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4年2月国家职业标准出台到2025年4月,历经不到一年半时间全国首批长期照护师从业者已可“持证上岗”,笔者在欣喜医保部门以“起跑即冲刺”的劲头推动医保领域首个“新工种”诞生的同时,也不禁为背后众多人员的付出竖起拇指。


来之不易的“第一张证”

考生年龄偏高、护理机构用人难、医保部门首次设立“新工种”,均彰显了第一张长期照护师证书来之不易,也是我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里程碑事件。


不同于别的技能考试,从事护理服务行业的人员普遍年龄较大,据了解,从业者年龄多集中在50-55岁左右,并且学历无任何限制,充分说明了照护行业的就业容量十分宽广。此次在江苏南通市举办的长期照护师初级证书颁发活动上,无论是“000001”号获证者王汝芳,还是上台发言的考生代表陆亚云,年龄均在50岁左右,且均向“中国医疗保险”表示“学历不高,只有初中文凭”。


面对理论和实操的双重考核,南通市医保研究会会长顾忠贤说道:“此次考试,对于考生来讲确实具有一定难度,考试涉及面非常广,需要考生懂得长护险制度相关政策、相关法律法规,实操需要注意的细节也很多”。首批考试能达到81%的通过率,实属不易。


对于护理机构而言,“中国医疗保险”此次采访了多家护理机构,无论是上门照护机构还是照护服务机构,负责人均坦言本机构存在用人难问题,尤其是具备护理知识的应聘者较少。一方面,招聘条件难以提升,一旦要求提高,符合条件的应聘人员就急剧减少,多数应聘者年龄稍大且不具备专业知识,很大程度上依靠机构定期组织的培训。据“中国医疗保险”了解,多家机构平均一个月会进行一次专业培训,并在后续进行技能考核等,侧面也增加了机构的用人成本。另一方面,从业者自身以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认同感不高,认为这是“伺候人的工作,不算是正经工作”,也导致很多有意愿但内心犹豫的人始终未能踏入护理工作的大门。


从护理员到长期照护师,这一步的跨越,也凝聚了多方政府部门的努力。对于医保部门来讲,作为新成立的部门,首次涉足“新工种”的设立,在与其他部门沟通上做足了功夫。2024年2月联合人社部出台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标准;2024年11月出台《关于推进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实施意见》;2025年4月正式推出了《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训教材》,同月,联合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人社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六部门印发《关于做好当前长期照护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历经一年多时间,国家医保局从“新工种”确定到等级认定,再到培训支持等配套措施均给出了答案。


值得欣慰的是,首批长期照护师考试在江苏南通取得了圆满成功,81%的通过率更是多方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果,相信后续会有越来越多专业的护理人员流入长期照护服务市场。

图片

从“不敢考”到“拿到证”:长期照护师考试打破从业者的自我设限

长护险旨在为失能、失智或患有慢性疾病等需要长期护理的人员提供服务。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护理技能和良好的服务意识。然而,包括长护服务群体在内的养老队伍被误解为“无门槛”的工种,普遍呈现出流动性高、劳动强度高、平均年龄高的“三高”现象,以及社会地位低、收入待遇低的“两低”特点


南通市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常务副总陈冬在接受“中国医疗保险”采访时表示,本机构200个基层的服务人员中只有约30%是50岁以下的员工,约50%的在50-55周岁左右,55-58周岁的占20%左右。


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评定考试包括两部分,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两部分同时合格才能取得证书。根据调研情况来看,当前的护理员普遍担心的是理论考试难度大,认为自己实践操作经验丰富,但是理论学习能力受限,不免怀疑自己能否有能力参加考试。


陈冬作为机构负责人,非常理解当前从事长期照护服务群体对于考试不够自信的顾虑。陈冬告诉“中国医疗保险”,“(员工)怀疑自己年龄大了、是不是能够考取,但是我们推动第一张证的产生,也对我们后续所有的几百号员工的持续学习、持续考证、持续升级起到一个好的带头作用。”


