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命,一半靠冰西瓜续着,一半靠空调吊着。前者是天然清甜的慰藉,后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三十几度的高温里,一口冰西瓜能让人从口腔凉到心底,而一阵冷气吹来,仿佛全身的火气、闷气、坏脾气都被一键清空。在这样的酷暑中,空调不仅让人“活下来”,更像是身体和情绪的“降温阀门”。

但冷空调这股凉意带来的,可能不只是主观上的清爽——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华人科学家曹义海教授团队发表于Nature的一项研究[1]发现:低温环境还能激活我们体内的“自带燃脂引擎”——棕色脂肪组织(BAT),让它主动燃烧能量、产热,并吞噬血液中的葡萄糖。而且,这一行为竟然会和癌细胞“抢糖”!结果就是:肿瘤细胞“抢不到糖”,能源告急,生长受限。在患癌小鼠中,冷环境显著延缓了肿瘤进展,延长了生存时间;在人类试验中,仅仅将环境温度调低到22℃,也观察到了同样积极的抑癌信号


冻一冻,

癌细胞就“蹦跶”不起来了?


提起癌症,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基因突变”或“细胞无限增殖”。但其实,从代谢的角度来看,癌症同样是一种严重的能量调控紊乱。尤其是实体瘤,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对葡萄糖的依赖极强——即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也依旧选择低效但快速的“糖酵解”来供能,这种现象被称为Warburg效应

那么,既然癌细胞“嗜糖如命”,如果能从体内的糖供应端“截胡”,是否就能从源头遏制它们的生长?带着这个思路,研究人员把目光投向了一个能“吞糖”的天然组织——BAT。在低温环境下,BAT被激活,启动以线粒体解偶联蛋白1(UCP1)为代表的非颤抖产热机制,快速消耗葡萄糖用于保温产热。也就是说,BAT一旦被“唤醒”,就会变身为体内“抢糖能手”

这意味着,癌细胞几乎被“锁”在静止阶段,失去了活跃分裂的能力,就像进入了“待机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现象并非只在CRC模型中出现。在纤维肉瘤、乳腺癌、黑色素瘤、胰腺癌等多种肿瘤模型中,低温暴露同样表现出显著的抑癌效果。

那么,这些组织的“高能耗”是否真的会影响肿瘤赖以生存的葡萄糖供应

这说明冷暴露下BAT“截胡”了葡萄糖资源,导致肿瘤“无糖可用”。


BAT或UCP1“罢工”,

冷抑癌体系也跟着“崩”了


此前的研究已经表明,冷暴露能够激活BAT,显著提升身体的产热代谢水平。但问题是,这种代谢上的变化,是否真的能够转化为对肿瘤生长的有效抑制?为此,研究人员展开了进一步验证。

实验显示,在低温环境下,小鼠的整体代谢率明显提高

换句话说,低温让机体“抢糖”的能力增强了,而对于依赖高糖代谢生长的肿瘤细胞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釜底抽薪。

那么这些被“抢走”的葡萄糖究竟去了哪里?是否都被BAT“抢”走了?为了验证这一点,研究人员将小鼠体内的BAT切除,看看没有BAT的情况下,冷暴露是否还能继续“冻住”肿瘤。

结果十分直观:一旦BAT被切除,小鼠在4°C环境下的血糖水平迅速回升,说明BAT的确是冷暴露下最主要的“吃糖大户”。更关键的是,那些原本在低温中被显著抑制的肿瘤,此时也像是被“解冻”了一样重新开始增长,冷暴露的抗肿瘤效果随之消失。而对照组中,在30°C环境下切除BAT,对肿瘤生长并没有明显影响。这一对比结果进一步强调了:冷暴露下BAT的活化,是其实现抑癌效应的关键。

当然,BAT之所以能够产热、吞糖,离不开其中一个核心角色——UCP1。它是非颤抖产热的“启动器”,能将线粒体产生的能量直接转化为热量,而不是用来合成ATP。那么如果这个“能量熔炉”的开关坏掉了呢?冷暴露的抑癌效应还是否成立?

