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一位肺癌早期患者小刘在一家顶尖三甲医院接受了肺癌根治术手术。术前,小刘向医生询问:能不能使用进口原研的麻醉药?医生回复她说:“没办法,现在医院里只有集采的仿制药药品。”


出院时,院内开不出原研药的尴尬又一次上演。护士给了小刘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希刻劳”,告诉小刘可以自行到药店购买。希刻劳是礼来生产的一款原研药,通用名为头孢克洛胶囊,每片价格约为9.45元,术后服用有抗感染的功效。


拿着纸条,小刘忍不住想:能不能买一款商业健康险产品,满足自己住院时和出院后对原研药的需求呢?


从2024年起,与小刘类似“吃原研药”的诉求涌向了保险公司和第三方保险中介机构(下称“TPA公司”)。保险从业人员发现,很多客户前来咨询商业健康险时,第一个问题就是:产品责任是否包含外购药?用外配处方到院外药房买药能不能报销?


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后,业内人士透露,同时拥有医保和商业健康险的客户其赔案金额平均降低了10~20%,这背后正是因为DRG/DIP打包控费下,药费在临床减少。与此同时,集采产品在公立医院的使用比例进一步提高。


市场对原研药的需求像一颗石子,打破了商业健康险平静已久的水面。


近两年,主流保司基本都在自家健康险产品中附加了外购药责任、特需和国际部责任,要么升级百万医疗险,要么推出平价版的中端医疗险,有业内人士预测,中端医疗险市场将因此在2025年迎来一次小爆发。


而到今年,保司在原研药需求的产品设计上也从“住院”卷到了“门诊”,甚至一些专门解决“买药”场景支付问题的互联网门诊险,也频繁问市。


只不过,这些已经问世和正在研发的保险产品,能解决原研药的用药困境吗?现在看来,解决方案似乎并不好找。


图片

院内没药院外找,
卡在外购药“处方难开”


一个最基础的常识是,不管商保的外购药责任有多五花八门,如果医生不开外配药处方,商保就无法赔付,那写在权益中的条款也会形同虚设。


2025年,不少健康险产品快马加鞭更新迭代,为了满足如小刘这类客户的需求,纷纷迭代升级,引发了市场的关注。例如众安保险的尊享e生2025版、中国人保的金医保3号、太平洋健康的蓝医保(好医好药版)等产品,都提供了不限疾病、不限药物清单的外购药责任。


这些产品升级后都明确了一条:只要处方符合要求,一般普药也可报销。而市面上,目前其余产品的外购药责任,仍然大多局限于规定清单内的数百种大病特药。


但业内人士指出了这类升级产品隐藏的蹊跷:这些新升级的产品写明“不限药物清单全报销”,根据中国医疗保险分析,目前中国市场上批准上市的药品有近六成纳入了医保目录。资金盘子更稳固的医保尚且有所选择,但商保却推出了无限制的外购药责任。


多位保险业人士透露,这些保司之所以敢承诺“不限药物清单全报销”,根源在于外购药处方有限,外购药处方带来的赔付更加有限。


一位TPA公司人士薛桐(化名)直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医院很难开出外购处方,而外购药没有处方是无法赔付的,所以不限清单的外购药责任在产品设计上难度并不大,也不会造成赔付成本的急剧上升。”


在公立医院,即使患者购买了商保,只要理赔案件中有医保支付,仍然受医保DRG束缚,医生没有动力开具自费药处方,它一方面可能造成治疗费用“超支”,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医院自费率、集采产品使用、药占比等指标的考核。


一位业内人士进一步解释说:“在实际落地中,商保赔付和个人支付属于同一类费用,所以在药品使用和核算DRG费用时,商保并不能例外。”也就是说,即便商保产品保障了外购药责任,有的药可能仍然难开出处方。


“公立医院处方难外流”成了这类健康险开发中,首要直面的问题。


2025年春节后,薛桐陆续经手了几款包含外购药权益健康险产品的开发工作。他透露说,目前在尝试以体系化的方式,跟第三方电商平台定制一个企业端付费买药的合作模式,实现帮助客户下单买药。但由于涉及互联网首诊和处方的规则,需要第三方平台解决合规性的问题。


“换句话说,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像我们现在自己也可以在饿了么、美团上帮家人开处方药,各医药电商平台能够开具线上处方,不需要通过线下医院里的医生。”薛桐说,“那么这类外购药权益健康险能不能这么做?业内有这样的讨论和思考,但仍在早期。” 


另一位TPA公司人士也指出,现在有保司的做法是,帮助客户链接到私立医院等机构或者一些处方权较高的医生,从而迂回解决开不出原研药处方的问题。


一旦处方的障碍被拔除,药品的供应并不成问题。找药、配送、用药指导、赔付等环节都已经成熟,一位保险业从业人士张思源(化名)直言,“只要处方开出来就有办法,找药都没问题。”


目前,通过跟TPA公司合作,保司也在逐步建立专门的商保药品供应链,包括商保药品的专属药房,以及配送、输注等供应服务。众托帮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龙格解释称,“现在特药的直赔直付渗透率已经很高了,有的TPA公司自己就有DTP药房,提供送药上门、用药指导、直赔直付等全流程的服务。”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健康险产品能把处方这一核心问题打通,才能规模性回应目前市场最核心的诉求“健康险外购原研药的权益”,但目前时机尚不成熟,多条路径也仍在探索阶段。



互联网门诊险火热,

能满足日常吃原研药的需求吗?