首批初级长期照护师——51岁的陆亚云女士也曾怀疑自己,“我听说南通要举办长期照护师等级考试时,我心里就跟揣了只兔子似的,我初中毕业文化水平不高,能考过吗?”回想起那段备考时光,陆亚云说“虽然枯燥,但心里非常踏实。”考试通过后,陆亚云接受“中国医疗保险”采访时表示,“挑战肯定是有的,但是只要肯学习肯吃苦,就能做好”。


另一位获得首批初级长期照护师证书的49岁的王汝芳女士分享了她的备考经历,公司安排报名和培训,自己多加练习和学习,终于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所有群体都能够参加考试并取得证书。


从考试结果来看,考生理论知识相对掌握较好。南通市医保局局长张劲松告诉“中国医疗保险”,“从首场考试情况来看,理论考试全部通过,实践操作考试有近五分之一的考生达不到合格标准。”所以,要想顺利通过考试,更需要在实践操作上下功夫


目前报名的考生大多是公司统一安排报名和培训,但是培训并不是“必须环节”,而是快速拿到证书的一重“安全加码”。国家医疗保障局组织编写了《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训教材》(以下简称“培训教材”),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实操视频内容在“医保云课堂”微信公众号皆有演示。国家医保局医药司副司长徐娜表示,考生如无机构统一安排培训,可以借助培训教材和实操视频自学。


谈到下一步考试安排,顾忠贤告诉记者,“这次资格认证考生报名的踊跃程度出乎意料,因为考场容量有限,第一批考试只能安排100人,我们并没有进行动员,主动来报名的考生已经超过900人,我们会在5月份分批完成全部考试,接下来就会进行常态化报名考试。”


以往在大家心目中,长护照护工作被冠以“不需要文凭、不需要知识”的“低端”行业,这种观念可能源于行业早期“自由发展”阶段形成的刻板印象。但是,通过前文所述,做好长期照护工作不仅需要如前文所说的专业技能,更需要用真心、用感情才能胜任。


实际上,行业形象与从业人员素质是相互影响的。如果行业的管理者具备高素质,能够通过规范管理和良好运营吸引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那么整个行业就会逐渐走向高端化,摆脱“低端”的标签,反之亦然。注意,此处的“高端”更多地指的是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服务意识和对行业的热爱,才能被称为“高素质人才”。因此,行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吸引什么样的人才加入,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提升行业的整体形象。

图片

从“优先录用”到“全员持证”:定点机构明确计划推动长期照护师队伍建设

《通知》明确“鼓励定点长护服务机构在岗位招聘时优先选择取得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引导定点长护服务机构的护理人员及业务管理人员逐步实现全员持证。”


根据调研结果来看,定点长护服务机构普遍意识到长期照护师的重要性,并已有所部署。苏州某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俊在颁证仪式上表示,“现有服务人员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服务人员数量缺口显著,护理专业技能薄弱,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服务品质的提升,影响了参保人的服务获得感与满意度,我们迫切的希望更多经过规范化培训的人员能够持证上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该公司报名参加考试的7名护理员全部通过考试,获取首批证书。


陈冬接受“中国医疗保险”采访时表示,“我们(公司)第一批报名了三四十个人,但是因为第一批的能够参加考试的人员不是太多,只有100个名额,所以我们会分批次地考,我们计划在两三年之内实现企业两三百号的基层服务人员能够持证。目前在推行今年的百分比计划,让年轻的、技术本来就优秀的员工先考,带动其他员工,实现全员持证。”


南通某康养护理院院长凌晓红告诉“中国医疗保险”,对于取得证书的护理员,工资待遇和绩效标准会有所不同,另外包括人员招聘和人才培养都会有所倾斜。同时,凌晓红表示,计划未来的2~3年,实现所有照护师都考取长期照护师资格证书


目前全国仅江苏省南通市设有考点,其他省份的定点长护服务机构对于长期照护师证书的态度也十分积极。山东省滨州市某健康管理中心负责人康健健奔赴南通参加长期照护师颁证仪式,她告诉记者,“无比欣慰国家给予我们护理人员一份官方资格认证,这意味着国家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对服务标准的统一、对护理人员社会地位的质的提升。作为山东省长护险定点服务机构,我们迫切期盼长护师资格考试能尽快在山东实行,并已经对此做了全方位的准备。作为服务机构,我们的工作人员年轻化,更需要国家资格认定,由国家认定新的行业,提供新的就业资格,给员工吃颗定心丸,促进群众对长期护理保险事业的认知和重视,为护理行为做出更高标准的提升。”