这说明,UCP1是连接低温、BAT产热与抑癌效应之间的关键纽带。一旦缺失,哪怕身处冰冷环境,BAT也无法吞糖产热,肿瘤就会重新获得生长所需的“燃料”,冷暴露抑癌的效应也就随之崩塌。


“温柔版冻癌术”,

或许也可行


最后,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来了:这样“冻肿瘤”的方法,真的能用在人身上吗

虽然每个人BAT激活的程度略有差异,但至少说明一点:只要温度够低,即便是成年人的BAT也能“点火启动”,而且16℃也许就能达到效果(比起小鼠实验用到的4℃,已经人性化太多了)。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提示,低温暴露并非简单的“物理降温”,而是通过激活BAT、重塑葡萄糖代谢格局,从而系统性地干预肿瘤的代谢需求和TME构成,最终实现广谱性的抑癌效果即便是在一个多数人都能轻松忍受的温度(比如22℃),我们体内的BAT依然有可能被激活,开始大量“吞糖”,从而和肿瘤争夺营养,切断它的能量供给。这种思路下的“低温疗法”,为癌症治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方向。


“冻一冻”不只是发抖,

还能改善代谢和心血管健康


不过,寒冷的“魔法”可不仅仅是让癌细胞抢不到糖、被活活“饿死”这么简单。研究人员将目光转向了更广泛的层面:寒冷是否还能对我们整体的代谢和心血管健康产生影响?

来自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在Nature Metabolism的一项研究[2],给出了令人振奋的答案。研究发现,这种看似“冻一冻”的干预方式,不仅能改善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和空腹血糖水平,还能显著降低甘油三酯(TG)和游离脂肪酸(NEFA)浓度,连收缩压和舒张压也同步下降,展现出寒冷对多重代谢指标和心血管健康的积极调节作用。

其实,这一发现并非空穴来风。此前就有研究指出,寒冷适应有助于提升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不过,随后的研究却发现:当刻意避免受试者发抖时,这种代谢益处竟然完全消失了。与此同时,与骨骼肌结构重塑相关的一些关键基因,也只在出现颤抖的条件下才被激活。这些结果让研究人员意识到,适度的肌肉颤抖,可能正是寒冷发挥代谢改善作用的“关键开关”

那这个推测是否成立?研究团队决定“实锤”一把。

这意味着,哪怕只是短期的适应性发抖,也可能为控糖带来实质性帮助。

研究人员推测,NEFA的下降可能来自白色脂肪组织脂解活性的下降。而考虑到高NEFA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作用,这波脂代谢的“回落”,很可能也是促成控糖效果的一大助力。

这是个很有分量的结果。因为TG不仅是体检报告上的常驻项目,更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推手之一。更关键的是,以往的一些轻度冷适应研究并未观察到类似效果,这从侧面印证了一个新思路:真正撬动脂质代谢的密码,或许就藏在冷暴露时肌肉轻微颤抖的那一刻。

为进一步揭示“寒冷+发抖”到底如何改变代谢轨迹,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骨骼肌这个代谢大户。他们给参与者做了肌肉活检,想看看肌肉里到底“动”了哪些分子。

结果发现,在冷适应+发抖之后,骨骼肌中大量与细胞外基质(ECM)和细胞黏附相关的基因被上调,这提示:肌肉正在经历一种类似“微整形”的结构重塑

与此同时,与线粒体呼吸功能相关的基因却被下调——这与运动训练中的典型反应截然不同,更像是一种寒冷独有的“代谢重编程”策略

简而言之,冷暴露+适度颤抖不仅启动了肌肉结构改造程序,还激活了全身代谢优化路径,从而带来一系列值得期待的健康收益。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提示,冷暴露(伴随战栗)可以改善超重或肥胖成年人的血糖耐受、血脂水平和血压,可能是一种预防和治疗肥胖相关代谢紊乱的新方法。

这个闷热难耐的夏天,大家不必再为要不要开空调纠结啦,现在可是有了打开空调凉快凉快的正当理由~

仍需指出的是,研究[1]主要基于动物模型,研究[2]样本量较小,在人体中的研究都还只是初步探索,真正能否广泛用于临床,还需要更多更大规模的试验来验证。


参考资料:

[1]Seki T, Yang Y, Sun X, Lim S, Xie S, Guo Z, Xiong W, Kuroda M, Sakaue H, Hosaka K, Jing X, Yoshihara M, Qu L, Li X, Chen Y, Cao Y. Brown-fat-mediated tumour suppression by cold-altered global metabolism. Nature. 2022 Aug;608(7922):421-428. doi: 10.1038/s41586-022-05030-3. Epub 2022 Aug 3. PMID: 35922508; PMCID: PMC9365697.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