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本文以鲁北某地为例,聊一聊当下县医院们发展的困境。

噩梦的伏笔

其实,县医院发展的困境,在疫情之前,就已有端倪:

第一,医生取消编制,实行总量控制。

第二,取消异地就医审批制度

第三,医院“高楼化”。

第四,“三明医改”全国推广

1、异地就医取消审批:患者流失

应当说,异地就医取消审批是压倒县医院们的第一根稻草,以前患者想去好医院,必须由原医院出具转院单,证实该患者本医院无法治疗,建议转院,否则医保不能报销。而一张“转院单”成了一些医院的“护身符”和“摇钱树”,为了一张转院单,产生了多少人情世故与腐败,经历过的都懂。

而取消异地审批之后,患者就诊自由,大量患者去往三级医院,甚至济南、北京的大医院,导致县医院们患者流失。

2、僵化的用人体系:好医生流失

不得不说,用人体制改革,县级无疑是最顽固,改革最难的。县医院就是如此。

“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政策下,医院中的“老人们”靠着编制和职称,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而年轻大夫没有编制,却实实在在的成为了“牛马”。可是,这些“牛马”毕竟是人,在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之后,大部分选择了跳槽,去了私立医院或者大医院。

导致县医院成了实习医生的“实习基地”。

3、医院“高楼化”:债台高筑

随着前些年鲁北地区城镇化的加快,各地县医院纷纷建立起高大的住院楼,门诊楼,而相应的债务也不断增加,叠加政府拨款有限,这些负担不得不压在患者身上。导致患者看病检查多,费用高,而治疗效果并不好。如此恶性循环,看病的人越来越少。

4、医保完善:县医院的“雪上加霜”

与大城市不同,县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缴纳医保的居民少,医保报销比例低。所以,医院为了创收,往往会采取让患者“多住院”,“挂床”等方式,“榨干”医保患者。而以“三明医改”为典型的医保体制改革,无疑堵住了医院的这些漏洞,让医院的收入直线下降。

最终,县域患者形成了大病去三甲医院,小病去诊所的局面。县医院们门可罗雀。

近年来,随着政府财政吃紧,县医院的日子越来越难了。

来源:高山上的凝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