定点长护服务机构一般都会组织照护人员必须参加入职培训和常规培训,对于定点长护服务机构而言,长期照护师证书与常规培训形成了互补共进的培养体系。常规培训作为基础性、持续性的能力建设,确保从业人员掌握机构服务标准和操作规范;而长期照护师证书则代表国家认证的专业资质,构建了系统化、阶梯式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


对机构而言,持证人员不仅意味着更高的服务专业度,更能提升机构在长护险服务中的竞争力;对从业人员来说,证书突破了单一机构培训的局限性,获得全国通用的职业能力凭证,既拓宽了职业发展空间,也提升了个人市场价值。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医保室副主任王艳艳表示,职业身份的制度化将产生多重正向激励,比如专业能力的提升、服务质量的优化,以及职业吸引力的增强。不难预测,未来长期照护师持证人数将会迅速攀升,形成覆盖初级-中级-高级长期照护师的完整职业发展梯队。

图片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多部门协同发力提升职业“含金量”

江苏作为首个落地长期照护师技能等级认定的省份,在谈及其他省份如何跟进时,江苏省医保局副局长陈亮对“中国医疗保险”说道:“医保作为新成立的部门,不同于民政部,在新职业设立上还未走过完成的流程,但是国家层面已经做好了顶层设计,在后续跟进时,首要就是加强与本地人社部等多部门的沟通”。


长期护理师作为一个“新工种”,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的影响巨大,也对整个养老、康养行业规范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陈亮所言:“长期照护不仅可以解决众多家庭的后顾之忧,也会促进各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为“呵护”这一新职业“茁壮”成长,提升“含金量”壮大队伍,必须多部门共同发力,打造职业支持闭环。


在“中国医疗保险”采访中,归纳出以下几点支持举措:


一是推动职业院校设置相关专业。在《通知》中,明确提出要进行专业化人才培育,支持有关普通本科学校加强长期照护师相关人才培养,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置护理、养老服务等相关专业,开设长期照护、老年人生活照护与基础护理、老年人安全照护、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等专业课程等。


南通市市长张彤在首批长期照护师颁布大会上表示:“要支持职业学校设置长期照护师相关专业,逐步构建南通市22家职业院所、13家技工学校和多家社会培训组织共同参与长期照护师培养培训体系”。“从学校抓起,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有比较好的专业基础,之后也更能充实到长期照护师队伍中去,从而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张劲松也表明。


二是在医保基金支付上倾斜。江苏省医保局副局长陈亮在采访中也表示:“为了更好的体现长期照护师证的含金量,医保将从两个端口提供助力:一是准入端,在确定定点护理机构时,会更多考虑护理人员的持证率,持证率越高,越可能成为医保的定点长期护理机构;二是支付端,在今后随着中级、高级长期照护师的出现,会逐步将医保基金的支付与证书等级相挂钩,等级越高,收入也相对更丰厚。”


三是畅通就业通道。就业是民生之本,而从事护理行业的人员更是易失业、难就业群体,需要尤为关注。《通知》中明确要加强岗位对接,结合个性化用工岗位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鼓励定点长护服务机构在岗位招聘时优先选择取得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张劲松在采访中说的“三个就近”也让笔者尤为感动:“就近招聘,就近培训,就近服务”,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还能照顾家庭。


当下,长期照护师认证虽已迈出关键一步,但更大的篇章才刚刚开启。面对亿万家庭的照护期待,这项制度肩负着构建标准体系、培育专业力量、提升服务品质的时代课题。未来的叙事里,将有更多考点落地、更多机构参与、更多从业者持证,共同编织中国式现代化养老服务的新图景。


首批证书的诞生,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充满可能的起点——它标记着中国长期照护服务专业化进程的“未完待续”。长护师的“未完待续”,恰是中国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我们正在见证的,不仅是一个职业的崛起,更是一个国家文明温度的持续升温。

来源 | 中国医疗保险 舒笙 鲸鱼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