从另一个维度讲,即使解决了处方问题,健康险中“不限于特药的外购药责任”,也并不意味着“买款商保,日常生病吃原研药的需求”就得到解决。


因为根据产品设计,商保的外购药责任大多附加在百万医疗险或中端医疗险,基本针对的是住院阶段以及住院前后门急诊发生的医疗费用。以众安保险的尊享e生2025版为例,外购药械与一般的医疗行为共享1万元的免赔额,仅有重疾医疗能享受0免赔。


也就是说,除非是住院的大病患者,否则普通客户实际很少能满足撬动这项权益的条件。


与住院用药不同,常见病的原研药通常在电商平台上其实很容易开方购买,所以处方和药品供应不成问题。因此,日常生病的患者最想通过商保解决的是原研药支付和优惠的问题。


今年开始,市场上开始陆续出现多款针对日常用药的门诊险产品,现阶段正成为常见原研药需求的主流解法。


比如,中英人寿的一款门诊险海报封面直接写上了“送上门的进口药”的宣传文案,将常用原研药作为产品的最大卖点,但细究却发现,原研药的种类并不多。这款产品覆盖3000多种常用药,其中包括170余款进口原研药;人保也在3月刚刚上线了一款门诊险产品,覆盖2200多种常用药,其中含100款原研药。


龙格表示,线上买药时,需要在保险产品指定的互联网医院就诊、开方,由于都是价格相对较低的常用药,赔付成本的控制难度不大。


以人保的互联网门诊险为例,该产品最低保费为107.2元/年,年度累计给付限额2万元,单次赔付限额1000元,每月限购2次,每次就诊保险的药品总数不超过4盒,同种药品不超过1盒,赔付比例为70%或80%。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原研药是此类互联网门诊险的最大卖点,但却不是利润的来源。


这类产品的药品清单基本还是以仿制药为主,原研药占比目前约在5%左右,因为这一业务的盈利来源是仿制药的高毛利。“而原研药可谈的药价空间不大,渠道费用最多能赚5~10个百分点,并不是一个高毛利的市场行为。” 薛桐解释称。


有保险从业人士认为,互联网门诊险本质上更接近于一种线上药品供应的商业模式。薛桐对此指出,“这类产品的价格取决于药品清单中原研药和仿制药的比例,其实只是提供了药品购买的折扣,客户就像是买了一张药品折扣卡。”


张思源还提醒,最终患者通过保险购买的价格能否更低,也值得商榷。“如果真的能把价格打下来也好,但现在市面上大部分产品并没有做到。因为保险的量很小,跟电商平台的流量是没法比的,电商的价格肯定是更低的。”


这确实还是一个不算成熟的市场。据薛桐了解,目前最大的一款互联网门诊险产品的体量也有限,大约仅有10~20亿元的规模。


不过,从乐观的视角看,至少这类产品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市场的空缺,把保司对原研药权益的目光拉到了日常用药上,这也是现阶段的重要意义之一。


细看药品清单,这些常用药对应的疾病以感冒咳嗽、头痛发烧、胃肠消化、皮炎湿疹等为主,从大病特药到一般性疾病的日常用药,商保产品也在不断开发尝试,就像拼拼图一样,又给原研药需求打上了一块补丁。



慢病的原研药保障,难上加难


在这张拼图中,慢病药物的原研药保障仍是空旷的角落。


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原研药需求在近年飙升,连一位民营肿瘤医院的CEO也为此烦恼。他患有先天性的高血压,需要长期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等降压药物,一直都吃的是辉瑞的络活喜,由于自己医院的常见病药物不多,他一般在家门口的一家中医院拿药,也跟医生熟络起来。而现在,医生让他每次提前问一句有没有络活喜,免得到医院白跑一趟,这样时常缺药的情况以前是不存在的。


薛桐还经常听起客户询问拜新同(通用名:硝苯地平控释片)这款降压药,“其实现在这个药品在院内很难买到,基本通过院外药房才能购买,院内提供的是国产仿制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客户来咨询有没有药房提供这样的药品。”


被医保逐渐拒绝的慢病原研药,在商保的处境也很尴尬。


无论在百万医疗险还是门诊险,都暂时没有合适的位置。对慢病药物有需求的人,一般需要长期服用药物,通常是已经确诊的慢病患者,而主流健康险的目标客户首先是健康体人群。别说找原研药,很多慢病患者经常连一款合适的健康险产品都找不到。


而在门诊险的场景下,虽然人保上线的那款互联网门诊险并不要求健康告知,允许带病体购买产品,但药物清单中并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已经排除了慢病患者通过门诊险购买并赔付原研药的可能。


有健康告知的百万医疗险自不必说,对于一些带病体可保的百万医疗险产品,也基本是带病体可保,但严重带病体不可赔。


薛桐解释说:“已经有一些带病体可买的产品,外购药政策也不再限制疾病,但实际上高血压、糖尿病有并发症的患者,基本上都是可买不可赔的。”


他进一步指出,对于已经二三级高血压并且持续用药的患者,他们对原研药的需求并非百万医疗和中端医疗能够解决的问题,而保司要研究怎么做非标体的产品,这将是另一个针对带病体人群的产品。


慢病保险是业内公认难做的品类。多位商保人士一致认为,目前市面上,几乎是没有一款真正做得好的慢病保险产品。“慢病保险既要做风险管理,还要做健康管理,现在各家保司还在探索慢病的健康管理。”


至于进口耗材、注射类药品的权益保障,则要更远一步。


薛桐指出,在实践中屡次遇见患者自购药品或耗材后,院内医生不敢使用的问题,所以现在绝大多数门诊险、院外药服务,重点还是只能先专注解决口服药的场景。

来源:健闻咨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