心理科和感染科等学科倾斜。目前,天坛医院固定薪酬占比已超过50%,使医务人员收入保障更加稳定,个人发展与医院发展实现同频共振。据悉,今年以来,国家卫健委已先后组织召开三场专题新闻发布会,分别介绍湖北、山东和云南的经验,北京为最新一站,展现出各地在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中的探索与成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